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言变异管窥:“唯”的逆语法化历程*

2022-04-08 11:46
关键词:成语变异语义

闫 克

(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生活中的语言运用也是社会语言生活的重要构成,而政治领域的特殊性自然也塑造出了特殊的政治语言。所谓政治语言,是指“用于政治领域,反映政治思想,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言语”[1]。作为一种语域变体,政治语言在遵循一般语言规范的同时,也会因政治群体的创新使用而出现变异,副词“唯”的逆语法化就是其中典型一例。

“唯,诺也。从口,隹声。”[2]它最初为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或用作句首发语词,而后在春秋战国时期经逆语法化而衍生出“只有、只是”义范围副词的用法。结合《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来看,在两千余年的汉语发展史中,副词“唯”在限定范围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表示原因和祈使的义项,同时又衍生出“纵使”义让步连词的用法,还派生出“唯独”“唯恐”“唯其”“唯利是图”“唯命是听”“任人唯亲”等复合词和成语。通过检索CCL 语料库和语料库在线我们看到,“唯”的各类用例都符合字典辞书的传统注解,但检索政治语料“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却发现,“唯”的部分新近用例是其传统释义所无法解释的。例如:

(1)水东各地的国民党政权,自三八年日寇侵陷豫东各县后,即已悉数逃入黄泛区,整日唯以征款、要粮剥削为能事。(《人民日报》1946-05-21)

(2)盖世人皆知唯和平乃能建设,唯民主乃能统一,亦唯和平民主乃能使中国成为独立自由幸福之国家。(《人民日报》1947-07-08)

(3)徐洪磊表示:“交通基础设施的项目决策,环境保护是重要因素,也不能唯环保和生态,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关键要科学。”(《人民日报》2015-05-15)

(4)中国农业科学院……不唯论文资历和头衔,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分类进行遴选。(《人民日报》2018-10-22)

对比来看,例(3)(4)中的“唯”跟(1)(2)中的明显不同,显著区别是,两类“唯”在删除测试和替换测试中表现不一:

(1′)整日唯以征款、要粮剥削为能事

→整日以征款、要粮剥削为能事

整日只是以征款、要粮剥削为能事

(2′)唯和平乃能建设,唯民主乃能统一

→和平乃能建设,民主乃能统一

只有和平乃能建设,只有民主乃能统一

(3′)也不能唯环保和生态

→(*)也不能环保和生态

(*)也不能只有/只是环保和生态

(4′)不唯论文资历和头衔

→(*)不论文资历和头衔

(*)不只有/只是论文资历和头衔

测试结果表明,前两例中的“唯”可以删除,也可以替换为“只是、只有”,测试操作对句意影响不大;而后两例中的“唯”既不能删除也不宜替换,对句子的成立和句意的保持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初步观察我们发现,语段中“唯N”(N 代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以独立成句,表现出强烈的述谓性,这已经超出了“唯”是副词或连词的既有定性,是一种共时语法变异。我们判断,当代政治语言中的“唯”已衍生出动词功能,这是它再次逆语法化的结果。有鉴于此,下文将围绕这一判定,着重探讨“唯动”的“句法—语义”表现,阐述将其认定为动词的依据;同时结合社会历史变迁和人们的语言使用心理,探索“唯动”的成长路径,理清“唯副”逆语法化变异的动因和机制。

一、动词“唯”的“句法-语义”分析

(一)“唯动”的语法特征

“语法特征是划分词类、判别词性的根本依据。”[3]对动词而言,“带宾语”是其组合能力方面的主裁性标准,也是动词归类的充足条件。从例(3)“(项目决策)也不能唯环保和生态”、例(4)“(科学院)不唯论文资历和头衔”的组合情况来看,“唯”跟其后的名词性短语显然是一种动宾关系。动语对宾语的支配关系在其否定形式和疑问形式中通常会格外显著,如:

(5)近年来,常常听到这样的困惑:不唯论文,唯什么?笔者的答案是“唯学术”。(《人民日报》2019-08-12)

