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知识

2022-04-09 16:14董萍
格言 2022年3期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师

董萍

“君子忧道不忧贫”,在这句话中“道”指的就是“道德”。但受传统滞后教学观念与固化教学方式等因素影响,德育渗透效果不尽理想,教师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不断拓展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自古我国就非常注重道德品质的教育,随着这些年“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提及,在为学生讲述基础知识时,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创新教育手段,促进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所以,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秉承德育教学的目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创建有效活动,以便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效率的同时,可以实现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种素养的发展。基于此,研究将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索,同时会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问题探究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拜金主义、爱心丧失、诚信缺失。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事物分辨能力,这些负面风气可能会影响德育渗透。社会是现实的,如果学生将教师的德育教学当成纯粹的说教,社会现实与德育渗透就会出现偏差。就目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现状来看,虽然教师尽职尽责地进行渗透德育,但是效果却很一般。原因是,很多语文教师依旧秉承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未能将德育教育深入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忘记了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中心。知识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忘记给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知识都学不进去,更别说德育教学了。这样完全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容易与新时代脱轨。随着国家立德树人理念提出和素质教育推进,实现德育教育与专科教学的整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应认识到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融入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并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教育资源库的丰富,以加强教学效果,实现德育教育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为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提供助力。虽然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科素养、个人理解存在差异,导致二者相融合开展教学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习惯性地进行直接的理论讲述或对生活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既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解和记忆。此种教学方法与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和思维特点不一致,学生接受程度不高,教学效果呈现局限性。在认识到教育融合方式较为单一之后,教师正在创新渗透式德育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影响和帮助,但选择的途径又过于枯燥或薄弱,如让学生参与主题教育活动,其本质还是对理论知识的延伸,学生对活动表现出的参与热情较低,与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相距甚远。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方法分析

基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小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较弱,如果教师强行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述道德品質的内涵,那么对学生而言也犹如“东风吹马耳”,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多媒体技术具有表现力丰富的特点,能够基于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形式,为学生呈现直观的学习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基于课本上的内容,为学生呈现生动的德育场景,促使学生透过枯燥文字,对道德品质内涵有深入认识。

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作者将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与如今的破败景象进行了对比,表现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惋惜,以及对侵略者的仇视,然而,当教师直接按照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时,很难让学生有所感悟。对此,教师可以先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圆明园的还原视频,让学生在赞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感受到圆明园景色的辉煌灿烂。随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如今圆明园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以便学生更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可以看出,现代媒体技术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便学生主动激起内心的愤慨,在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的同时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主动投身到振兴中华的行为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强化学生道德观的体现,让学生的整体表现更加丰满,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加强对德育渗透途径的拓展与内容的挖掘,让学生在吸收消化德育知识的同时能够自主践行德育道理,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借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情感认知

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还未发育成熟,他们自身的道德观念较为淡薄,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还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容易被一些不正确的道德观念所影响。基于这种情况,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遵循五育并举教育思想,要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以问题为引导,逐步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正向发展。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桥》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中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基本了解以后,语文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导入问题:(1)如果村民只顾自己,那么狭窄的小木桥会怎么样呢?结果又会是怎样的?(2)如果假如老支书不从慌乱的人群中揪出他的儿子,让他排到队伍的后面去,那么村民们又会怎样看待老支书呢?(3)如果老支书当时也只顾自身的安危,不能沉着冷静指挥村民进行有序地过桥,那么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4)在洪水过后,村民们为什么会一起去搀扶老支书的爱人去祭奠老支书呢?(5)阅读本篇文章后,大家明白了怎样的道理?以此来有效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逐步地形成“理”的共识,让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明白不守秩序造成的严重后果,自私自利的人会遭人唾弃,先人后己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拥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巩固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学生可以从中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自己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小学语文学科极具人文性,在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古诗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学科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推动和落实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那么基于五育并举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古诗词课程特点,积极地进行课堂拓展和延伸,依据古诗词的内涵、情感向学生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德育组织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将语文内容以具体互动的方式进行有序展开,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当中并有所收获,通过活动开展促进德育教育指导工作,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以《将相和》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分角色对话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小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特征。如“完璧归赵”小故事,就可以选择四个人分别扮演蔺相如、赵国宦官缪贤、赵惠文王、秦昭王的角色,一人负责旁白,其他人负责扮演“群臣”,高呼万岁。在对话的过程中,旁白的人需要保持客观公正,详细进行介绍,而负责扮演人物的同学需要将自身对人物的理解表现出来,如“相如捧笔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相如的人要表现得落落大方,但又要谨小慎微,而扮演秦王的同学要将拿到和氏璧的高兴情感表现出来,通过表情和动作进行展示,而在人物对话时需要将情感融入其中。如赵王召见蔺相如的对话要表明赵王征询蔺相如意见的语气,同时也要表现出蔺相如敢于担当大任、愿意出使秦国的豪迈以及敢保证“完璧归赵”的决心。总之,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与人物特征,进而实现基于人物情感的德育教育目标,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融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人格品质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其生活阅历也比较少,其问题反思能力和问题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这种情况下,教师想要更好的渗透德育,便必须将有趣的方式运用进来,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德育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将故事的方式运用进来,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然后将生活中或者是书籍上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更好地进行正能量的传播,教师也应该给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思想也能够得到很好碰撞,学生对故事的了解也会更加全面。

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书籍给小学生,比如《名人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名人的故事,激励自己。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得,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容易受到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中人物的积极影响,也能够进行正确思想认知树立,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书籍阅读的方式,能够给小学生带来做人和交友方面的启发,切实提高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以往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德育不够重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需要,当前人们愈加认识到的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良好德育氛围的营造,将课外阅读和实践的作用更好发挥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如:在进行《梅兰芳蓄须》阅读教学前,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求明确情感目标与德育目标。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的环节中应重视德育渗透,通过文中描写的梅兰芳先生的英雄事迹,挖掘语文学科的“立德树人”的价值,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之情,更在生活中也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通过对《梅兰芳蓄须》反复朗读,进行想象,在抗日战争背景下,为了不服务于日本人,拒绝登台演出,不仅留起胡须,甚至做好牺牲的准备,这样的爱国情,惊天地,泣鬼神!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学习铺垫,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德育渗透再好不过。学生处于发展的阶段对于如何爱国,怎样能做到“爱国”,这样的意识更需要加强。尤其在当代网络信息時代下,学生的成长与观念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道德与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进行德育渗透也就成了重中之重,这也是立德树人的表现形式。通过设计相应的教学部分来完成相关要求的实现,实现德育目标。

总而言之,在教育改革思路的引导下,如果语文教师的教育任务还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将很难满足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道德意识和全面的品质。作为基础科目,语文主要承担着道德教育的渗透功能。有必要尽最大努力挖掘教科书的道德内容。此外,在向学生传授教科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标准的整体改善。

猜你喜欢
德育语文教师
《中国德育》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