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西厢记•长亭送别》的音乐美

2022-04-09 13:56旲晓湖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儿化韵脚长亭

旲晓湖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曲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中既有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又有美的音韵与节奏。它既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又是一首清新明快的抒情曲。

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赞《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提起《西厢记》,人们一定会想到作品的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本文就以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例,赏析其曲词的音乐美。

一、整齐匀称的音节搭配

音节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在汉语当中,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儿化韵除外)。音节有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之分。将各种音节的汉字恰当地搭配在一起,就能使作品语音和谐、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富有音韵之美。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以下简称《长亭送别》)的音节组合既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又有整齐匀称的节奏美。我们都知道,古人喜用对偶句,讲究句法对称。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奇字难适,偶语易安。”在《长亭送别》中,作者多用两两对称的对偶句和句式整齊的排比句,使得语言极具和谐感与音乐美。

对偶是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仔细品读《长亭送别》中的对偶句,我们会发现这些句子的上下句大都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意相反或相近。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强调:“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字同义者,或两字对称,教单辞只字,其辞气稍感浑厚。”《长亭送别》中有大量的语意相反或相近的对偶句。例如,“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悲欢聚散”对“南北东西”,都是并列短语且严格对称;“一杯酒”对“万里程”,都是数量短语且严格对称。“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恨”对“怨”,是近义词且对称;“相见”对“归去”,是反义词且对称;“迟”对“疾”,是形容词,语意相反且对称。“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听得”对“遥望”,都是宽泛的动词且对称;“道”对“见”,都是严格的动词且对称;“一声去也”对“十两长亭”,都是数量短语且对称;“松了金钏”对“减了玉肌”,都是极具夸张意味的动宾短语且对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马儿”对“车儿”,名词后都附有“儿“且对称,“迍迍的”对“快快的”,都是叠词且对称;“行”对“随”,是近义词互对。这些对偶句,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音节整齐匀称,语音和谐悦耳。

这样的对偶句还有很多,如“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意似痴,心如醉”“合欢未已,离愁相继”“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须臾对面,顷刻别离”“(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一个这壁,一个那壁”“车儿投东,马儿向西”“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来时甚急,去后何迟”“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等。在朗读、吟诵的过程中,读者自然能感受到一种整齐匀称、自然和谐、节奏明快的音乐美。

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除了使用大量的对偶句,还使用了一些排比句。这一方面能使作品具有音乐美,另一方面能增强气势,强化语意。笔者以《长亭送别》中的排比句为例,谈谈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一句,三个语言片断描写的是秋天里的三种景致,共同组合成了一幅西风寒、天色蓝、花满地的萧瑟凄凉的秋景图。这组排比句不仅整齐匀称,富有音乐美,而且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为后面男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作了铺垫。“(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一句,“前暮”“昨夜”“今日”三个结构相同的词语把一对恋人由相爱到成亲,再到离别的经历浓缩在极短的“前——昨——今”的时间变化中;将女主人公的情感高度浓缩在这组排比句中,强化了主人公分别时的不舍。“(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一句描写的是恋人相爱的幸福瞬间。“挨”“偎”“携”三个语意相近的动词写出了恋人之间耳鬓厮磨、缠绵悱恻的快乐和幸福。“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三个短句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埋怨、不舍和依恋。相爱是幸福的,相守是不易的,别离来得这样快,让人来不及感伤,来不及回顾。

这些两相对称的的对偶句和句式整齐的排比句,有着相同的结构、整齐的句式、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极富音乐美。

二、平仄相协的声调组合

平仄是就声调而言的。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在古诗词中,平声为“平”,用“─”标注;上声、去声、入声归“仄”,用“|”标注。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沉。在格律诗中,平仄不同的字往往会在句子中重叠或交替出现。这种平仄交替往往能使诗歌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使句式富有变化。

事实上,不单是格律诗,曲词乃至散文往往也讲究平仄的重叠和交替。人民艺术家老舍曾说过:“其实,即使写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出自老舍的《对话浅论》)语言大师王实甫自然不会忘记在作品中恰当地组合词语,使之悦耳动听、变化有致,充满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其实,曲词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格,且特别注重末句的平仄。

《长亭送别》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句子。如“意似痴,心如醉”的平仄是“||─ ,──|”,符合句内平仄搭配的要求;整个句子的音节错落有致,富有变化的美。“须臾对面,顷刻别离”的平仄是“──||,|

|──”,平仄相協调,极具音乐美。“土气息,泥滋味”的平仄是“||─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的平仄是“──||─ ─|,||─ ─||─”,音调和谐顺口,读来朗朗上口。在创作的过程中,王实甫精心锤炼语言,从语音的角度反复斟酌,反复选择和修改,才使作品如音乐般和谐动听。正如语言大师、文学巨匠鲁迅所说的:“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平仄相协的声调组合使得《长亭送别》这一折具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参差错落、变化有致、朗朗上口的音乐美。

三、和谐悦耳的韵脚变化

押韵,又叫压韵,是指在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使作品音韵回环、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我们将句末押韵的字称为韵脚。诗词曲赋的音乐美是同押韵密切相关的。如今,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也遵照古典韵文押韵,使得歌曲和谐悦耳,如那首唱响北京、唱响中国、唱响世界的奥运会主题曲《北京欢迎你》,对韵脚的处理就非常讲究,也因此赢得了无数听众的喜爱。