例(5)中,肯定形式“唯学术”、否定形式“不唯论文”和疑问形式“唯什么”三者共现,展示出“唯”对其后宾语的支配能力。此外,“唯”的其他入句结果也展现出动宾结构的更多语法表现①李宗江归纳了典型的动宾结构可能有的扩展和变换形式,包括动词加时体标记、动词重叠、动词加动量成分、动词带补语、动词后加“的”“(一)个”、宾语加定语、宾语成并列结构、宾语前置为话题、变成反复问句、变成“把”字结构、变成被动句等11 项,并视其为判断词语去词汇化程度的依据。参见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语言研究》,2006年第4期,第101-106页。。例如:

(6)如果社会用人标准是“唯高学历”,就逼得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放在升学考试上。(《人民日报》2008-11-19)

(7)这一改革的核心,就是希望将孩子们从不公平的唯一个分数论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使孩子们能获得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11-11-17)

(8)我们要求市、镇、村三级联动,……唯不唯实,让群众说了算。(《人民日报》2012-08-20)

(9)一是不愿干事。……二是不会干事。三是机械唯上。(《人民日报》2014-08-29)

(10)给人才松绑,不唯学历和论文:释放人才活力,放活用人主体很关键。(《人民日报》2016-09-27)

例(6)“唯高学历”是宾语“学历”加了定语“高”;例(7)“唯一个分数论”是“唯”后加“一个”,动宾组合趋于松散;例(8)“唯不唯实”是动宾结构变换成反复问形式;例(9)谓语“唯上”受状语“机械”修饰;例(10)“唯学历和论文”的宾语是并列结构。诸种组合表现充分说明,“唯”已具备被认定为动词的语法特征。而通过深入观察可以发现,动词“唯”不能后加时体标记“着”“了”“过”,没有“VV”“V—V”等重叠形式,不能带补语,无法转换成处置式、被动式。根据这些语法特征,无论是在陈平根据[+/-静态][+/-持续][+/-完成]等特征所做的动词分类中,②参见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第401-422页。还是在杨素英根据[+/-动态][+/-时限][ +/-结果实现]等特征所划分的动词的情状动貌体系中③参见杨素英《当代动貌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1-105页。,都可以进一步将其确定为“状态动词”,且是静态性最强的“表示属性或关系”的一类,其典型表现是“极少与时态助词‘着’或时间副词‘在’连用,甚至大多数不能与表示状态动作的起始或完成的‘了’连用”[4]。

(二)“唯动”的语义归纳

在语法变异中,随着句法功能的衍生,变异项目的语义功能通常也会出现相应变化。要实现对“唯动”词义的准确理解,我们可以根据各类代表性用例加以概括。请看以下例句:

(11)“唯市”,就是要关注市场,驾驭市场,永不懈怠地向前看,朝前走。(《人民日报》1997-12-10)

(12)唯书,就是对书本、理论、文件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机械地照搬照用,照抄照套。(《人民日报》1998-12-24)

(13)所谓“唯上”,则是指对“上”唯命是从,唯唯诺诺,毫无自己的主见。(《人民日报》2000-02-01)

(14)一是唯法,用法律衡量是非,依法律尺度来鉴别工作得失;二是唯实,评价求实,批评切实,建议务实,内容翔实;三是唯民,人大代表更应该依法履职,为民办事。(《人民日报》2003-07-23)

(15)评先不能唯材料。日前,笔者发现,有些单位在评选先进时,存在仅凭文字材料为标准的做法。(《人民日报》2003-08-12)

(16)“不能以收视率为唯一标准,‘唯收视率论’是不行的。”(《人民日报》2005-08-29)

(17)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己,不唯洋,只唯实。(《人民日报》2011-04-21)

