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艾香,向亦茹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湖北 武汉 432200)
历史自觉是指自觉运用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规律,弄清现实经纬,立足历史方位,顺应历史大势,确立发展目标,主动创造历史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模式。历史自觉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体现了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对现实责任的担当和对美好未来的创造。中国共产党在一百余年的奋斗征程中,出台了三个历史决议,它们分别是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三个历史决议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历史可以照映当下、远观未来,历史使人明智。毛泽东曾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1]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从中引出规律性结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用以指导实践,从而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引向成功。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体现了党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创新理论的历史自觉。
对于第一个历史决议,毛泽东极为重视。1942年,毛泽东就写出了《历史问题草案》,成为第一个为历史决议起草的蓝本。1944年5月,决议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决议起草的近一年时间里,毛泽东不仅提出了决议起草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而且字斟句酌,亲自动手多次修改决议草案,并将决议名称定名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经过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讨论修改,二万七千余字的决议才于1945年4月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获得通过。该决议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党建立后头二十四年历史问题的看法及对过去正面经验的科学提炼和反面教训的深刻总结,同时也凝结了党的集体智慧。决议指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必须正确判断形势,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必须克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等。这些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反映了这一时期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这些成果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有力指导了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
对于第二个历史决议,邓小平给予了高度关切。在邓小平亲自主持下,1979年11月成立了决议起草小组。他先后召集了十余次决议起草组会议,提出了决议起草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具体修改意见。起草组按照邓小平的意见进行起草和反复修改,1980年10月又在四千多人讨论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修改。决议前后修改达九次之多,最后才于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获得通过。三万三千余字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总结了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建设和依靠一支党领导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等基本经验,以及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条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反映了这一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认识。决议系统概括了毛泽东思想六个方面的主要内涵和三大活的灵魂,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是党要长期坚持的科学指导思想。同时,决议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实现具有深远意义伟大历史转折上的重大作用,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对于第三个历史决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2021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的决议起草组。起草工作于同年4月9日正式启动。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三次起草组全体会议、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为起草决议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亮明了主线、立下了原则,成为决议起草的根本遵循。同年9月,在党内一定范围内征求了关于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还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了党外人士的意见。起草组对反馈的一千六百多条意见建议逐条分析研究,按照能吸收尽量吸收的原则,对决议稿进行了高达五百四十七个地方的修改。同年11月8日,决议讨论稿提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讨论,起草组根据与会同志提出的修改意见,又作了二十二处修改。11月11日,三万六千余字的决议在会上获得一致通过。与前两个历史决议主要总结党的历史教训、分清是非不同,第三个历史决议着重于总结党一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凝练党一百年积累的成功经验,“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2](P86)。该决议在全面总结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基础上,系统凝炼了党百年积累的十条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以及坚持自我革命。这“十个坚持”的基本经验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党的领导把握方向,掌舵领航,是关键;人民群众不仅是党的力量源泉,而且是根基和血脉;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为党的事业的成功提供了科学指南;独立自主、走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开拓创新、敢于斗争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途径;统一战线是党一百年奋斗的一大法宝;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是重要保证。这十条基本经验揭示了党一百年来持续取得成功的奥秘。第三个历史决议还有一大突出亮点,就是系统概述了新时代我们党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议指出,习近平是这一创新理论的主创者;这一创新理论是“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决议高度概括了这一理论的“十个明确”的核心内涵,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怎样建设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决议指出,确立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这“两个确立”,不仅决定着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状况,而且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出台,都有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向前进的历史考量。
第一个历史决议形成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上,回应了清除“左倾”教条主义思想影响,实现全党在马列主义基础上团结起来,为夺取抗日战争彻底胜利而共同努力奋斗的实际需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曾一度出现“凡是马恩列斯讲的话必须遵守,凡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必须照办”[3]的教条主义,这是党的历史上的第一个“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这种“左倾”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党遭受了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白区工作损失百分之百、根据地损失百分之九十的惨重后果。延安时期,这种教条主义思想观念在党内仍然有一定影响,为了克服教条主义,党中央决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对以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表现形式的“左”倾错误进行彻底清算,经过历时三年有余的延安整风,克服了教条主义影响,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辨别了党的历史问题的路线是非,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理论结晶。该决议特别总结了从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召开之前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重点阐述了这一时期错误路线产生的环境、发生的过程、主要的表现及其严重的危害,剖析了错误路线产生的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并在军事、政治、思想及组织等方面将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进行了对照比较分析,从而使全党对“左”倾错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合的理论成果产生了高度认同。