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ICU危重颅脑损伤患者行亚低温康复护理对NIHSS的影响

2022-04-09 02:13李珊珊黄菊英姜雪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颅脑降温神经功能

李珊珊 黄菊英 姜雪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临床上具有病情变化快、昏迷时间长以及并发症风险性较高的临床特点,且病死率比较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难度[1]。颅脑损伤作为较为常见的神经外伤,可以划分为脑损伤、颅骨损伤以及头皮损伤,需要尽早发现、及时采取治疗措施[2]。针对危重颅脑损伤在临床治疗期间以手术治疗为主,以期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改善神经功能,但是因患者具有发病急、疾病进展快的特点,在治疗期间选用常规护理方法缺乏系统性的救治方式,无法满足疾病判断、监护以及评估要求,还需探究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3]。经调查研究资料证实,亚低温康复护理应用于ICU危重颅脑损伤中具有确切效果,在规避并发症的同时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机体状态尽早康复,文章即展开对照研究,分析评估ICU危重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期间应用亚低温康复护理取得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纳选对象均为于2020年1—10月在ICU中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共计52例,将其遵循方便抽样法的分组原则划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性别构成为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18~70岁,平均(40.35±3.12)岁,其中原发性脑干损伤者共计4例,脑挫裂合并脑内血肿者8例,脑挫伤合并硬膜下血肿者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者8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18~69岁,平均(40.12±3.01)岁,其中原发性脑干损伤者共计3例,脑挫裂合并脑内血肿者8例,脑挫伤合并硬膜下血肿者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者8例。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采取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结合临床症状,经影像学检查分析以后患者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纳选对象年龄均≥18岁;患者、家属知晓研究内容,研究前均已自愿签署知情问卷;医院伦理委员会予以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伴有占位性病变者;具有长期抗癌治疗史;伴有肝硬化、高血压以及血液病变等疾病者;既往患有颅脑器质性病变者;伴有其他部位严重损伤;下肢功能处于异常状态的患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内容包含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加强体征等指标的密切监测,监督患者按照医嘱用药,要求责任护理人员做好术前准备,常规对症治疗等。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应用亚低温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总结如下:以患者体温差异进行降温措施的合理选择,对于体质较好的患者选择应用冰毯和冷水床垫,头部使用颅脑降温仪;体质较弱的患者可以将冰帽子放置于头部,或者在腋窝以及腹股沟等位置使用冰毛巾降温。在采取有效降温治疗期间除却监测患者意识状态以及体温变化外还需落实针对性的亚低温康复护理:(1)降温期:将降温速度控制于每小时1.0~1.5℃,加强体征监测的重视程度,避免因降温速度过快对患者造成伤害。(2)恒温期:加强体温以及心率等指标的监测,一般情况下每间隔0.5~1小时监测1次。脑水肿高发阶段为凌晨2点~4点,需要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将体温尽可能降到35℃以下。(3)复温期:目前在临床上所应用的复温法主要包含自然复温法、热辐射、电热毯、电输液等,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为自然复温法,在应用期间半导体降温毯先停用,再停用肌松剂冬眠合剂,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以后停止降温,体温速度恢复至每小时0.1℃,直至患者体温下降至37℃。(4)并发症预防处理:亚低温干预期间患者可能发生心率减慢、血压指标降低、心电图改变等相关异常改变,因此在护理期间需要加强对于体征监测的关注度,发现心律异常等情况后及时反馈于医护人员。此外在应用亚低温疗法时可能会造成凝血功能障碍,为此护理人员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帮助患者转变体位,改善血液循环,以免发生压疮等并发症。在体位调整过程中需要注意在翻身时叩背,预防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加强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告知患者戒烟的重要性,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4]。

1.3 观察指标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ore,NIHSS评分):应用NIHSS综合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量表评分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即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凝血功能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内容包含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D-dimer,D-D)等。

并发症发生概率:统计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分析压疮、坠积性肺炎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的发生概率。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认知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6](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进行分析评价,量表评分范围自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认知功能评估时则借助于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检查量表[7](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展开分析处理,总分值为30分,分值越高即患者认知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值选择应用SPSS 24.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形式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形式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对比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所得数值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NIHSS评分对比结果(分, )

表1 NIHSS评分对比结果(分, )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观察组(n=26) 28.64±3.92 12.68±2.47 17.564 3 0.000 0对照组(n=26) 28.53±3.86 17.22±2.68 12.272 4 0.000 4 t值 0.102 0 6.351 7 - -P值 0.919 2 0.000 0 - -

2.2 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数值评估结果

在落实具体护理措施以后,观察组患者APTT、FIB、D-D等指标数值和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数据对比结果呈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凝血功能对比分析 ()

表2 凝血功能对比分析 ()

组别 APTT(s) FIB(g/L) D-D(ng/m L) PT(s)观察组(n=26) 21.36±4.29 3.18±0.54 146.39±5.81 15.44±3.42对照组(n=26) 24.64±3.53 4.63±0.47 161.29±5.86 12.49±3.55 t值 3.010 4 10.327 8 9.206 9 3.051 5 P值 0.004 1 0.000 0 0.000 0 0.003 6

2.3 并发症发生概率

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干预以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6.92%(7/26),其中包含压疮3例、坠积性肺炎2例以及心律失常2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85%(1/26),仅发生1例压疮,上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以后均已好转,所得结果证实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8 2,P< 0.05)。

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认知功能评分

护理前,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34.68±3.68)分,认知功能评分为(11.75±2.54)分,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34.57±3.86)分、(11.56±2.47)分,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5 2、0.273 4,P> 0.05)。

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39.75±3.68)分,认知功能评分为(16.45±3.15)分;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47.63±4.41)分,认知功能评分为(22.63±3.68)分,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95 5、6.505 3,P<0.05)。

3 讨论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交通运输以及建筑工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颅脑损伤作为意外伤害中最为常见的类型[8]。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因病情较为严重、卧床时间比较长,应用利尿剂、脱水治疗以及扩张血管药物治疗以后患者脑血管以及压力感受器的反应性逐步降低,会导致脑部组织的血流量减少,大脑处于供血不足的状态,神经功能处于受损状态,这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9]。近年来,神经外科患者的幸存率提高,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需要在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辅助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

此次研究结果表示,护理前,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所得数值低于对照组,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概率所得数值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观察组各项指标数值和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认知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亚低温治疗措施的脑外伤功能恢复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属于综合治疗的辅助康复手段,而亚低温康复护理在应用期间通过利用物理降温原理,由人工控制患者体温以及脑温,将温度降低至低代谢状态,对于降低氧耗以及缓解脑水肿症状具有积极意义,可发挥脑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从而促进神经功能尽早恢复[11]。在落实亚低温康复护理过程中由护理人员监督患者规范完成降温期、复温期以及恒温期的整个治疗疗程,在护理过程中切忌随意中断,可以避免体温出现忽升忽降的情况后导致脑水肿症状加重的现象发生,对于压疮、血压下降以及坠积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加强预防,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给医生采取对应处理措施可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在亚低温治疗结束以后控制降温速度,帮助患者缓慢恢复至自然体温,可以降低反跳性高热加重病情的风险性[12-13]。

综上所述,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以常规护理措施为基础落实亚低温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状态以及神经功能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发生,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功能水平方面具有理想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猜你喜欢
颅脑降温神经功能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动物降温有妙招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一起来消消暑 盛夏降温美妆品清单
小老鼠降温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