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一
罗荣桓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决定加强山东的武装力量。1939年,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入鲁。在山东的近七年时间里,罗荣桓领导军民开辟与巩固了根据地,多次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并逐步统一了根据地党政军的领导,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9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罗荣桓率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地界。罗荣桓到山东后,及时解决了湖西“肃托”事件,减小了党的损失。湖西“肃托”事件,是1939年发生在山东湖西地区的一起在全党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事件首先是从湖边地委开始的,逐步扩大到苏鲁豫区党委。时任湖边地委组织部长的王须仁,利用当时一些干校学员毕业后想回家乡工作,不愿服从组织统一分配的思想,趁机将此事与托派联系起来,采取主观臆断和逼供信的简单粗暴方式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逮捕,造成了一系列冤假错案,给湖西地区党的工作造成严重损失。由于事件影响太大,牵涉的干部多,苏鲁豫支队支队长彭明治不得不向罗荣桓反映。罗荣桓获悉后立即赶赴湖西,探望在押的几位领导干部,进一步掌握了情况。他紧急制止了乱捕乱杀,责令第四大队政委王凤鸣立即把关押的几百人放出来,宣布无罪并恢复他们的工作。同时,改组蘇鲁豫区党委,恢复了党组织的正常活动。此举对湖西抗日根据地的恢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9年12月,罗荣桓还就湖西事件的经验教训作了七项总结,内容包括反托的方法错误、党内错误的思想斗争、党的组织不严密、教育缺乏、干部自我批评欠缺等。这些经验教训给当时山东党和军队的建设以警示作用。
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罗荣桓(左五)和徐海东(左二)、贺龙(左三)、谢觉哉(左四)、萧克(左六)、关向应(左七)、罗瑞卿(左八)、杨尚昆(左九)、萧劲光(左十)等合影
1939年3月7日,罗荣桓、陈光率一一五师挺进泰西地区,加强了泰西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3月12日,罗荣桓在干部会议上谈到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的总任务时指出:“要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创造泰山西端的抗日根据地,依山傍湖的发展”,“帮助地方抗日武装的发展,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加强党在农村和下层的基础;要广泛地开展群众运动”。此后,鲁西区党委及泰西地委便开始赶赴泰西地区各县、区、乡、村,积极开展泰西根据地各项工作。1939年5月5日,罗荣桓在泰西地区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创造泰西根据地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武装问题,一个是政权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泰西根据地的创造才能有相当的基础。指出了这两个问题,泰西根据地就有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党政军群各项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
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
鲁南根据地是罗荣桓领导创建的又一块根据地。一一五师初到鲁南地区时,地方武装对其心存疑虑,采取敌视态度。“他们关门闭寨,不让八路军进村,不让老百姓同八路军来往”,造成一一五师在这里要钱无钱,要粮无粮,兵员无从补充,吃饭、穿衣都成问题。为了解决这种情况,罗荣桓提出“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北连接大块山区,向南向东南发展大块平原”的战略构想。决定向南控制郯城马头平原,打通与华中区的联系,向西与湖西区、向北与鲁中区打通联系,并东进向滨海地区发展。在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罗荣桓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反对右倾思想,同时在社会上层统战工作中,不能为了适合地主阶级利益而抹杀和忽视了对下层群众工人与广大农民的发动。在改善农民生活方面,罗荣桓提出这项工作还只限于施政纲领的条文上。“大部分乡村政权还是‘原封未动’,对群众运动没有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群众运动的枷锁仍未被砸碎。”在地方武装的建设上,还很“嫩弱与不纯洁,既不能成为主力的有力助手,又不能成为主力唯一的补充来源。”为此,要“严格建立同级工作互相联系制度与自上而下的检查制度,打击官僚、腐化、贪污分子与地主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播”。在罗荣桓正确政策方针引领下,终于创建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后,由于日伪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愈加频繁的“扫荡”“蚕食”,各抗日根据地的处境十分艰难。可以说,1941年到1943年这两年时间,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阶段最艰难的时期。为加强山东军政领导和统一作战指挥,中央军委决定:“将山东及一一五师两军政委员会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罗荣桓、黎玉、陈光、萧华、陈士榘、罗舜初、江华七人为委员,罗荣桓为书记。”在与敌作战的过程中,罗荣桓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不仅成功指挥了留田突围,还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翻边战术”。
