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之城,青春洛阳。至于艺术,大约是传承、创新、艺术、融合、青年、纯粹这几个关键词。以青春之名,将青年作家与艺术家结合起来,各自发挥,交融发展,对城市艺术氛围的形成也是有益的。
在洛阳市美协和作协的共同关注下,“图话记”栏目诞生了。说是“图话记”,其实不仅限于“图”,绘画、雕塑、设计等等其他美术形式,也是这个公众号关注与推出的重点,如果说标准的话,只有一条:足够好。当然,在实际选择上,更倾向于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话”的部分,将邀请洛阳的优秀青年作家完成,力求在文字上给予美术作品新的诠释。
希望以这个栏目为契机,在洛阳这样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更多人站出来,做一些新鲜的、有活力的、有艺术气息的事儿,该有多好。(维摩)
关于《庭院无声》
魏杰:河南洛阳人,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结业于中央美院“国培计划”研修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洛阳市教育界书画家协会理事。洛阳市教育局体艺卫站美术教研员,洛阳市第四十六中学美术教研组组长。
作者创作手记:在这幅作品里,我是希望用油画这种世界性的媒介语言,去融合中國传统的写意精神, 表达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观物写心”,从当代的视角去重新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这幅画的色彩,在灰色中寻找微妙的变化,用笔概括写意,主观的处理了空间的虚与实,营造出一种静谧和唯美的氛围。通过画中园林的意象之美,契合了我对内心精神的追求,也赓续了中国绘画里的美学意境。
深庭别院,寂静微雨。似有唐诗的放达、宋词的婉约、亦或元曲的缠绵悱恻——当某些物态场景在岁月的流转中沉淀为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自然会引发人们在语境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连接。魏杰是个有浓郁念旧情怀的画家。《庭院无声》通过细微、柔美的笔触向人们咏叹了一曲如诗如画般的故园旧梦!画面没有宏大叙事,甚至没有繁琐的细节描述,画家运用沉稳而又虚幻的色彩和似曾相识亦真亦幻的意境营造,看似没有故事发生,却使观者浮想联翩。(李滔)
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要惊醒这样的梦境。也许,一个婉约的江南园林之梦,能够抚慰一颗在现实中渐渐粗糙的心。尘世的喧嚣,被隔绝在庭院之外。一石一池,一草一木,几缕清雾,数点涟漪,轻轻托起你的身心,让它低低地飞,比尘世略高。即使在穿过那个小巧的月亮门时,也感觉不到一点刮擦。有雾的梦境,妙就妙在不必看得太清。(沫儿)
关于《山水间》
白杰:洛阳人,201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2013-2015年服役于北京军区兵种训练基地,202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工笔人物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刘泉义、陈治。
作者创作手记:山水间有我,山水间有心,山水间有觉……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方净土,无论是怎样的活着,都要给自己创造一个静的空间,将身心以放空,给内心以清明,把那些意想不到的、自己不能左右的挫折,看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从山水的色、声、形、貌之中,启迪出对自然之道、理的领悟。画面将人物与自然融为一体,以一种幻境、不真实的思维去完成创作,通过画面的不同元素的组合,色彩虚实处理和时间空间的延展,让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氛围达到一种鲜明的视觉隐喻。
山水共情,天人合一。画家白杰用干净利落的线条、清丽雅致的色彩以及诗意化的想象空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物我一体、共融共生的天籁般静谧画面。在这里,画家摒弃了概念化的说教,只是以静的姿态、委婉、平和的绘画语言完成了新生代画者对自然、环境、人等现实问题的认知与思考。于《山水间》你甚至能听到大地的微弱叹息、能看到画面之上画家晶莹执着的目光! (李滔)
说不清,看不清,到底是谁在谁之中。这是一种久远而高妙的境地,然而倏乎之间,也能来在我们身边。它的表情,写满了接纳,与包容。几多凡俗之人,曾在诗文中艳羡,曾于睡梦中登临。那里是否是出处,不得而知。而作为归宿,则无须迟疑。以传统为导航,抵达山水间,多少现代人,梦寐以求。(沫儿)
关于《青铜时代之二》
宋蒙蒙: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2015年本科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油画名家赵培智先生,现就职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创作手记:静物画是水彩画的重要题材,水彩者,是谓水与彩之艺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精美,浑厚凝重,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铭文和样式深深吸引着我,水彩的特性恰能表现其厚重、沧桑、苦涩、神秘之效果,我作画追求意随笔运、泼彩豪放、骨法用笔、技艺并重。水彩在贵不拘定法,马蒂斯说“在开始动手作画前,一个人不可能十分完整地想象他要画的画,一件艺术品从来不会是预先创造出来的”。所以每次的水色碰撞都充满了未知和无限可能,正式这种不确定性让我的创作更有动力。
