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虚无主义对新时代青年成长奋斗的影响及其应对

2022-04-08 08:50龙柏林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

龙柏林,韩 喆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观念前卫、思想活跃,但也存在着价值观念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的问题,容易被各种社会思潮迷惑。在此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青年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向青年散布错误观点,对青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危害。因此,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轮廓,全景解剖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成长奋斗的侵蚀并提出应对之策,不仅有利于使青年成长为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也有利于青年在与祖国和时代的同奋斗中实现人生梦想,绘就出彩人生。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轮廓素描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极端表现形式,是一种崇洋媚外、否定中国近代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成就的错误社会思潮。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其转而借助互联网与其他社会思潮勾连,进行隐蔽传播,对青年成长奋斗造成了极大危害。因此,我们需要从发展脉络、主要内容、传播手法等维度对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全面审视。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脉络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必定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2],一些人开始对中华文化失去信心。由此,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外来社会思潮开始传入国内,并在20世纪30 年代初东西方文化论战中,通过与否定民族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相联系,大力推销全盘西化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可乘之机,开始沉渣泛起。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前单一的“全盘西化”思潮,它有着多种形式的变种。它主张“告别革命”,否定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美化中国近代统治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统治阶级翻案;借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否定毛泽东的一生;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错误和苏联模式的缺陷,全盘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方向和战略层面对历史研究作出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一段时间以来盛行的错误观点展开全面批判,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随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3],历史虚无主义开始以破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为其主题进行创作,从认知、价值、生存空间等多方面着手,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态隐匿在网络社会。在认知层面,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与其他社会思潮的结合,借助舆论的热度制造似是而非的观点迷惑群众,消解群众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的记忆成为其显著特征。在价值层面,通过中外对比、古今对比的方式,隐喻地制造“中国不如外国”“当代不如古代”的观点,进而消解群众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在价值上的新表现。在生存空间层面,在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下,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借助热点问题发表观点或者在社交平台评论板块中雇佣水军高频次推销其观点成为其主要生存空间。总而言之,历史虚无主义已经从“硬性”转变为“软性”。但从根本目的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是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就为根本目的。这些主张会阻碍青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影响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在青年心中的树立,消解青年的历史记忆,进而对青年成长奋斗的信心和前途产生影响。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内容

从产生方式来看,今天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一种主观任性的姿态随意裁剪和取舍历史,过滤掉对它具有威胁性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事件,只保留有助于其施展身手的历史材料”[4],从而忽略历史主流,得出其所兜售的观点。因此,历史虚无主义在延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主要内容进行虚无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虚无历史人物上,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继续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领袖人物、革命先烈作为虚无的主要对象,其中对毛泽东的虚无具有代表性。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将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丑化毛泽东的历史形象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毛泽东的否定达到对追寻民族复兴历史进行否定的目的。譬如,他们抹杀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把新中国历史说成是一些错误历史事件的延续;否定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历史地位,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称之为斗争哲学。另一方面,以重评、还原、揭秘历史的方式对反面人物重新进行评价成为虚无历史人物的新方式。例如在对汪精卫进行评价时,通过其诗歌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制造大众对汪精卫的同情,从而否定其是卖国贼的历史事实。

在虚无历史事件中,历史虚无主义者侧重选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进行虚无。一方面,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上,他们超越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事件进行随意揣测和评价。譬如在对抗日战争进行评价时,他们通过挖掘抗日战争历史的某些细节并加以夸大,得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是“游而不击,消极避战,只顾发展壮大自己力量”的荒谬结论。另一方面,在对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评价上,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夸大历史差异性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虚无。例如在对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进行评价时,他们会忽略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的区别,通过军事、农业等领域在两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割裂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内在一致性的目的,进而否定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除此之外,历史虚无主义者深谙对历史文化的虚无是最根本的虚无的道理。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上升的今天,他们标榜以西方文化为尊,轻视中华文化的文明属性和内在魅力,充当西方文化的“吹鼓手”,从而将矛头指向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形成的精神文化财富,并对其进行虚无,如此等等。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手法

