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综述

2022-04-08 05:17:53黄天弘张少艳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信息技术

黄天弘,张少艳

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针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中,始终坚持和推动高校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赋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这类做法值得肯定和鼓励[1]。显然,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既是事关高等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同时,学界关于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学术研究不断涌现。本文拟梳理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历史脉络,对其进行综述性研讨与分析,以整体把握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历史轨迹,为在新的历史方位和任务条件下继续推进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从“主渠道”到“关键课程”,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紧跟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依据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尝试和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等教育中,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形式、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拓宽高校思政课的传播渠道。

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2]68邓小平的这次讲话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拉开了序幕,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1980年7月,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规定各类高校要“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育,提高教学效果”[2]87。这不仅对高校马列主义课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政策保障,而且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1984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要求全国各类高校“有计划地拍摄各门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电教片”,编制电教片“都应计入教学工作量”,凡是有一定理论学术水平的电教片“都可以作为评定职称的科研成果”[2]96-97。显然,中国共产党更加务实地通过科研形式、职称评定等手段来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添动力。

不久,中宣部和教育部又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三个重要的有关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文件,彰显了党和国家推进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决心和力度。然而,这一系列文件重点聚焦于高校马列主义课程改革和设置的主题,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性指引只是散见于其中。同时,由于受当时高校基础设施的配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制约,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学术研究尚未开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快了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进程。1991年8月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当开展电化教学,有条件的省市和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制作一些观点正确、材料丰富生动的电化教学片,国家教委有关部门也要组织制作一些适合教学需要的电教片[2]141。不同于过去的是,国家教委直接参与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设中来,形成了自上而下推动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局面。1996年6月,《全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要求各省(区、市)教育党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发现并推广优秀教师的典型经验,以录制电视教学片等形式加以推广[2]174。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不但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建设中,也逐步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性文件的颁布,进一步助推了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网络技术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方法,也为高校思政课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作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校思政课应“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等建设要求[2]216。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信息环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为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契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发力点。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了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从而推进了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4]。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把“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组织大学生开展‘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活动,建设一批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5]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定为实现全国范围内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这为高校思政课开展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新方向。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同时要求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7]。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打造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8]。这一系列文件表明,持续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发展的更为具体、更高水平的要求。

二、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基本概况与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度重视和逐步推进,带来了学界关于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日益活跃的局面。

1.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基本概况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对电化技术手段的大力推进,学界针对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开始有所呈现。但是,学界对电化教学方法的研究散见于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中,一些研究成果中仅是一笔带过,未做专门而深入的研究。

21世纪初,一些由中宣部和教育部发布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献资料相继被整理出版。《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编》等,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指引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参照。只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被涵括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容里,并未单独而完整地呈现。21世纪头十年,研究成果主要是围绕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展开的,学者们的研究以探讨电子教案与资料库融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案创新为主,试图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发挥其优势,进而探寻一种普遍的思政课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2010年以后,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愈加丰富起来。学界对“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多媒体技术”“新媒体”“人工智能”“共享”“载体”“资源整合”等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网络平台拓展优化教学渠道和范围、以新媒体为载体延伸教学及其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重点内容研究的基础上,蜂窝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IT技术和微信、QQ、慕课堂、雨课堂、SPOC等新媒体平台与思政课深度整合,成为学界研究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热点。

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中,学者或从信息时代给思政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入手,探讨思政课由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路径转换;或从高校思政课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有效解决路径出发,探讨如何发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来有效规避其劣势的策略;抑或对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探究,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价值。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和发展趋势,为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实践、推广信息化教学模式提供了学理性依据。

综上所述,40多年来,学界对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呈现出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局、从结合到融合、从工具属性向价值属性转变的特点。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分析、总结,可以拓展和丰富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史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深化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规律的学理性认识。

2.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主题

对研究现状的整体性分析能够从宏观上反映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貌,但要深入探讨该领域的学术进程,需要对研究主题尤其是核心议题作定性分析,才能把握未来研究走向。目前学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对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展开深入研究。

(1)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由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功能和地位决定的,也是破解传统思政课堂固有瓶颈的有效路径,还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现实需求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王卫国等[9]从新媒体环境和信息技术对思政课的主要功能和定位带来的挑战入手,认为科学技术手段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渗透一定程度地破坏着思政课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面对这一挑战,捍卫主渠道和主阵地成为应然之举。操菊华等[10]意识到新媒体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舆论生态,思政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具有舆论引导价值属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直面新生网络舆论生态的挑战,充分发挥思政课舆论导向作用。冯淑萍[11]指出,互联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全过程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营造出新的教育环境。由此,信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思政课的教学思维要变、话语要变、角色要变、方法要变的诉求,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新样态的必要性日益突显。杨立英等[12]认为,国内意识形态阵地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西化”错误观点的冲击,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探索、研究、总结如何在不可阻挡的社会浪潮中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认真处理好这一历史性课题,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沈震等[13]从改进传统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探讨发现,教与学存在着现实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破解传统课堂内容繁难而课时少、优质教学资源少、社会对思政课的期待与教学实际效果不一致、学生不重视等难题,更好发挥思政课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上述学者们的研究充分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构建新时代教学生态环境的创新动力,也是对大学生认知需求与期待呈现出的新特点的回应。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单单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之举,更是应有之义[14]。不过,这些研究多从思政课在信息时代遇到的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对策探讨,缺乏从国际、国内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化、整体性的大背景,对高校思政课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下人才培养采取新的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认识。