更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回望不仅是为了找回一种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联系现实、启示未来!宋濛濛的《青铜时代》通过细微而真切的青铜器物及其纹饰的描绘,架起从现实走回传统的历史通道。岁月沧桑、绣迹斑驳但仍极具代入感的情景描述使人们在感知远古文明时代血火交融的痛感,以及对记忆的重构和古老与现代的相互连接与缝合。(李滔)
一种颜色,或许就是一个记忆;一种质地,或许就是一种触感。分明是青绿的颜色,却能散发出猩红的光华和气息。分明是一组静物,却感觉得到它在动。是的,在动。高低的站位是分明的。甚至,看得到它们的性别和表情。威严,庄重,眉飞色舞,都清晰入目。一束来自未来的光,照进这个密室般的存在。无数古老的尘埃,在舞蹈。(沫儿)
关于《障目》
杨艺伟: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于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洛阳市美术家协会版画陶艺雕塑艺委会委员。
作者创作手记:《障目》是我第一件小创作,虽然不够野心勃勃,语言也显得稚拙,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我那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艺术的追求从一定层面上来讲是和自己的抗衡,在生活中磨砺和丰富自己,才能拨云见日,看见美景。
浮云障目,举步维艰。这是雕塑家杨艺伟用艺术形态关于生命个体认知局限的思考。其实,这不是个现代命题,只是类似的情景在现实中屡屡发生。作品体形健硕、结构饱满,这种造型的完美感和主题的矛盾性更使观者心生悲怜。作者通过富于寓意的形态语言给古老命题以新的阐释,对材料的质性把握、对形象的恰当的对比处理都体现了一个成熟艺术家的理性高度。 (李滔)
那是一匹马。
那当然是一匹马。
不然呢?只是随着目光不断的细化,從马蹄到马尾从马身到马头——不断的确定中,终于出现了最不确定的部分……可能世上从来没有这样的马。
一匹望不到前方和未来的马还算是马吗?失去方向没有未来的马还是马吗?可,它明明就是一匹马,为什么会因为看似不关键的细节,而无法十分确认?
马蹄脚下的圆柱支台,几何抽象,却清晰明了。绕着马头的那一堆泡泡,不,或者就是一团云雾……遮挡了马匹最至关紧要的那一部分。
所以,这样的一匹马,即便是有着健硕的四肢和体魄,即便是它真的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最终也只能是因为失去方向而被安放在一截圆柱体上。(冷清秋)
关于《觉》
王莹: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 ,河南科技大学美术系教师,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者创作手记:在画面的表达上,我钟情于一些点、一些线、一阵阵起伏、一团团体块、一片片色彩痕迹和一点点思想,朴素、自然、创造的世界是“真实”的。在创作过程中,我先描绘具有现实和幻象的外观。随之开始毁坏、添加和修改最初的外观,此时画面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东西,像是一种不可理解的又充分自我的事情。
黑暗、压迫而又莫名其妙地沉寂与苍凉。王莹的《觉》如一扇黑门倒压下来,你躲不开、也逃不掉,只有在窒息中冷静思考!也许,有的命题太大,诸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又向何处去——画面色调沉重、构图大胆、用笔奔放、意蕴深邃,感性才情中又充盈着理性之光!其实她只是想告诉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李滔)
远处的那些是凝固的山峦抑或灵动的风帆?不,都不重要。
当你低首,微闭眼眸,你所拒绝与隔离的便是尘世烟火和所有。所有内在的感触, 通过内心的拒绝在晦暗不明的背景里铺排、延伸,被重重的墨色层层包裹。
而微垂的手臂,和收拢的肢体所组成和构架的,是一个谁也走不进不去的世界……
这个世界混沌、粗糙、未明。色块单一又混杂,细节的匮乏,甚至丧失,或者这是一副未完成或待完成之作。当你感受到这幅画作中所表现的犹疑,也许那时你会抬起头来睁开眼,望向画面之外将你久久凝视的人。(冷清秋)
嘉宾简介:
李滔:河南洛宁西岭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河洛剪纸研究会会长、河南省艺术教育专家。1988年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现为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业余从事中国画和剪纸创作,师从著名水墨人物画家陈钰铭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展览并获奖,出版有《李滔剪纸》《猪拱门》等专集。
沫儿:洛阳某高校教师。
冷清秋:洛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出版小小说集5本:《童年的最后一天》《依旧是太阳》《九双面布鞋》《风吹过》《魔法之秋》。作品散见《天津文学》《牡丹》《芒种》《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月报》《参花》《金山》《洛阳晚报》《香港文学》等。
责任编辑 黄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