从传播手法上看,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抓住特定时间、依托特定载体、利用特定平台的“三特定”的方式进行传播,使其变得更加隐蔽和富有技巧。所谓抓住特定时间节点进行传播,是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虚无时往往选择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历史事件发生的纪念日等重要时间段对其主张和观点进行传播。例如在纪念长征胜利前后,他们往往在这一时间段内对长征进行抹黑、诋毁,以达到混淆是非的目的。所谓依托特定作品进行传播,是指通过影视化、戏剧化、学术化的表达进行传播。在影视的作品中,体现为在缺乏对历史史实尊重的基础上创作与历史真相完全不符的神剧,从而颠倒历史黑白并传播隐含的价值观。在学术研究中,一些学者利用相关历史人物的口述和回忆录或外国研究的成果,对主流历史进行抹黑与否定。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问题的研究上,一些人在缺乏对社会发展趋势、国内国际环境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些人物的口述和回忆录,从而同情、美化地主,隐含地表达对土地改革的不满。所谓利用特定平台进行传播,是指借助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为依托,在分析不同平台、不同人群的特点基础上,利用人工算法进行针对性传播。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他们通过编造所谓揭秘历史真相的文章并加以吸引眼球的标题满足读者的猎奇心,从而在平台上进行推送与转载;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则以恶搞、戏说的方式制造相关视频,吸引关注从而进行传播。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成长奋斗的侵蚀分析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5]。历史虚无主义便借青年面临思想困惑之机在隐蔽传播中对其成长奋斗进行侵蚀。为此,我们应该站在使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消解崇高”的险恶用心进行深刻批判,并全景解剖其侵蚀青年成长奋斗的内在理路。

(一)在迎合“躺平”心理中侵蚀青年的奋斗精神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的新征程,这是当代中国青年奋斗与成长的全新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奋斗起点上,青年的成长拥有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发展舞台。与此同时,在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同辈竞争压力增大、收入差距拉大、理想实现的难度加大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一部分青年,使他们对于未来充满迷茫与焦虑。因此,以“躺平”“佛系”“摆烂”“咸鱼”“拒绝内卷”等为代表的现象开始在部分青年中有了一定市场。青年奋斗心理的转变让历史虚无主义看到了新的生存空间。他们依托自媒体,以庸俗化、戏剧化的方式在对历史人物经历进行解读中达到侵蚀青年奋斗心理的目的。在社交平台上,一些自媒体以诸如“历史上的躺平族”“盘点中国古代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佛系青年”“古人的躺平”为题进行内容创作,截取王羲之、王维、唐伯虎等历史人物中的部分人生经历,夸大诸如时机、地点等偶然因素的影响,忽略自身奋斗、把握历史规律等因素在人物成功中的决定性作用,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兜售“躺平有理”的观点。同时,为了迎合青年渴望“躺平”又希望成为“锦鲤”的心理,历史虚无主义依托社交平台,把汉光武帝、乾隆等历史人物的完整经历神化,将其塑造为锦鲤的人设,从而在心理层面侵蚀青年的防线,自觉地接受“摆烂”和梦想成为“锦鲤”。历史虚无主义借“佛系”“躺平”等现象蔓延,会使青年不能够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为青年发展提供的机遇,也就不能正确面对成长中经历的困难与挫折,从而有可能丧失奋斗精神,进而使人生的奋斗方向偏航,使“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受到冲击。

(二)在与娱乐的勾连中侵蚀青年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6]这为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奋斗在价值上指明了方向,即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祖国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是青年学习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场域。作为与互联网相伴相随成长的一代,“网络原住民”“Z世代”等标签足以看出网络在青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网络监管的不健全不完善,为历史虚无主义在青年群体中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与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相结合,通过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文章等方式在青年进行娱乐时隐蔽地对其进行侵蚀。在网络游戏中,为吸引青年参与,一些游戏将岳飞等民族英雄设计为投降者形象,将秦桧、魏忠贤等奸臣设计为正面形象,从而颠覆对历史人物的传统认知。在短视频中,为博取青年关注,一些视频创作者在对李鸿章、黄世仁等负面人物的解读中,以解密历史真相为噱头为其翻案。在网络文章中,为了吸引青年阅读,一些网络史学作者会从历史功过得失方面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潜意识地批判和颠覆原有历史结论。若任由历史虚无主义在娱乐中传递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历史成就的内容,将会使一部分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动摇,从而在与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中被带歪节奏,产生迷茫困惑,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价值立场渐行渐远。

