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欢
土味视频作为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网络现象,是一种发布于快手、抖音等App上的网络视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土味视频的拍摄群体主要包括农民工、小镇青年、农村留守老人等,大多是社会边缘群体对自我意识的表达。之所以被冠名“土味视频”,是因为与光鲜亮丽的环境相比较,“土味视频”的创作背景大多是农村、乡镇和一些小城市;内容以演员浮夸的表演和老套过时的段子为主。其因短小、搞笑和接地气的特点受到热捧,成为一种新潮。由于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人文化程度高低不一,特别是抖音、快手的大部分网民的文化水平大多参差不齐,因此相对于一味地输出高雅文化,这种“土味视频”更加有效地迎合了当下快餐式的文化消费需求。与高高在上的“雅”相比,这种“俗”似乎更贴近大众口味。那么“土味视频”究竟是如何扎根人们日常生活的呢?而我们受众又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这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标准定位门槛低
不难发现,不管是走贴近民众路线的快手,还是追求新奇时尚的抖音,又或者是近几年频繁登上网络舞台的各大短视频App,这些平台对于视频都会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对于视频的要求都是短小精练,视频的时长一般都要控制在15秒左右,即便是一些土味的情景剧,也要求做到简短,那么这些平台为何对于短视频中的“短”要如此执着呢?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去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却很难掌握一些碎片化时间,反而会让时间白白地被浪费,短视频的兴起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其有效抓住了契机,将碎片化的时间与新媒体的技术融合起来,塑造出符合我们在影视艺术中常见的虚拟时间。通过短视频拍摄技术完成一段15秒的视频内容,供人们打发无聊的碎片时间,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缓解了人们的压力,还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利用了起来。
新媒体时代下,我们都是网络科技的受益者。随着话语权标准的不断降低,业余草根也有机会登上互联网的舞台,其中网络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新媒体网络的兴起使人人都有了发言权,人人都是自媒体。以前要想完成一段视频创作,必须要有专业的拍摄和录音设备,从拍摄到播出要经历准备、编辑、检查三大环节,还要经过后期各方面的技术处理,在完成音效、特效、色调的制作后再经过多次检查无误之后,才能投放到正规的播放平台进入大众视野。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视频拍摄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推出的短视频App都自带剪辑功能,例如之前的美拍、小咖秀,现在的抖音、剪映,这些App不仅自带剪辑功能,还有各式各样的音乐模板、背景模板、美妆特效等。拍摄者不需要专业的摄影技术,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创作者。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降低了拍摄的难度,从而使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社会群体也逐渐活跃在大众面前,例如常见的农民工、小学生等,土味视频内容俨然成为当下网络视频的一种新常态。
社会边缘群体的意识诉求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化作品、艺术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群众既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亦是接受者,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差异,很大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人生活的环境、所走过的路、所接触的人和事、所从事的工作等都不同,于是便形成了文化需求的差异性,这极大地困扰了主流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作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传播者,理应根据接受者的文化程度、接受方式,制定一整套合理的传播模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其中,初中学历的网民人数最多,占比40.3%;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19.3%;高中、专科学历占比20.6%;大学及专科以上学历,占比19.8%。
以上数据表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超过了一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这使得当下存在这样的显著矛盾:高雅的文艺作品输出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受众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我们在网络上引导一种高雅的主流文化风潮时,却有很多人局限于个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而无法理解并参与其中。
推动“土味视频”诞生与发展的主力军大多是社会上的一些失业人员、低收入人员以及失去劳动力的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他们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虽然有一部分人员能够较好联系当地本土文化发挥自己的价值,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处于尴尬的境地。而如今,随着互联网和媒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短视频的兴起,人们的话语权极大增加。
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日常交流中,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状态拍成短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这不仅能够获得大众的关注,自身也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相信很多看过“土味视频”的网友都会发现,拍摄者大多以農村、乡镇及一些小城市为拍摄背景。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短视频的兴起打破了“专业化”这道技术门槛,宽松的网络环境使人们可以尽情展现自我,向网友展示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等。人们通过发布短视频找到了自我存在感,他们对自己进行了准确定位,并以所处的农村环境为背景,主要拍摄与个人生活相关的短视频,从而受到大众的关注。
短视频的兴起提高了人们的话语权,使得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而“土味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网络上的一股重要文化风潮。有舆论认为,这些来自乡间、具有浓厚乡土味道和乡土元素的文化产品,是一场成功的跨圈层文化传播。“土味文化”的生产者在这场盛宴中实现了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群体的身份认同,而都市受众则通过对这种“他者文化”的追捧满足了自已的娱乐目的和猎奇心理。例如,一个名叫“罗姑婆”的抖音账号,打着“你认我当姑婆,我教你耍朋友”的口号,以朴实的农村老妇的形象来教年轻人怎样谈恋爱。农村留守老人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以憨厚老实的形象为主,而罗姑婆颠覆了网民以往对留守老人的认知,让受众眼前一亮,因此她所拍摄的土味视频受到了大众的追捧,每个短视频都有过万的点击量,而罗姑婆自身这种接地气的农民形象,也能引起大部分网民的情感认同,让人感觉非常亲切。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像罗姑婆这样的拍摄者。当然土味视频的拍摄者不只包括农民,还有一群以社会青年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创作者。作为社会上缺乏关注的群体,在网络时代下,他们所拍摄的视频都是对自我意识的表达,他们渴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生活,以此来得到社会的认可。