同时,毛泽东还严肃地指出,分析党的历史上所发生的错误,“应该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客观原因”[4](P406-407),而“不应该只恨几个人”[4](P406-407),“不应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5](P938);“应使干部对于党内历史问题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同时对于历史上犯过错误的同志在作结论时应取宽大的方针,以便一方面,彻底了解我党历史经验,避免重犯错误;又一方面,能够团结一切同志,共同工作”[5](P938);“全党今后的任务,就是在弄清思想、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团结”[5](P997)。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从团结愿望出发,通过批评自我批评,分清对错,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的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5](P938)。遵循这样的方针原则总结党的历史,从而实现了全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思想一致和空前团结,为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把七大开成团结、胜利的大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使党在抗日战争中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夺取抗日战争彻底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思想上想在一起、行动上干在一起凝心聚力的重要前提。正如1981年出台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所指出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6](P121)。
第二个历史决议诞生于改革开放大潮初起、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回应了“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推进改革开放的热切期盼。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曲折和失误。对过去怎么看?今天和将来怎么办?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开启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打破了党的历史上第二个“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然而,会后一段时间,党内极“左”思潮的影响仍然存在,有些同志对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社会上有少数人借拨乱反正之机搞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党的历史,极端夸大党的错误,抹黑党的领袖,企图否定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重要历史转折关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在“中国向何处去”的战略方向上,必须表明党的立场和态度。为此,邓小平亲自主持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并强调指出:“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7](P292),决议要起到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作用。该决议内容丰富,回顾了党的六十年历史,总结了党的经验教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问题和重要人物,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历史转折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要彻底否定。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指出,他虽然在“文革”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其一生而言,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大于过失,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体系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并强调要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指出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要长期坚持。决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确立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我们要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决议强调团结至关重要,指出全党的紧密团结以及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团结,是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6]!决议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了全党的共识,对推动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同心同德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份决议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7](P383)。
第三个历史决议出炉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面系统总结了党一百年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回答了我们如何看待党走过的一百年,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等重大问题。决议总结长达一百年的时间跨度中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特别是突出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前行的力量,牢记初心,担当使命,对于我们进一步凝聚全党共识、统一全党意志,科学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确保全党步调一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决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8](P83)。
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说:“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9](P533)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有革命理论的指导,了解历史知识,把握现实状况。研究历史不能离开现实。习近平也指出,“中共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0]。党的三个历史决议虽然出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但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通起来,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以史为鉴、担当使命、开创未来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回顾党过去二十四年的历史、总结二十四年的经验教训、剖析以往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成因的基础上指出,今后全党的任务是在弄清思想、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的团结,“为着获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5](P955)。该决议充分发挥了以历史经验教训为镜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脚踏实地扛起责任使命,努力做好当前工作,为开创美好未来努力奋斗的功能作用,有力地支撑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我们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十二年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伟大目标上来。该决议提出了以史鉴今、做好当下工作、开创美好未来的十个方面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国今后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须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必须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必须把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党,等等。该决议使党和人民以史为鉴,团结一致向前看,同心同德、排除万难,共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中国迈上了富起来的快车道。
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其构成的七大部分中专列一个部分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使命。在第七部分中,决议用二千多字的篇幅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实际,展望美好未来,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时代动员令。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当前,我们走到了历史上最接近于民族复兴目标的关键时段,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等客观实际,要求全党牢记“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自觉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大势,以顽强、坚定、执着的精神和毅力,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头脑,奋力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居安思危,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抓好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这个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答好新时代的考试问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