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妍平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它的美,语文教师通常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蜀相》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下开展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两种方法。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典诗词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古诗词。只有读懂了古诗词,才能感受古诗词的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一边阅读古诗词一边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比如,在讲解《蜀相》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诗人为何要去寻找“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呢?
2.作者在描写“碧草春色”与“黄鹂好音”时,分别用了“自”与“空”字,能不能将它们换成“尽”与“皆”呢?
3.诗歌最后提到的“英雄”是单指诸葛亮吗?
4.诸葛亮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并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读完诗歌,便能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诗人一路寻找诸葛亮的祠堂,终于在成都城外那片茂密的柏树林中找到了。只见碧草照映着台阶,显露出了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树叶发出了十分清脆的啼叫声。但是,在这明媚的春光中,诗人却发出了“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原来他想起诸葛先生一生汗马功劳,最后却“出师未捷”,在军中去世。诗人对其感到惋惜和遗憾。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找出了各个问题的答案,并对诗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他们提到:“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是历史的不幸。他以实际行动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这首《蜀相》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二、讲述故事,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时候会发现学生浮于作品的表面,无法深入其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此,教师可以为他们讲述故事,带领他们走进相应的情境,让他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是以《蜀相》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美在哪里,而应该带领他们走进相应的情境,让他们投入其中,去感受和体会。我们可以为学生讲述这样两个故事:
1.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向司马徽问道:“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司马徽告别刘备出门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果不其然,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天下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最终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2.唐代诗人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心有抱负却无法施展。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这首诗。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国勢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他对当年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怀有无限的仰慕、敬重之情……
听完这两个故事,学生自然能明白杜甫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以及他在写这首诗时是怎样的心情。之后,再引导他们去吟诵和赏析诗歌,效果会好许多。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