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郑州新密市的打虎亭汉墓,距今1800多年,被誉为“中华东汉第一墓”,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虎亭汉墓地宫中保存的《宴饮百戏图》和《豆腐制作图》等画像石刻,详细记录了东汉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在中国考古和美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近年来打虎亭汉墓墓室墙壁上爆发白色菌斑,让人心忧。
近日,刊发于《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亮点文章”,公布了关于该菌的最新研究发现:打虎亭汉墓内的温湿度稳定的黑暗环境,吸引弹尾跳虫携带放线菌进入到地下墓室,而放线菌在墓室内又大量繁殖,让墓室墙壁“菌迹斑斑”。
作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冯有智说:“通过监测墓室内水分和温度变化,发现温湿度稳定的黑暗环境,吸引了周边土壤中的弹尾跳虫入住。”冯有智介绍,弹尾跳虫是一种原始昆虫,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种土壤和落叶层中,进入墓室后,它们会在砖石下栖身,更重要的是,弹尾跳虫还带来了一位“闺蜜”——放线菌。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原核生物。弹尾跳虫与放线菌是互利共生的。”冯有智说。放线菌会释放信号分子土臭素,吸引弹尾跳虫来捕食,以增加自身的扩散能力;作为回报,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还可以提高弹尾跳虫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放線菌有较强的大分子底物代谢能力,这让它们相较于其它细菌,更容易在墓室墙壁或者壁画上繁殖、生长。而放线菌一旦在地下墓室繁殖,会持续释放土臭素,吸引更多的弹尾跳虫携带更多的放线菌进入,最终导致了打虎亭汉墓微生物的爆发。
(摘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