根据“N”的语义差异,上述7 例中的“唯N”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积极导向,如“唯市”“唯法”“唯实”“唯民”,入句使用肯定形式,其上下文释义中多用“要”“应该”等表示肯定;另一类是消极导向,如“唯书”“唯上”“唯材料”“唯收视率”“唯己”“唯洋”,入句使用否定形式“不唯N”“不能唯N”,其上下文释义中多用“总是”“仅仅”等传达批驳意味。“N”的语义差异导致“唯N”的语义诠释出现分歧。“唯 N积极”可以理解为“关注 N”“以 N 为尺度”“从N 出发”,如:例(11)“要关注市场”、例(17)“始终从客观实际出发”。“唯N消极”可以理解为“以N为教条”“仅凭 N 为标准”“以 N 为唯一标准”,如:例(15)“仅凭文字材料为标准”、例(16)“以收视率为唯一标准”。

归结起来看,两种“唯N”都包含“以N 为唯一行事标准”之义,区别在于标准的语义取向不同,人们对待不同标准的态度、立场有别。积极标准通常会被人们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来“遵从”,既要充分观照,又会避免过犹不及;消极标准通常导致“盲从”,要么被当作教条,机械地照搬照抄,要么被视为唯一目标,走向绝对化。就语料检索结果来看,“唯N消极”的实例远远多于“唯N积极”,二者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梳理历史语料我们发现,这一共时语义倾向源自“唯副”的逆语法化过程,有着清晰的历时痕迹。

二、“唯副”的逆语法化分析

(一)形式变异的端倪:“有形断裂”和“仿词造词”

近代以来,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背景下,双音节“唯”族词已发展成熟,“唯”的副词、连词用法多被“唯独”“唯有”“唯其”等双音节形式代替,单音节“唯”的使用比较少见,且在文学语言和政治语言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向。例如:

(18)先来校的四个中国文学系的讲师和助教早和他打成一片,学生也唯命是听。(钱钟书《围城》)

(19)这日本小老头虽然老奸巨滑唯利是图,但同时却是个倔老头儿。(梁晓声《激杀》)

(20)同事杂声说唯你不一样。豆儿说:“为什么?”(方方《白雾》)

(21)唯在这个时期,不能苟且,也不能展览肮脏。(张炜《精神的魅力》)

从以上4 例我们看出,在近现代文学语言中,“唯副”的使用主要依赖于两类途径:一是在句中用作独立的范围副词,来限定主语、状语等句法成分,如例(20)“唯你”、例(21)“唯在这个时期”;二是“唯”族成语,如“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其中“唯副”借助固定短语“唯NO是V”(N 是V 的受事)得以存在。对比来看,“唯副”在近代政治语言中的表现就略有不同,例如:

(22)视人类之有独立自由人格者,唯少数之君主与贵族而已。(《新青年》第一卷一号)

(23)余此时唯知爱余,唯知爱余酬子之爱,且不暇自顾其身,幸鉴此衷焉。(《新青年》第一卷三号)

(24)家族思想发达之极端,个人无自主权,浸至失意志之能力,一切唯其家长之命是听。(《新青年》第二卷一号)

(25)世人唯习惯与宗教之是从,哲学者谓为偏见与迷信耳。(《新青年》第一卷一号)

(26)保举各项职事之人如有经手银盐亏挪之事,唯原保人是问。(《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

(27)举凡政治、军事、工业、商业、经济、教育、交通及国家社会之凡百事业,无不唯科学是赖。(《新青年》第二卷二号)

(28)是以古之哲人终日孜孜唯寸阴分阴之是惜。(《新青年》第三卷一号)

(29)乃中国远教科书者犹舍新不用,唯旧是守。(《新青年》第五卷四号)

从例(22)(23)来看,单用的“唯副”在近代政治语言中的用法跟文学语言中的表现相差不大,但例(24)—(29)中“唯”族成语的入句结果却出现了一些变化,集中体现为成语的“有形断裂”和“仿词造词”。所谓“有形断裂”是指,“成语在运用时其外壳和内部结构都发生明显的裂断分离现象”[5]265,主要包括点断、插词、离析、易位、失落等五种。具体而言,例(24)“唯其家长之命是听”是从“唯命是听”经插词变异而来,例(25)“唯习惯与宗教之是从”是从“唯命是从”经插词变异而来,例(26)“唯原保人是问”是从“唯你是问”经插词变异而来。跟此类成语的原式“唯NO是V”相比,这种断裂形式结构上略显松散,但“NO”的指称对象更加明确,实现了语义补充和强化的表达效果。