1941年11月2日,日军纠集兵力五万人,突然向沂蒙地区发动多路多梯队的大“扫荡”。为对付日军的“扫荡”,师部转移至留田。11月5日,日军从临沂、费县、平邑、蒙阴、沂水、莒县出动两万余人,在7架飞机、10辆坦克和数十门大炮配合下,兵分十一路,向青驼寺、孙祖、留田地区合围,企图消灭山东八路军指挥机关。同时,在沂河河阳、葛沟一带预伏重兵,准备在八路军向滨海转移时予以歼灭。面对数十倍于我军的敌人,罗荣桓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讨论突围方向。罗荣桓提出向南面敌人老巢—临沂方向突围的建议,他认为,“南面,虽是敌人的指挥部,但是,敌人正集中兵力向沂蒙山区合围,临沂一带成为敌人的后方,必定空虚;而且敌人也不会估计到八路军敢于向他们的指挥部所在地临沂方向突围。”因此,直下正南,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后,再转向西北进入蒙山前,这个位置比较机动。这个建议得到大家认同。在罗荣桓等直接指挥下,一一五师师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机关共两千余人不费一枪一弹,巧过日军三道封锁线,从日伪军重围的空隙钻出去,于翌日拂晓安全到达留田西南50公里外的蒙山南麓护山庄。这次突围展现了罗荣桓高超灵活的指挥艺术,随军突围的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称赞此次行动为“无声的战斗”。
面对日伪军的频繁“扫荡”,1942年10月22日,罗荣桓总结了历次反“扫荡”的经验,根据中共中央在抗战相持阶段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了“敌人打到我这面来,我就打到敌人那里去”的“翻边战术”。过去日军用“分进合击”的战法“扫荡”时,八路军一般是以群众条件和地理条件比较好的老区为依托,在根据地内分兵与“扫荡”的敌人周旋。日军采用“铁壁合围”的梳篦战术以后,罗荣桓认为,如果八路军仍然局限在根据地之内与敌周旋,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在包围圈步步紧缩以后,更难以突破敌人的包围。他认为必须采取“翻边战术”,即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不是留在根据地的内部,而是部署在与敌人接近的边缘地带。当日军进行“扫荡”时,八路军不是向根据地的中心后退,而是趁日军的包围圈尚未紧缩,还有较大的空隙时,及早地选择其弱点,跳到其后方去,从而打乱其部署,挫败日军的“扫荡”。在坚持边沿游击区斗争中,组织部队和民兵打入敌占区,袭击敌人的后方,开展政治攻势,打击敌伪政权,以牵制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蚕食”。在反“蚕食”斗争中,罗荣桓指挥一一五师成功运用“翻边战术”,取得了海陵战役、郯城战役的胜利。
罗荣桓起居办公室
一一五师作战指挥室
1942年后,八路军在坚持边沿游击区和开展敌占区的斗争中,积极采取“翻边战术”,在敌人的后方摆开战场,牵制并调动敌之兵力,扰乱了敌人的后方,减轻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压力,从战略上逐步扭转了被动不利局面,使战场一步步推进到敌人的心脏地区。
1943年3月22日,中央军委发布山东军区与一一五师合并的命令:“奉中央军委电令,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决定山东军区与一一五师合并,并任命罗荣桓为军区司令员兼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并代师长,黎玉为军区政治委员。原代理师长陈光调延学习。”山东军区的前身就是山东纵队。山东军区与一一五师合并,实现了山东地区军事领导上的统一。1943年8月1日,中共中央致电北方局和华北各分局,决定“朱瑞赴延安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山东分局书记由罗荣桓代理”。同年9月,罗荣桓任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党政军各项工作。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山东党组织也开始开展整风运动。当时罗荣桓主要领导了一一五师的整风学习。尽管当时全党已经开始整风,但是从效果上来看,1942年山东各级党的整风学习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学习得不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不足,思想改造方面不够重视。就党员情况来看,党的队伍虽然扩大了,但是党员成分和思想情况比较复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政策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党组织的巩固和加强。
1943年,羅荣桓着力领导开展山东整风审干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革命斗争和党的历史的学习,结合山东整风的实际情况,1944年7月,罗荣桓向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直属机关作《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报告。罗荣桓号召山东同志要学习领悟毛泽东思想,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使山东整风审干运动有了明确的风向标。在整风过程中,罗荣桓一直采取慎重态度,不搞逼供信,并及时纠正整风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