传播乡村文化的新途径
“土味视频”的快速传播对乡村文化的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城市来说,乡村更多的是一种诗意与温情,而“乡村文化”是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形成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而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城市为主流的文化逐渐占据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从而使得乡村文化逐渐衰落,农村面貌也逐渐改变,由此也改变了人们对当下农村的认识。
现如今,特别是“90后”“00后”这两代年轻人几乎从小在城市长大,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识严重不足,使得乡村文化进一步被“冷落”。在网络短视频还未兴起之前,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播主要以传统的传播手段为主,但其因推广和传播力度较小,很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想要振兴乡村文化,不仅需要文化创新,还要将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的融合,而利用网络短视频对乡村文化进行传播不失为一个绝佳的方法。网络短视频凭借节奏快、碎片化、传播广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下农村人最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与获取信息的手段。
快手作为“土味视频”最大的传播平台,将生活在乡村地区的人们及小镇青年作为主要目标用户。他们通过发布以乡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视频,来展现乡村影像,传播乡村文化。如去年火爆全网的“张同学”,其土味视频以抓鱼、赶集、干活、唠嗑等最常见的乡村生活为拍摄内容,将乡村生活带到大众眼前,获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近几年,以“土味视频”的形式进行乡村文化宣传得到民众强烈反响,有的拍摄者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元素融入“土味视频”中,这类视频被称为“户外土味”受到大众一致好评。视频内容主要是村民衣食起居的日常生活,让受众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例如“华农兄弟”吃竹鼠的一百种理由,“山药视频”的山涧户外美食,“李子柒”诗情画意的乡间生活,都能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不仅如此,各大媒体平台也纷纷开设了户外专栏,有上山采蘑菇挖竹笋的,也有下河抓黄鳝、泥鳅的,还有野外探险寻宝的,这些视频让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大饱眼福,增长见识。
总的来说, “土味视频”作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不仅能够把乡村文化重新拉回大众的视野中,更能够对乡村文化进行创新,赋予其新的社会意义。
过度低俗缺乏创新
土味视频本应是对乡土文化的正确解读,但在当下却被异化成一种对生活趣味的表达,从农村养猪的大妈到城镇西装革履的青年,都逐渐成为土味视频的粉丝。土味视频产量巨大,传播广泛,视频内容也从最开始的新颖独特沦为现在的单调乏味。土味情景剧都是固有的套路,例如“曾经的我你爱答不理,现在的我你高攀不起”等毫无新意的土味段子。
而对于一些土味短视频来讲,好像只需要把一些人生道理、土味情话配合土味的表演喊出来就行。例如“被你赞过的朋友圈叫甜甜圈”“这是我的手背,这是我的脚背,你是我的宝贝”……这些套路不管怎么玩都逃不出既定的框架,只要有一个视频内容火起来了,那么这段时间内就全都是对这个创意的模仿,毫无创新可言。
人们在围观这场土味盛宴时,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嘲讽、看热闹的心态。在受众眼里,土味视频无非是烦恼时用来逗乐子的,没有人会讨厌能引人发笑的小丑,但是献丑者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受众这种心理,把热度理解为大家是真正的喜欢,那就会毫无节制继续“土”下去,“丑”下去;还有许多人在走红之后,会有专门的商业团队找上门来,为之量身打造人设和剧情,以此来吸人眼球,获得关注博取利润,这种“土味+商业”的模式背离了单纯想要展现自我意识的初衷,非但没有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精神体验,低俗过度的视频内容反而让人觉得不适,这种毫无营养的土味内容以及不正当的价值观输出难免让人反感,难以长久。
“土味视频”作为带着一种传统审美模式的亞文化产品,以新奇的视觉姿态、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以及略显稚拙的表现手法进入大众视野,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视觉需求。
“土味视频”以创作简单、门槛低等特色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如果创作者一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只会让原本的偶然性原生态变成刻意为之的模板。所以,作为网络短视频的发展平台,要理性地看待“土味视频”带来的问题,在给“土味视频”提供传播舞台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监管力度,推行“互联网+监管”的工作模式,让每一位接收者都成为监督者。土味文化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作为监管者,我们不应该通过歧视和诋毁他人来获得优越感,应该辩证地去看待新事物;作为受众群体,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的差异性,理性地看待“土味视频”。
面对过度商业化、低俗化的短视频,我们应当保持抵制的态度。而对于内容新颖、正能量的“土味视频”,我们应当主动接受,同时在尊重文化差异、传播多彩内容的同时,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王纪春,贺赵松.浅析网络亚文化的新形式——以“土味视频”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2):56-57+59.
[2]刘春景.“土味文化”传播心理分析[J].传媒论坛,2019,2(16):110-111.
[3]刘诗捷.从快手到微博:“土味文化”的发展历程[J].视听,2018(07):140-141.
[4]吴国泰,潘子彬.怀旧与想象:透视土味视频中的青年表达[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1):7-10.
[5]龚江怡.“土味文化”蹿红原因探析——以“快手”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05):109-110.
[6]胡凯.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土味文化”的流行与思考[J].视听,2019(03):159-161.
[7]史鹏飞.短视频时代“土味文化”传播现象透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4):63-66.
[8]郭笑迎.景观社会下土味视频的亚文化解读[J].新媒体研究,2020,6(15):101-104.
[9]杨杨.“土味视频”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6):78-79.
[10]刘文帅.“土味文化”传播研究——基于讲好乡村中国故事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21(06):18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