所谓“仿词造词”是指,“为指称新事物、新现象,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词,更换其中部分词素,仿造一个语言新词的造词法”[6]。例(27)—(29)中“唯科学是赖”“唯寸阴分阴之是惜”“唯旧是守”,是在特定表达意向的促动下使用仿词手段创造出来的仿造词。更准确地讲,在这类构词性仿词中原型词和仿造词之间的“自主-依存”关系并不明显,且仿造词数量众多、语境依赖程度偏低、修辞效果有限,已成为一种具有构词意义的“格式仿”。①格式仿是依据一定的格式,即词语构成的框架结构,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要素,产生一系列同格式的词语的方法;或者通过仿拟词汇系统中某一类典型格式而构成新词语的方法。参见李丽珍《基于语言进化论的仿拟研究》,《语文建设》,2013年第1期,第35-36页。其原型格式正是“唯NO是V”,而仿造结果可以是标准的四字形式,如“唯旧是守”,也可能是其“插词”式变异形式,如“唯科学是赖”“唯寸阴分阴之是惜”。

综合来看,这一时期以“唯NO是V”为代表的“唯”族成语,通过“有形断裂”实现了初步的形式变异,通过“仿词造词”尤其是“格式仿”实现了用例扩张,为接下来的深度变异②卢卓群介绍:“有形裂断的五种形式,从‘点断’到‘插词’到‘离析’到‘易位’到‘失落’,其裂断的程度递增,最后竟至部分失落,由此可见其内部变化的逻辑关系。”我们下文的分析也显示,这一逻辑次序亦是变异度由浅入深的发展路径。参见卢卓群《四字格成语的有形裂断及其作用》,《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4期,第268页。提供了可能。

(二)“失落”变异与“唯NC”的独立化

在前期初步形式变异的基础上,“唯”族成语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政治语料中又有了新的变异,这集中体现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的早期用例上。例如:

(30)这不是为了说服南斯拉夫政府,因为南斯拉夫政府早就不知悔悟,而完全唯其西方主子之命是听。(《人民日报》1949-09-01)

(31)我们的人民政府,既然一切唯人民的利益是问,既然所镇压的反革命罪犯都是人民公敌,对于镇压反革命就一定要大张旗鼓地干。(《人民日报》1951-04-03)

(32)在国民党政府企业中,用人唯私,在人民企业中,用人唯贤。(《人民日报》1948-08-07)

(33)还有的人在提拔干部时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只要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不加审查随便任用,因而给了坏分子以可钻之隙。(《人民日报》1952-08-21)

(34)“录”人唯亲:最近辽源市人民委员会人事科,招收了一批工作人员,采取的是考试办法……(《人民日报》1956-07-15)

(35)在他长达二万五千字的向党进攻的发言中,恶毒咒骂“干部司是阎王殿”,歪曲党的干部政策“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工农成分”。(《人民日报》1957-08-16)

以上例句中,例(30)(31)沿袭了前一时期“唯NO是V”的“插词”式变异,而例(32)—(35)中的“用人唯私”“用人唯贤”“任人唯贤”“任人唯亲”“录人唯亲”“任人唯工农成分”等,却与之不同,它们的原型格式是成语“任人唯贤”所体现的“VN1唯N2”,这恰是“唯NO是V”(如“唯才是举”)的“易位”式变异形式。两种格式除了构成成分的词序发生颠倒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内在差别,那就是“VN1唯N2”中出现了两个名词性成分,其中N1相当于后一格式中的NO,是动词所支配的受事,N2则是增添而来的受事的类别,亦可称之为标准,记为NC,因而这类“唯”族成语的原型格式便是“VNO唯NC”。卢卓群指出,“成语易位主要是为了强调语义的着重点,突出成语中的某一部分,或是满足句子中词语搭配、句法结构的要求”[5]267。结合我们的讨论来看,跟“唯NO是V”相比,在“VNO唯NC”中“唯NC”后置,处于语句自然焦点的位置上,是语义表达的着重点,结构位置自然比较突显。