(三)在碎片化阅读中侵蚀青年的道路选择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7]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殷殷嘱托,为当代中国青年在成长奋斗中指明了正确道路,即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茁壮成长。全媒体时代,在博取流量和实现资本增殖的驱使下,网络文化在一些内容上呈现快餐化、雷人化的倾向。与此同时,碎片化阅读成为一些青年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网络文化的快餐化、雷人化与青年碎片化阅读的结合,使得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消解崇高的方式侵蚀青年对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近些年来,随着抗美援朝相关题材电影在青年群体中受到热捧,抗美援朝战争及其涌现出的英烈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消解崇高的主要对象。在对长津湖战役、冰雕连的认识上,他们顺应青年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用“沙雕连”的恶毒言论攻击抗美援朝英烈,从而达到吸引一部分青年关注的目的,使得一些不了解历史发展来龙去脉的青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命运产生悲观情绪,进而将这种情绪延续到看待自身成长奋斗上。与之相伴,在对以《囚歌》为代表的经典作品的解读上,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恶搞,会使得一些青年对历史的严肃性、残酷性产生遗忘。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在一些青年群体中蔓延,不仅使其遗忘作品创作背景和经历,还会使得其忽略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能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8]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并在对中国道路的认识上产生偏差与动摇,从而对其成长奋斗的舞台和道路缺乏历史敬畏,影响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

(四)在对外态度的变化中侵蚀青年的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世纪大流行相互叠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中,中国所展现出的制度优势和取得的防疫成果使得青年对西方的认知也在发生着转变。在《环球时报》以“中国年轻人西方观变化”为主题进行的民意调查中,青年群体中平视西方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仰视西方的比例则在不断下降。当代中国青年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的自信不断增强正在成为普遍趋势。在平视成为青年认识西方的主流态度的同时,也要看到有些青年对西方的过度崇拜、青年对国家发展的盲目自信等现象的存在仍然有可能让历史虚无主义侵蚀青年成长。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外来社会思潮,会不自觉地将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为代表的一些西方思想带进思想文化领域,并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使其快速传播。对西方过度崇拜的部分青年受此影响,会在对女性权益保护、民主方式及实现效果等问题的认识上从西方化的思维方式出发,忽略这些问题在中国的解决应当从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国情出发,并把从文化和思想层面的怀疑演变到对成长环境的悲观,丧失对国家发展的信心,甚至滋生反抗心理,使得成长奋斗走向错误轨道。另一方面,在中美实力比较、疫情防控等重大现实问题的认识上,历史虚无主义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将对中美实力的主观臆想描述成其真实情况,把疫情防控的细节夸大为防控全貌,使“坚持底线思维”“始终做到居安思危”等理性而客观的观点被污名。借此机会,他们以“低级红”“高级黑”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无脑吹”,从而使青年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缺乏理性而客观的认识,对文化产生极端自负,忽视历史和现实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对自身成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艰巨性和不确定性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与安全自觉。

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青年成长奋斗的应对策略

在对历史虚无主义侵蚀青年成长奋斗的内在理路进行全景解剖的基础上,我们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历史自信、思想引领、教育养成、环境净化等方面入手,化解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成长奋斗可能产生的风险,从而使他们朝着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的方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一)历史自信:以历史学习夯实青年成长奋斗根基

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成长的侵蚀中,通过历史学习强化认知,筑牢历史自信,是夯实青年成长奋斗根基的重要对策。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对部分青年产生影响,根源在于其兜售的历史观点和历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青年,从而使青年对历史史实和价值立场产生怀疑,进而影响青年对成长奋斗的认知。为此,我们可以从引导青年对历史史实、历史方法、历史文化的学习着手,在满足青年对于历史学习的愿望中引导其正确认识历史,夯实青年成长奋斗根基。其一,要教育引导青年全面、准确、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教育中,既要以全面、详实的历史史实向青年传递对历史的认识,又要以合理的方式回应青年的疑惑。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神化、夸大、重评的人物和事件,要通过史料真假辨别、史实多方互证向其讲清历史的真相,使其在对历史的全过程拥有整体认识与把握基础上辩证地看待历史规律、历史结果、个人奋斗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二,要引导青年学习正确党史观和唯物史观。正确的历史认知是在运用正确的历史方法中获得的。在教育中,针对青年获取信息主要以短视频、图像为主要方式的特点,要探索通过具象化、典型化的引导方式,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历史进行分析,潜移默化地将正确党史观和唯物史观融入到青年的学习中。同时,针对青年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向其讲清楚正确党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运用条件,避免将其等同于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其三,要用历史文化为青年的成长奋斗提供滋养。在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方法学习的基础上,要引导青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其在文化的学习中了解国家、民族的传统与性格,从而将正确的价值标准从理性的学习转化为深层次的认同,并自觉地运用于对历史的看待与评价中,在精神层面筑起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屏障。