在元散曲中,不论是小令还是套数,都是一韵到底的,中间不能换韵;即使是篇幅较长的杂剧,一折也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参看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1654页)《长亭送别》是元曲,在押韵方面严格遵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在用韵上有以下特点:

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

作者这样做,增强了曲词的韵律美。如【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韵脚是飞、醉、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此恨谁知”,韵脚为疾、离、知。【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韵脚为气、媚、睡、泪、寄。【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韵脚是迷、地。另外,【四边静】的韵脚是继、离、倍。【满庭芳】的韵脚是离、眉、食、石。【朝天子】的韵脚是泪、里、气。【耍孩儿】的韵脚是湿、期、杯、灰。【五煞】的韵脚是

体、迟、持。【四煞】的谁、悴、低、堤。【三煞】的韵脚是归、知、眉。【一煞】的韵脚是蔽、嘶、迟。【收尾】的韵脚是里、起。

简要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长亭送别》在韵律方面严格地按照元杂剧的要求,按曲牌填写曲词。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押同一个韵脚,不换韵。整折的曲词都押“i”韵,且一韵到底。这样处理,无疑使曲词具有了声音和谐、优美动听的韵律感。

四、对叠音词、儿化词的恰当使用

叠音,古时叫“重言”“复字”。《诗经》中的诗句、李清照的词、贺双卿的词、朱自清的散文、校园民谣等都有大量的叠音词。这类词也一直被诗家或评论家看成是“诗中难成之语“。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曾说:“诗下双字极难。”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言:“诗用叠字最难。”可见,叠词运用得不恰当,不但无法为作品添彩,反而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甚至会弄巧成拙。而恰当地运用叠音词,不仅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而且会使作品读起来更加悦耳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叠字是声、色、情、态的完美结合,是古典诗词具有音乐美的乐感手段之一。”(出自安芳的《声声动听,字字关情——从审美角度看中国古典诗词中叠字的英译》)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巧用叠词,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中的“泪汪汪”用了ABB 的构词形式,写出了主人公在离别时泪眼朦胧的模样,表达了恋人分别时伤感痛苦的情感。【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中两个ABB型的叠词前后形成对比,明明是温暖的美酒,在离人眼中却如清冽寒冷的白水一样。【叨叨令】“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则索昏昏沉沉的睡……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中的叠词全是AABB 型,“娇娇滴滴”言女子装扮后的妩媚风流。这个句子写的是女主人公因为要与恋人离别而无心打扮的心理活动。“昏昏沉沉”,女主人公设想只有天昏地暗地睡下去才能不受离别之苦的折磨。“重重叠叠”描写的是眼泪不停地流下来的样子。【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此处的“笑吟吟”“哭啼啼”用的是ABB 的结构。“吟吟”的叠用把相爱的人一路微笑而来、一路幸福而往的喜悦、快乐之情表达出来了。“啼啼”的叠用则准确地把相爱的人即将分离却又难分难舍的感伤、眷恋写出来了。“吟吟”和“啼啼”的组合把来时的幸福、快乐和别时的感伤、不舍放在一起作对比,强化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常作一些名词的后缀,和前一个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在这个过程中,“er”的独立性会消失。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儿化现象”。带有儿化现象的词就是儿化词。儿化词有特定的艺术效果,往往能使语言更加轻盈、活泼、灵动、可爱,给人以亲切感。

《长亭送别》一折中就有许多的儿化词。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中的“腿儿”“脸儿”“手儿”都是儿化词,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往昔的追忆、怀念,以及今日离别时无限的感伤。如果将其改成“全不想腿相挨,脸相偎,手相携”,句子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其中的柔情蜜意也消失不见。

将叠音词和儿化词搭配起来使用,往往能使作品的音韵更加和谐,也更能体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黑格尔说过:“音乐是一种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滚绣球】“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作者将儿化词“马儿”和模拟马前行声音的叠音词“迍迍”组合在一起,非常巧妙。马慢慢地前行是为等待后行的车,这马仿佛懂得主人公张生的心情,所以“迍迍”地行,慢慢地等待崔莺莺。“车儿”是崔莺莺乘坐的,它仿佛也懂得莺莺的心情,“快快”这个叠音词形象地写出了莺莺急切的心情。二人即将离别,所以崔莺莺更加珍惜二人相见的短暂时光。该句中的叠音词和儿化词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艺术效果,而且使句子富有音乐美。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栖栖惶惶的寄”,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女主人公的酸楚与不舍。首先是见到准备送行的车、马,女主人公不由想到爱人即将离自己而去,这一去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熬熬煎煎”生动地写出了崔莺莺离别时的不舍与愁苦;连这车儿、马儿,也成了崔莺莺埋怨的对象。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握住了。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捕捉住,令它随时可以再现。”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王实甫用浓浓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奏响了一首动听的乐曲。在阅读与吟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受到美的熏陶,还会被优美的曲词深深吸引。喜欢它,就吟诵它;喜欢它,就记住它!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儿化韵脚长亭
长亭印象
有趣的“儿化”
望月
捣练子·春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北京话(36)
韵脚怎么押?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