在建国初期,选人用人问题是社会热点,标准问题自然是热门话题,反映在政治语言中则体现为“VNO唯NC”格式仿构词的高频使用,其结果是更深度的形式变异开始集中出现。例如:

(36)胡明说党是“唯亲唯故”、“家天下”,事实是胡明要把俄语系变成“胡天下”。(《人民日报》1957-07-21)

(37)他污蔑党的统战政策是“幌子”,……用人是唯亲、唯资、唯私,而不相信党外人士。(《人民日报》1957-08-12)

(38)按照这个规定,就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反对“四人帮”任人唯亲、唯派、唯帮的反动路线……(《人民日报》1978-03-08)

(39)这里,择其要者揭露批判于下:选稿唯帮,安排唯亲,垄断版面……(《人民日报》1978-03-31)

(40)由于在一个单位任职很久,在人事上就难免以“唯亲”的原则取代“唯贤”的原则……(《人民日报》1980-10-28)

在以上用例中,“VNO唯 NC”格式发生了“失落”变异,具体来说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半失落”现象,如例(38)“任人唯亲、唯派、唯帮”,一个“VNO”统辖三个“唯NC”,成语的固定结构被打破,“唯NC”在形式上表现出相对独立性;二是“完全失落”现象,如例(36)“唯亲唯故”,“VNO”完全缺失,“唯NC”在形式上表现出绝对独立性。例(37)“用人是唯亲、唯资、唯私”则是“插词”式变异和“失落”式变异交互作用的结果,“VNO”跟相对独立的“唯NC”通过“是”实现关联。成语的“失落”式变异通常会引发“失落转移”——“失落部分的语义信息转移到保留部分,成语的全部语义浓缩于其中,保留部分体现整个成语的语义”[5]268。结合例(36)(40)来看,尽管句中“VNO”缺失,但我们明白所讨论的是选人用人问题,仍能实现对保留部分“唯NC”的有效理解,这正是“失落转移”的体现。当然,“失落转移”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人们的“完形心理”,它指引听话人“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句子可能表达的意义进行构建”,“根据自己构建的意义对不完整的话语形式进行补充修正”[7]。

值得注意的是,例(39)“选稿唯帮”带有两个名词性成分,在形式上尚能看作“VNO唯NC”的格式仿,仍属于词法范畴,而“安排唯亲”则不然,更宜分析为主谓短语,是一种句法现象。在语义上,“唯帮”“唯亲”突破人事话题的语境规约而转述报刊编辑,“任人”“用人”之意随形式失落而消失,是一种跟“失落转移”截然相反的“失落改造”,其特征是“唯NC”进一步脱离了原型格式“VNO唯NC”的约束,出现了重新分析的可能——“唯NC”由词返语、发生“去词汇化”,这为“唯NC”形式独立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空间。

“失落转移”和“失落改造”是在频率效应的推动下人们对语言的再创造,其心理过程是:“知觉者积极地建构现实。人们创造一个意义,然后把它加在客观世界的原始材料上。”[7]在这一点上,“逆语法化”跟“语法化”一样,都受制于交际者主观化的影响——“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主观性表达成分”[8]。跟典型的“去词汇化”相比,这一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唯NC”作为过程的起点并非真正的词汇单位,而是成语原型“失落”变异后的遗留;由“唯NC”重新分析为“唯+NC”,“唯”难免要被“另眼相看”,担负起原型所承担的述谓功能,从而导致自身出动词化的端倪。赖先刚之所以认为“脱落”也是一种语法机制或语法化诱因,正是基于对脱失成分能够引起相邻语法结构发生变异的考量。①参见赖先刚《引致语法变异的一种诱因“脱落”——以四川方言中的语言事实为例》,《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31-35页。

需要补充的是,在这一时期,“唯NO是V”类“唯”族成语缺乏“失落”式变异,较早的仅有例(41)一例,这应该跟“唯NO”因位次前置而结构上稳定、语义分量不够突显等特征存在关联。

