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的改进策略与教学建议

2022-04-08 01:41王颖颖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策略建议语文要素

王颖颖

【摘 要】很多教师对于语文要素设置用意不明,对于语文要素内涵解读偏颇,导致语文要素的落实一直都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有的教师穿着语文要素的新鞋,走着机械训练的老路;有的教师以灌输机械知识为主,而无活动的介入与参与;有的教师虽然有所落实,但始终无法到位,导致要素并未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本文提出要精准解读,理清语文要素的多维内涵;精心甄别,遴选语文要素的落实范本;合理规划,设置语文要素的落实活动。

【关键词】语文要素 策略建议 精准解读 精心甄别 合理规划

统编版教材创造性地设置了语文要素,从而呈现出既独立又具有联系的能力体系,与人文主题相辅相成,形成了双元并进的编排方式,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精准、明确的训练方向。但很多教师对于语文要素设置用意不明,对于语文要素内涵解读偏颇,导致语文要素的落实一直都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有的教师穿着语文要素的新鞋,走着机械训练的老路;有的教师以灌输机械知识为主,而无活动的介入与参与;有的教师虽然有所落实,但始终无法到位,导致要素并未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走出固化、泛化、虚化的泥潭,将处于空中楼阁的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一、精准解读,理清语文要素的多维内涵

统编版教材用简洁的语言,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将语文要素和盘托出。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中的内涵却是丰富的,更是多元的。教师不能以机械、粗暴的方式,简单了解其字面意思,而要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依循学生的认知状态,对语文要素进行全面解读,理清其多维内涵。一般情况下,语文要素应该包含必备的语文知识、基础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等。这些也应该成为解读和把握语文要素的关键标尺。

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首先,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解决“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看不清、摸不着的虚有名词,但在阅读实践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陌生化、新鲜感形成。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试图通过“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将概念性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努力回归学生的认知性感受,尊重学生在阅读中没有见过、没有遇到过的词语、句式,将其归为“新鲜感词句”的范畴。因此,教师不妨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若有所悟的基础上,再小声读或者默读,将自己没有见过或者觉得新奇的语言圈画出来,而这就是语文要素中所说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

其次,从语文能力的角度,我们要解决“怎么品味”的方法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做方法的渗透者,同时给予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比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文中独具魅力的言语形式、修辞手法、词语活用等现象,扭转学生与文本语句的接触方式,以朗读和品味的方式提炼出其中所蕴藏的表达密码,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对比辨析。比如《花的学校》中“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看似简单的语言中却蕴含着清新的美感和丰富的意境。如果将这种极具新鲜感的词句,修改为“湿润的东风在荒野上刮,在竹林中也有风声”,学生就能在对比辨析中认识到,虽然两句意思完全一样,但展现出来的境界却是完全不同的。

学生在阅读、辨析、讨论中,将这些具有新鲜感的表达作用根植于内在意识之中,其语言感知力和表达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最后,从语文习惯的角度,我们要怎样持续性關注新鲜感?习惯,即意味着不能一学了之。教师要让学生将其对新鲜感词句的感知,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内容,从这个单元中获取方法、形成能力,更要激发学生长期保持的关注动力,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阅读中,对有新鲜感的词句形成自觉的学习意识,逐步养成习惯,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二、精心甄别,遴选语文要素的落实范本

这里所谓的范本,绝不仅仅是教材所编选的课文,还可以是落实语文要素、达成教学目标时起到范例的载体。它可以是整篇文章和语段,也可以是词句、汉字,甚至是标点。因此,教师要扭转传统教学中逐段、逐句,甚至是逐词讲解的模式,树立统整性、结构性的思维观念,使教材资源为教与学服务。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肥皂泡》一文的教学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篇课文中看似难懂的语句并不在少数,但教师要有选择地讲解,对于学生凭借自己原始经验可以理解的,不讲;不具有典型训练价值的,不讲。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以这篇课文中的一句话为例: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此篇文章的课后习题也将这句话列为难懂的句子之一。这句话究竟难懂在什么地方呢?首先,这句话中有一些词语,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不多,比如“轻清透明”“浮光”。陌生的词语,对学生理解句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不妨先从这些词语入手,激活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所积累的经验,并在触类旁通中,顺势解释课文中“颤巍巍”“四散分飞”“玲珑娇软”“光影零乱”等词语,以追问交流、补充拓展、质疑解惑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和巩固,最终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能力。

再比如“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这是一个长句子,其展现出来的信息量非常丰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以分解的方法来理解语句,即将一个完整的长语句,化解成若干个简短的句子,进而组织学生扪心自问:我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哪些语句对我来说,还是有难度的?理解这些语句时,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如此化整为零、降低坡度,就可以将难句的理解,与学生所积累的经验进行对接,比如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整合生活经验等,从而形成文本的表达方法。

基于此,对于能够训练和落实语文要素的范本选择,一般都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其一,鲜明的示范性,能够对其他语句落实语文要素呈现出指导和引领价值;其二,自然的规律性,便于学生从一点的学习,扩展到整个面,形成方法和经验的迁移;其三,持续的发展性,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方法,实现言语能力的生长。

三、合理规划,设置语文要素的落实活动

如果把落实语文要素看成烹饪一道大餐的话,那之前的内涵解读和遴选范本,就是精心准备食材。食材准备好之后,就需要设置烹饪的环节,落实好语文要素的活动。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学生就需要经历聚焦和铺陈两个阶段。

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爬山虎的脚》一文的第4自然段为例,谈谈落实语文要素中聚焦和铺陈两个阶段落实的策略。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爬山虎的脚》一文的第4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爬山虎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

所谓聚焦,就是针对遴选出来的范本,排除其他内容和训练点的干扰,将教学的关注力聚焦在核心的目标和要素上,避免节外生枝而导致教学关注力的分散。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性把握梳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聚焦作者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将教学的关键点聚焦在动词上,比如“触着墙”“巴住墙”“拉一把”,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动词表达的精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依托具体的语言文字,揣摩、还原作者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正是进行了持续性观察,关注了爬山虎的变化,才能运用这样精准的词语,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

教学至此,学生看似已经体悟到了文本表达的精准,同时掌握了作者的观察方法,语文要素看似也已经落实到位。事实上,此时学生只是根据感性经验了解到了相關的信息,并没有将这种观察和表达融入自己的意识深处。教师在聚焦之后,还需要以铺陈的方法,深化学生的感知,直至将获取的知识和概念转化成学生真正能够带得走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学生提炼和品味了动词之后,设置了以下环节:首先,串联动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将课文中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其次,还原作者的观察过程,在情景模拟中将语言复述与实践性的观察过程进行整合,进一步关联和融合观察和表达之间的联系,从而将语文要素真正融入学生的意识中。

在这一案例中,整个教学目标聚焦,内容集中,重点突出,过程充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力求“教透”,使学生“学会”,这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要求,也是实现教学价值的追求。

总而言之,语文要素不仅体现了统编版教材的创新理念和突破精神,而且贴合了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是学生语文能力生长的重要资源。教师既要从整套教材的视角梳理和把握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中的目标定位,又要精准解读其内部的要义,梳理其中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推动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猜你喜欢
策略建议语文要素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研究
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市场探究及零售商进入策略
欧美出版社开放存取期刊论文处理费研究
试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