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馨怡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古诗词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根固本,吟古论今”,对古老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十分有必要且意义重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倡导转换教学模式,即不断拓展和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这与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活动理念不谋而合。本文旨在基于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将中华优秀文化与音乐相结合,把古诗词吟诵引入幼儿园音乐领域活动中,鼓励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完善道德品格,寓德育于美育,进行国学启蒙和音乐启蒙。
奥尔夫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原本性”作为基本的教学思想,强调音乐教学应从儿童本身特点出发,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情境式教学,让儿童接近朴实纯粹的音乐,使儿童依据自己的天性自由地成长,并以此获得多方位的发展。在“原本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奥尔夫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是结合节奏朗诵、身体动作的训练、器乐教学、听力训练、歌唱教学和音乐戏剧教学等元素进行音乐活动,是一种“元素性”音乐教育方式。同时,奥尔夫旨在运用最简单、朴素的音乐材料,通过多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以及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引导儿童主动地与周围环境或教育资源发生相互作用而自主获得经验积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指向的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奥尔夫通过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题材,让音乐靠近大自然,在增进幼儿音乐认知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身体素质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综合、全面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原本性”视角下的古诗词吟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活动,目的不是要求幼儿能够识字背诵古诗词,而是依据幼儿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引导幼儿聆听诗词的旋律,从而感知和体会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以幼儿为本,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化选择。
古诗词的选择。第一,内容易于理解和记忆,并存在一定的教育价值。学龄前幼儿的思维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对于抽象符号—汉字的认识数量有限,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也有限,对此教师应尽量选择语言词汇易理解和结构较短小工整的古诗词。同时,需要注重诗词暗含的能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教育因素,如诗人在古诗词中抒发的情感和蕴藏的人生道理等。比如《悯农》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在田里辛勤劳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赞美之情,引导幼儿体会农民伯伯种地的艰辛和食物的珍贵。
第二,选择的古诗词主题内容应是幼儿感兴趣或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即内容适宜和富有趣味性。如《江南》描绘的是幼儿熟悉的江南荷塘、游鱼戏莲的景象,《春夜喜雨》描绘出春雨的特点以及诗人的喜悦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习古诗词的幼儿对中国经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愿意去学习,真正地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
音乐的选材。第一,沿用或改编幼儿熟悉的音乐。根据幼儿园古诗词类音乐活动实施现状,完全照搬社会中的音乐资源显然是不恰当的。结合本次古诗词类音乐互动需要、幼儿年龄特征、班本活动特色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研究者发现沿用或改编幼儿熟悉的音乐是最为恰当、快捷的方式。例如在《春夜喜雨》活动中,基于幼儿已有的认知经验,教师沿用幼儿曾学习过的《苔》的旋律,填写《春夜喜雨》的古诗词进行改编,形成新的歌曲。让幼儿在熟悉的旋律中学习新的内容,促进幼儿对《春夜喜雨》诗歌的理解和掌握,在轻松熟悉的旋律中歌唱,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第二,尊重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采用富有童趣的伴奏。例如在《江南》伴奏中第二、四小节休止符位置,乐队奏出两个单音,形象地展现出鱼儿露出头来瞧一瞧采莲人在哪里的情境,使得鱼儿穿梭戏水和探头的顽皮形象更为生动饱满。《咏鹅》中谷建芬先生在前两节的最后一拍故意空了一拍,运用当今技术模拟出鹅的高亢叫声,以此来填补这一拍,如同儿童与鹅相互嬉戏,在听觉上给孩子们塑造大白鹅特有的声音,更易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第三,采用经典儿童音乐。这里的经典儿童音乐指的是包括古今中外著名音乐家的原创性音乐,是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和广泛流传的。诸多研究表明,经典音乐能使幼儿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促进幼儿肢体协调与平衡、音乐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例如在《江南》韵律活动中,采用著名音乐家谷建芬先生的作曲,通过经典儿童音乐的引入,使幼儿更乐于感知和体验诗词中的旋律,并按照旋律节拍进行律动舞蹈,促进幼儿肢体协调与平衡、创造力和乐感的发展。
运用多种音乐活动形式,激发幼儿对古诗词吟诵的学习热情。
形成主题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围绕古诗词吟诵形成一个主题系列活动,包括古诗词欣赏活动、古诗词律动活动、古诗词歌唱活动和古诗词艺术活动等。同时,基于幼儿的认知经验,循序渐进地丰富活动形式,拓展相关区域活动,使五大领域内容有机融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采用多声部轮唱方式,丰富幼儿多层次的音乐感知。利用音乐与多声部歌唱形式实施古诗词吟诵教学活动,引导幼儿亲身体验并发现歌唱规律,使其体验到自主探索和通过合作实现自己想法的乐趣,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例如以《悯农》的教学设计为例,采用轮唱的形式,在旋律相同、进入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配合,一组唱一声部,另一组唱二声部。通过轮唱练习,调动幼儿歌唱的积极性,使活动的氛围活跃起来,丰富了幼儿歌唱的形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齐唱,歌唱难度逐步递进,并结合声势来指导幼儿的歌唱节奏,避免抢拍或慢拍。
基于游戏化的活动形式,增进幼儿的情绪体验。奥尔夫“原本性”理念强调人人参与活动,采用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来激发幼儿参与古诗词类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它的目的和成效,以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同时,音乐游戏可以作为过渡环节,来调节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实现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
表演游戏是幼儿依据诗歌中描绘的情境,进行创造性地角色扮演,有利于加深幼儿对于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感受表演的乐趣,激发幼儿学习古诗词歌曲的热情。通过韵律动作创编游戏,使幼儿通过肢体律动来体会和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有利于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随乐性和表现性。该过程从独自表演上升到两两结伴,从表层意义递进到身体互动和情感交流,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主动性和趣味性。例如,《江南》中幼儿分角色随乐游戏,分别扮演鱼儿和莲叶,根据不同乐段,做出“赏莲”“戏莲”“变身石头鱼”等动作,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和熟悉旋律,同时促进幼儿多感官的共同发展。
融入奥尔夫音乐语言,增强古诗词的趣味性。在歌唱活动中,十分强调幼儿对于自己声音和语言最自然和淳朴的运用,而这样的人声运用也非常符合奥尔夫“原本性”理念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歌唱活动中巧妙地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配合音乐的节奏感,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歌唱的乐趣,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春夜喜雨》歌唱活动中,加入合唱形式,在创编第二声部的歌词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奥尔夫音乐语言——形容下雨声的拟声词“滴——答——滴——答”,又或是风吹树叶的“沙——沙——沙”,小青蛙的“呱——呱——呱”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修饰词和拟声词,即是儿童的语言,又是自然的声音。这样的词容易使幼儿在活动中将歌唱与感官体验相结合,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升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青少年生活研究”(20JYB003)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