(2)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探究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程,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历史任务、中心工作、改革创新的历史演变来呈现的。

骆郁廷等[15]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创立、发展、改革和创新四个阶段。从这四个阶段来看,主旋律是改革创新,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助力其发展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任务,决定了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历史的必然。董梅昊等[16]基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历程,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文献计量研究,获取了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三个方面的研究数据,分析得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信息化发展方向的结论。王卫国[17]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将二者的融合历程划分为辅助渐进阶段、外延巨变阶段、融合突破阶段,进而从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改变的内生性视角,归纳总结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历史驱动因素。黄博彦[18]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高校思政课改革方案,梳理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媒体的应用经历了电影电视媒体、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移动智能四个演变阶段。

以上研究对推进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考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但其多把高校思政课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一个点进行剖析和解读,缺乏对高校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二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可有可无到势在必行”融合的历史脉络的梳理。

(3)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建设

高校思政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但在课程建设,如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教学载体与形式等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误区所作的研究探索,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成效。

郑洁等[19]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存在课时少、满意度与教学效果一般的问题,提出应从师资建设、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科学机制等方面进行思政课网络课程优化建设。何祥林等[20]认为,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增添了课堂教学话语建设的新课题,面对网络时代开放化、复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思政课要掌控好信息过滤、引领舆论、高效传递信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势必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确保思政课话语建设向师生双向对话、教学方式生动有趣、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资源开放共享的课程建设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利于思政课堂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的稳固。为此,马俊峰等[21]提出,必须从教学内容上筑牢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把握技术手段融入的尺度,通过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提升,落实以内容为王的课程建设的有效策略。史宏波[22]认为,高校思政课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实现思政课程提升针对性与亲和力的建设目标。黎世红[23]指出,思政课网络化教学的建设目标是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意识形态的挑战,把加强网络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交流过程作为线上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契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课程建设目标的要求。高校思政课建设要求教师变身为信息“把关人”,而构建立体式课堂、“微化”教学理论成为课程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设施和理论支撑[24]。

上述研究主要是对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设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的研究探索。但这些研究观点相似,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创新性不足。同时,基于具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形式单一,不可复制,缺乏现实指导性。

(4)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更迭,持续推动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优化,而学界基于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方式研究,是目前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技术手段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探究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刘新玲等[25]认为,利用微信平台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在思政课课前创设问题情境,课内利用平台实现问答互动,课后利用平台提供反馈和引导,进而有效改善问题式教学的限制条件。王双群[26]指出,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面对的教学环境是开放性的,平台是互动性的,渠道是即时性的,为解决思政课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媒体环境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思政课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理念、教授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完善考核评估方式四个方面作出相应改变。陈慧女[27]为移动互联载体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设计出详尽的教学方案,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张振等[28]从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式原则出发,指出坚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优势,纠正信息技术代替教师主导地位、教学形式多样性和教学过程交互性、“一刀切”等片面做法和认识,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下,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达到网络化思政课应有的教学效果。马淑琴[29]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路径进行了探究,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提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两翼结合的教学方式,内外统筹,动静互通。针对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问题,谭妤晗等[30]认为,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生活语言与网络语言并用,鼓励学生进行微纪实和微电影的创作,重视课程反馈与网络沟通的亲和效力等途径,以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

围绕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各自为战、自成一家的特点,多为单一的教学方式研究,教学方法的系统化、体系化研究成果缺乏,对于日常的实际教学而言,可操作性差,理论指导不足。

三、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未来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顺势而为到应有之义,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图。而当前学界对高校思政课历史进程展开的研究,局限于以课程设置、历史任务、教学方法等为主体的内容,针对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进程研究仅散见于思政课主体研究成果中。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从辅助性教学工具,发展到今天的信息化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可或缺的利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界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还局限于教学改革研究的范围内,尚未意识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在高校思政课整体性、系统性方面的重要地位。对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起源、历史发展和历史成效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常散见于高校思政课的一般研究之中,缺乏对其抽丝剥茧的专门性研究。因此,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应成为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未来方向。

高校思政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抓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功能和重要地位,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是我们党根据时代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出的有效举措。针对学界已有研究存在的视角单一化、平面化的局限性,从大历史视野,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脉络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有力补充,也为高校思政课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改革创新提供扎实的史实支撑。鉴于此,立足中共党史研究的具体情境,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地位、主要功能和根本任务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分析,吸收借鉴多学科的基本规范和理论方法,应成为未来探寻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新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持续探索和不断推进,是中国共产党铸牢高校思政课主渠道地位的一项长期重要举措。梳理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历史演进过程,不仅有利于拓展思政课发展史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深化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还可以为推进当前和未来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开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研究,应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挖、整理史学资料,运用统计、归纳、比较等方法,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为当前和未来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提出科学建议。因此,基于中共党史的研究方法,对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进程进行全面清晰的历史探究,有助于从中总结出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规律,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信息技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