(二)思想引领:以理想信念指引青年成长奋斗航向

历史虚无主义借“躺平”“佛系”等现象向青年传播,目的在于使青年对于人生的选择陷入“宿命论”“价值虚无主义”的漩涡。因此,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我们要从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出发,使青年在成长中培育奋斗精神,让其在人生的征途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灵魂,也是广大青年成长奋斗中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上的“钙”,既能够使青年把自身的命运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又能够引导青年树立永久奋斗的决心,从而在面对困难、迷茫时做到迎难而上。因此,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青年成长奋斗之中,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社会准则,明辨大是大非,在坚定理想信念中不断前行。其一,要重点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和对实现民族复兴的渴望运用于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能够充分调动青年的家国情怀,激发其奋斗的主动性,使得部分青年从渴望成为“锦鲤青年”向“奋斗者”转变,从而使其自觉抵御来自历史维度的“躺平”信息。其二,要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斗的故事。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奋斗的历史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这些资源能够使我们有底气、有自信用真实、生动的历史史实告诉在成长奋斗阶段的青年“成功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成功”,从而使其在学习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坚定对理想的选择,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赤诚奋斗,不断向人生理想前进,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其的侵蚀。

(三)教育养成:通过社会合力培育青年成长奋斗氛围

娱乐是青年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青年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在倾听青年心声、尊重青年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联合社会力量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娱乐过度市场化炒作、渲染的现象精准发力,努力形成适合青年成长奋斗的教育氛围。其一,要做强做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小课堂中,教师要在历史对比、国际比较、社会观察等方面下功夫,用心用情向青年讲授知识、传递情感,在讲道理中启发青年从亲身经历和社会实践出发看待社会发展变化,悟出成长奋斗真谛,从而自觉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摆脱历史窥探的低级娱乐感官欲望。其二,要让革命文物、革命遗址在内的红色资源“活起来”。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等资源作为历史奋斗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爱党爱国、为党和国家奋斗的历程。在社会大课堂中,要利用国家大力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契机加快其进军互联网的步伐,并借助文艺、科技的赋能在网络平台中占据一席之地,吸引青年的关注和了解,从而在探索未知、接触新知中让青年接受精神洗礼与熏陶,摆脱低级趣味。其三,要规范和引导娱乐市场的发展。“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9]同样,娱乐市场的发展也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位的原则,要通过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方式,引导资本把娱乐作品的创作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上去看待,从而将丰富青年精神生活的导向贯穿作品创作、传播全过程,避免在过度追求市场效益中不自觉地充当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要因势利导,让娱乐在寓教于乐中发挥正确历史教育的功能,让历史智慧滋养青年成长成才。

(四)环境净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助力青年成长奋斗

习近平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0]在当代中国,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交锋的主要场所,也是青年生活成长的重要场域,各种观点依托网络向青年传播。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烈士纪念日的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实施、“清朗·整治网上历史虚无主义”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使得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传播得到有效遏制,为青年的成长奋斗提供了正能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从提高网络内容质量、加强网络监管入手,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为青年的成长奋斗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其一,主流媒体要把握好时度效原则,发挥好全媒体和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引导青年正确看待社会环境及其成长过程。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成为青年成长奋斗的重要思想阵地。因此,在青年关注度高、反响强烈的话题事件中,主流媒体要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前提下,敢于发声、快速发声,抢占舆论高地,使党的声音成为舆论阵地中最具影响力、感召力的声音,从而在疏导青年情绪、满足青年期待中使其树立正确的认知,让其对成长奋斗充满信心。其二,网络监管部门要通过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堵上传播漏洞,营造铲除历史虚无主义“寄生空间”的有力态势。在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自媒体的内容越来越占据重要份额,成为对青年的成长奋斗产生影响的一股力量。因此,网络监管部门在“管得住是硬道理”的指导下,持续推进“清朗”专项行动,并以整治行动的经验为基础加强对自媒体内容创作等内容的顶层设计,使自媒体这个变量越来越成为传播正能量、滋养青年心智、培育正确历史认知、激发奋斗精神的重要力量。

青年的成长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侵蚀是在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体现。在这场斗争中,我们既要深刻剖析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内在理路,更要站在激励青年成长奋斗、建功立业的高度完善应对策略,使青年在健康清朗的环境中形成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让青春之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绚烂绽放。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互联网思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