拓小岗
摘 要: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寡人之于国也》乃儒家思想作品之典范。本文从辞令之美,修辞之美,虚词之美和仁爱之美四个角度对这篇经典之作的美育价值作以初探。
关键词:美育 辞令之美 修辞之美 虚词之美 仁爱之美
蔡元培提出了里程碑式的美育思想——“以美育代宗教”,以及德、智、体、美和世界观教育“五育并举”的主张。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他将美育的功能解释为化育情感,其宗旨是让情感去推动行为。语文的重要功能便是塑造人格,其主要途径便是通过文本中的言语、修辞、人物思想等来感染学生、塑造人格,体味审美意蕴。
一、辞令之美
《寡人之于国也》之美,其一在于辞令极具辩论色彩,长于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层层铺垫。文中梁惠王标榜自己对国家百姓尽心了,理由便是赈灾救民,就拿当今之“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言,确实算得上“尽心了”。然而话锋一转“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问暴露其真正目的。与孟子真正的“仁政思想”相去甚远。对此,作为智者,并不急于反驳对方或义正言辞地证明自己,而是采用欲擒故纵之法,先引出一个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王好战,请以战喻。” 引对方注意,接着提出“五十步笑百步”的问题让对方回答,答案当然尽在掌握之中,最后摆明对方心服口服的“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结论,使梁惠王无言以对,顺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足见说话艺术之精妙。同时我们通过辞令仿佛看到一位面对大权在握的君主而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有的是怀浩然之气的伟岸身躯。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其说话的逻辑艺术,由信服到钦佩进而到学习,自然就提升了自身的說话艺术,厚植文化根基,涵养言语之美。
二、修辞之美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谈到:修辞原是传情达意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孟子之譬喻、排偶其意义便在于传达其政治主张。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暗讽梁惠王归罪收成不好。凡此种种比喻说理,既生动有趣,又一针见血,富有说服力。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正如李泽厚所言:“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从农业、渔业、林业三项与百姓与国家根基相关的措施入手,形成排山倒海之势,给人力量、鼓舞、希望。铿锵顿挫的音节,排散结合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鲜明的节奏性和优美的音乐感,使人感到作者笔端凝聚着的激情,深受感染,从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三、虚词之美
我们的教学注重了语言之美,景象之美,手法之妙,情感之美,往往忽略了虚词表达之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语气词“之”、“也”、“矣”、“耳”等在表现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情感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果去掉“之”以及“也”、“焉耳矣。”试比较一下,“寡人于国尽心”,显然去掉了“之”强调了主语“寡人”,有了“之”则强调“于国”与“尽心”,语意重点不同,文气就有了很大的不同。“焉耳矣”三个语气词的叠加表达了强烈的感叹语气,仿佛一个自满自负的梁惠王就站在我们面前在夸耀他的“勤政爱民”,而这种自夸、炫耀更足以显露出他的浅薄愚昧。因为在智者看来,这只是没有做好前期工作而“挖东墙补西墙”的无济于事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语气词叠用的手法,广为后世效仿。再如语气词“也”可以表达一种毋庸置疑的肯定语气,也可以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本文用于观点句,产生无可辩驳的表达效果,语气词“矣”表示完成,表达了孟子对自己勾画的理想蓝图充满自信。语气词“耳”则带有一种不屑的语气,委婉地表达了孟子对梁惠王做法持否定的态度。
引导学生精心研读,细细品味,举一反三,通过古代文学中语气词来感受古人的言语魅力,从而达到对古代文学虚词之美深入理解,养成深思文本的学习习惯,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与满足即可。
四、思想之美
“仁爱之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极力倡导,流传千古,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乃至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我们追求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开发自然资源,做到“斧斤以时入山林”,遵循自然规律,适度开采资源,那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宝库!体现了孟子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政治理想。不正是现今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理念吗?“不违农时”背后是还农民以时,休养生息,那是多么和谐祥和的景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姓衣食无忧,又该是多么美好的理想社会。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民以食为天,百姓丰衣足食,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环境优美,国家富裕, 这正是孟子为梁惠王勾画的一幅理想蓝图,令人向往,放在现在,也符合时代潮流,当今国政: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进准扶贫,建设小康社会!孟子所想,也是世代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将这种大美思想自然传递给肩负国家未来复兴使命的青年。仁爱之光必然越来越灿烂。
语文教学贵在发现与创造,通过阅读发现美,体味美,鉴赏美。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发现言语之美、辞令之美、思想之美、修辞之美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有一种愉悦的感受,畅游于美德情景,在美好的氛围中尽情品味、欣赏、吸收。
参考文献:
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7-488页.
②《蔡元培先生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