在整风运动过程中,罗荣桓十分重视卫生干部的整风。1944年,罗荣桓在山东卫生会议上作题为《卫生干部要加紧整风》的讲话,指出卫生人员中存在过分强调客观困难,单纯的医院观点与脱离群众的现象。他告诫一些主管卫生方面的干部:不要因为自己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绩而自满起来,高傲起来,不愿指出缺点,甚至对缺点采取放任与自由主义的态度,这是错误的。罗荣桓主张每个医务干部都要经常性地开展自我批评,反省自己的一切,改造自己的思想;同时卫生部门的党政工作“亦必须改变一般化的方式,使自己工作与领导整风学习适合于一般干部的实际生活,不要无的放矢地讲空话。”在审干方面,罗荣桓亦能发现其中的问题。1944年12月21日,罗荣桓在给山东各区党委发的《关于审干问题的意见》的电报中指出:“现在党内思想情况相当混乱,上下脱节亦较严重”,“展开的民主座谈会,暴露了领导上的缺点,干部思想上的混乱,两头尖中间大的现象是很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根据审干中存在的问题,罗荣桓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给各根据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到1945年6月,山东党组织的整风运动基本结束。在山东分局和罗荣桓的领导下,整风运动从山东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贯彻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有关指示,取得显著成效。这为抗战的全面反攻和反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罗荣桓领导山东党政军各项工作的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度过了最困难的阶段,迎来了新局面。在对国民党方面,罗荣桓提出,面对国民党在山东战略部署的调整,“要紧紧抓住对敌斗争这一主要斗争方向,推动和争取李仙洲部入鲁作战,共同对敌,决定按照国民党部队对抗战和团结的不同态度,采取不同对策,充分利用各种矛盾,抓住历史先机,争取开创斗争的新局面”,实施“顶李送于”方针,使山东抗战格局大改观。于学忠是国民党鲁苏战区总司令,他到山东后积极抗日消极反共。蒋介石对他十分不满,强令其率东北军出鲁,同时派嫡系将领李仙洲率部到山东接防。罗荣桓利用于、李之间的矛盾,与于学忠商定,不等李仙洲部队来,于部便撤离,由八路军接防。同时,罗荣桓还同意于学忠撤离时可以通过鲁中八路军根据地。不费一枪一弹,完成了“顶李送于”的方针。于学忠撤出时,李仙洲正在入鲁。根据地八路军早有准备,多次阻击李仙洲部,终于迫使其放弃入鲁,撤回皖北。自于学忠部出鲁、李仙洲部南撤以后,在山东境内就再也没有国民党主力部队,我军取得战略优势。从此,敌后抗战的重任全部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肩上。在对日伪作战方面,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也取得一系列胜利。
罗荣桓在《一九四四年的过去和一九四五年的到来》报告中指出:“庞大的伪军非常脆弱,在我们政治攻势与游击战结合之下……使其陷入薄弱孤立,遭受我之打击……敌人对我任何一地区之‘扫荡’或报复‘扫荡’,大有顾此失彼而陷于窘迫之失败中。”按照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战略部署,各根据地军区纷纷发动了攻势作战。“鲁南军区部队在鲁中军区部队配合下,发起解放泗水城战役。鲁中军区部队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发起解放蒙阴城战役,使鲁中根据地的沂蒙区与泰山区完全连接起来。胶东军区在地方武装、民兵和群众配合下,剪除了山东敌人在胶东的一个重要堡垒。渤海军区也发起了讨伐伪军战役,解放了广大地区。”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罗荣桓根据党中央指示,迅速在山东布置整编部队、接受敌伪投降、夺取城市、消灭敌伪军等,完成了华丰受降和沙沟受降。山东根据地在实现一元化领导后,各方面工作均有很大进展,为日后进军东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众多抗日根据地中,山东根据地是重要的战略基地。罗荣桓到山东后,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为统一党政军领导不断作出努力,巩固和发展了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山东创建了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拥有2800万人口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起由27万主力部队、50万民兵和150万自卫团组成的强大人民武装。这些条件为后来北占东北、南下长江作了充分准备。对于这些,罗荣桓功不可没。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罗荣桓的功绩:“山东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这既是对罗荣桓在山东近七年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反映了罗荣桓对山东以至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崔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