(41)他们只是从唯利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人民日报》1966-10-17)

(三)从词法到句法:“NC”的自由化与“唯”动词化的定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国社会用人标准逐步多元化,同类“唯NC”实例逐渐增多,如“唯学历”“唯文凭”“唯业务”“唯资历”“唯年龄”“唯台阶”“唯过失”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实例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唯NC”有相应的原型格式,如“唯学历”“唯文凭”“唯年龄”;另一种是“唯 NC”独立存在,并无相应的原型参照,如“唯业务”“唯资历”“唯台阶”“唯职称”等。例如:

(42)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评定学术职称中,既注重学历,又不唯学历,坚持用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来权衡人才的水平。(《人民日报》1980-07-28)

(43)在强调知识化的今天,注重一个人的学历本来是对的,问题是不能把它绝对化,变成唯“学历”是取。(《人民日报》1983-04-06)

(44)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在“振兴中华,自学成才”座谈会上强调说,评职称要讲文凭,但不唯文凭,还要看水平。(《人民日报》1983-08-11)

(45)自学成才是时代的需要,……要破除“唯文凭是举”的社会偏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人走上自学成才的道路。(《人民日报》1985-07-18)

在以上4 例中,“唯学历”有其原型“唯‘学历’是取”,“唯文凭”有其原型“唯文凭是举”。特殊之处在于,该类“唯NC”的完整形式不是“VNO唯NC”(“唯N”后置型)而是“唯NC是 V”(“唯 N”前置型),且单用“唯NC”例句的出现时间都要早于相应的完整形式,单用形式的使用频度又远高于完整形式,如“唯学历”是 243∶8、“唯文凭”是 42∶7、“唯年龄”是73∶8。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很难认定“唯NC”是“唯NC是V”经“失落”式变异而得到的结果。更何况,“唯业务”“唯过失”“唯辈分”“唯名望”等并无完整形式与之对应,使用频次极低,更像是一种非固定性的句法组合。因此,更为可取的意见是,把“唯NC”和“唯NC是V”视为具有“失落转移”潜势的同义格式,二者是具有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变体。区别是,“唯NC是V”仍属于词法范畴,“唯NC”更应当分析为句法现象。之所以谓之“更”,原因在于:跟例(36)—(40)中“唯亲”“唯派 ”“唯帮”相比,“唯学历”“唯文 凭 ”“唯辈分”类“唯NC”中的N 是双音节名词,刚好凑成一个标准音步,在韵律作用的影响下,“唯NC”容易被处理为“唯+NC”,其间的组合性更加突显;同时,在“动词尤其是常用动词中单音节占多数”[9]的语言认知的干预下,“唯”独立成词(动词化)也有了普遍的心理支持。就此而言,“唯NC”中的“唯副”在这一时期充分具备了重新分析为“唯动”的结构基础,从“唯NC”到“唯+NC”的去词汇化实现定型。

与此同时,“VNO唯NC”的“失落”式变异促成了“唯NC”在形式上的独立,在随后的语言运用中,“唯NC”越来越多地从“失落转移”发展为“失落改造”,语义上的自由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例如:

(46)他有话就讲,讲在明处,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不唯亲,不唯派,对同志披肝沥胆,以诚相待。(《人民日报》1985-09-15)

(47)南昌市东湖区法院在审理本地与外地经济纠纷案中,不唯私、不唯情,维护法律的尊严,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人民日报》1994-12-08)

例(46)谈的是为人处世,例(47)谈的是案件审理,句子的话题都不是用人标准问题,“唯亲”“唯派”“唯私”前面也难以添加上相应的“VNO”(如“任人”“用人”)。此类用例的广泛存在表明,脱离原型格式的语义规约已成为“唯NC”表情达意的新常态,“VNO唯NC”经“失落改造”所得的结果“唯NC”,实现了形式上和语义上的双重转变,“唯副”的动词化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随后的言语实践中,“唯动”推延至更多领域,其组合情况和表意类型愈加丰富,进一步展现出“唯动”的成熟和稳定。例如:

(48)城市发展不能唯GDP(新语)(《人民日报》2010-11-04)

(49)不唯速度,也要重视速度问题,增速放缓不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人民日报》2011-12-11)

(50)中国消费者已从“唯价格”到对品质、环境、服务都有要求了。(《人民日报》2015-04-02)

以上三例中的“唯GDP”“唯速度”“唯价格”,集中展示了“唯+NC”组合在经济领域的多样性,其中例(48)是特殊的标题文本,充分显示出“唯GDP”的自足性。此外,在法律领域有“唯数据”“唯指标”“唯排名”“唯结案率”,在学术领域有“唯SCI”“唯 EI”“唯核心期刊”“唯影响因子”,在教育领域有“唯考试”“唯分数”“唯成绩”“唯升学率”,在影音领域有“唯票房”“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唯流量”。如此众多的“唯+NC”的出现充分说明,“NC”已经自由化。在理解这些用例时,我们不需要追寻其原型是“唯NC是V”还是“VNO唯NC”,也不需要根据话题来推断应当补充哪个“V”,简单地按照动宾关系即可实现对“唯+NC”的顺利解码——以NC为唯一行事标准。

需要补充的是,在早期语料中就存在“唯武器论”“唯成分论”“唯设备论”“唯条件论”等用例,但此类用法结构稳定、能产性低、变异性弱,对“唯动”的产生影响甚微。反倒是在“唯副”动词化的带动下,一些固定的“唯N”结构出现了松动,并顺应着“唯动”的功能发展而变化。例如:

(51)理论工作不能“唯上”,也不能“唯书”,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面向实际,实事求是,就是说,要“唯实”。(《人民日报》1979-07-28)

(52)领导同志在思想上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盲从,不见风使舵,不追求时尚,不打花拳,一切唯“实”。(《人民日报》1986-01-29)

(53)张国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让思辨代替盲从,冲破重重阻力,硬是将研究所从旧轨道上拖向新的轨道。(《人民日报》1988-08-20)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陈云在延安整风时期总结的唯物论工作原则,建国初期在报纸上并不多见,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启后频频出现,而在例(51)—(53)中我们看到,其入句形式从“‘唯上’”到“唯‘上’”再到“唯上”,逐步远离其初始的引语形式,越来越近地向“唯+NC”靠拢,这离不开“唯动”定型后的辐射带动。

三、结 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从“唯副”到“唯动”的逆语法化依赖于从“唯NC”到“唯+NC”的去词汇化,它孕育于政治语言中“唯”族成语的系列变异:在初始阶段,“唯NO是V”通过“插词”实现了初级的“有形裂断”,通过“格式仿”实现了用例的扩张,为深度变异做了充分酝酿;在中间阶段,受频率效应的影响,“VNO唯NC”发生“失落”式变异,造成“失落转移”和“失落改造”,余留下的“唯NC”形式独立,在主观化的干预下产生去词汇化,重新分析为“唯+NC”,“唯副”显露出动词化的端倪;在完成阶段,“NC”无论前置还是后置,都实现了自由化,词形渐趋多样,“唯+NC”在韵律作用的促动下发展定型,愈加丰富的组合情况和表意类型充分显示,“唯动”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已经成熟。从“唯副”与“唯动”并存、“唯”族成语与“唯+NC”共用的语言现实来看,这是一项进行中的变化,所体现出的语法变异的过程特征是功能渐变、组合渐变——对“唯+NC”的重新分析是对变异结果的确认,“唯动”从萌芽到定型经历了“唯NC”从“失落转移”到“失落改造”的位移,这需要一个过程,具有渐变性;“唯动”的出现不仅依赖于使用者的认知心理,也需要在言语使用中加以推行,日益增长的实例数量和渐趋丰富的语义类型,都体现为“唯动”在句中的组合应用,其组合能力的发展也表现出渐变性。

猜你喜欢
成语变异语义
变异危机
变异
语言与语义
拼成语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变异的蚊子
猜成语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