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城推动东北大学复名

2022-04-08 17:13郭梅
百年潮 2022年2期
关键词:东北大学校友会张学良

郭梅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张学良曾亲任校长,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财力,使其迅速跻身当时中国知名大学行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离开沈阳,成为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并且是流亡时间最长的大学。1949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后,东北人民政府将其根据专业拆分为不同的院校,从此没有了东北大学。

20世纪80年代后,为充分肯定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东北大学的校友们非常希望东北大学复名。在郭维城和国内外校友的共同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东北大学终于在1993年4月成功复名,成为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唯一恢复解放前旧校名的大学。

1923年,张作霖创建了东北大学,校址在沈阳北陵。东北大学的创建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只有培养自己的人才方能自立图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视东三省为其势力范围,创建东北大学遭到日军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东北是他们控制的地盘,不能让东北有自己的高级人才。

1922年秋,东北大学开始筹备,1923年春就挂起了校牌。1926年5月,又增设东北大学附属高中,学生毕业后经过考试升入大学;并成立东北大学夜校专修科,招收在职公教人员,修业三年成绩合格,发大专毕业证书。另外,还设有师范性质的专修科,享受官费待遇,培养中学教员。

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主政东北和东北军,同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张学良深刻认识到,教育乃立国之本,救国必须培养人才,智力资源较物力资源更重要。他视东北大学为振兴东北的基础,竭尽心血提升东北大学的整体水平。当时成立的校务委员会,由张学良、宋子文、于学忠、胡适、张伯苓、宁恩承、蔡元培、章士钊等人组成。张学良除了把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大部遗产捐给了东北大学,还用自己的私款近300万银元在北陵校园加盖汉卿南楼、汉卿北楼,扩充实验室等基本设施。

东北大学还建造了当时中国第一座能容纳3万人的现代化体育场,也是远东最好的体育场。这里举办过中、日、德三国远东运动会以及华北和东北三省的运动会。体育专修科的学生刘长春,曾压倒日本短跑选手,创造了当时的亚洲纪录。张学良自掏腰包资助刘长春作为中国唯一的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谱写了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篇章。

张学良还开办大学工厂,扩大图书馆,修建教授住宅,拓展校园面积超过沈阳旧城。那时东北大学办学经费每年有160万银元,居全国各大学之首。当时,南开大学教授月薪240元,北大、清华教授月薪300元,而东北大学教授月薪为360—400元,最高者如章士钊则到了800元,还提供设备完善的教授住宅小楼。当时很多著名的学者,如章士钊、梁漱溟、刘仙洲、罗文干、梁思成、林徽因等纷纷到东北大学任教。教授九成以上来自世界各国的名牌大学,包括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

此外,东北大学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在各系招收女生,表现出男女地位平等,开东北风气之先。张学良还建立了优秀毕业生奖励制度,凡毕业考试第一者均官费出国深造。九一八事变后公费断绝了,他就用私款补贴海外留学生,指示他们一定要完成学业。

到1930年秋,东北大学成为国内著名大学之一,设有文学、理学、法学、工学、教育学及农学六个学院。下设国文、英文、俄文、哲学、史学、物理、数学、化學、生物、法律、政治、经济、机械、电工、土木、采冶、建筑、纺织、教育、农艺、园林、垦牧等共24个专业学科,此外还有国文、英文、数理、博物、公民、史地、体育等八个专修科。教职员工400余人,在校学生3000多人。这时的东北大学各项指标均在国内称冠,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中国的一流学府,盛极一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沈阳,对东北大学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诱劝师生们照常上课。东北大学师生严词拒绝,其中大部分人陆续转移到北平,但教学设备、图书档案等公共财物及许多私人物品均未带走。东北大学一度沦为日本的军营,图书馆被改为马圈。

1931年10月,东北大学在北平设立了办事处,收容陆续前来的学生,并将他们分送到平津各大学借读。不久后,办事处四处借房作为临时校舍,于11月8日复课,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流亡大学。

12月以后,华北局势日趋恶化,张学良便在西安的西门外为东北大学购买了数百亩土地,兴建校舍和大礼堂。1936年2月,东北大学工学院及补习班先期迁往西安。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当时的教育部接管了东北大学并改名为国立东北大学,在开封借用河南大学的校舍于1937年2月20日开学。同年6月30日,西安的校舍竣工,奉当时的教育部之令,原在北平的文学院、法学院和在开封上课的各专业陆续迁陕。

1938年3月,国民党政府又将东北大学从西安迁往四川的三台县。日本投降后,东北大学于1946年由四川三台县迁回沈阳北陵旧校址。1948年解放军围困沈阳时,国民党当局又强行将东北大学迁往北平。在民族危亡和战乱中,东北大学颠沛流离、历尽沧桑,在艰苦存续的年代里为中华民族培育了大批知识精英。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大学于1949年迁回沈阳,东北人民政府将其撤销建制,由综合性的大学拆分为专业的学院,部分学科并入其他院校,多数专业分到位于沈阳的东北工学院和位于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从此已有26年校龄的东北大学成为历史。

郭维城,1912年出生,满族,辽宁义县人。1927年考入东北大学附中后,在沈阳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民族义愤激起他大量阅读国内外革命书籍,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在同学中成立了名为“冰花”的读书会,创办了《冰花》杂志并担任主编。《冰花》杂志受到时任东北局书记刘少奇的重视。刘少奇派杨一辰对《冰花》杂志给予了很多指导。《冰花》引导了许多东北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1930年,郭维城考入东北大学文法学院。九一八事变后,他被迫流亡北平,在燕京大学借读。其间,郭维城加入“左联”,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他经考试转入上海复旦大学,在复旦大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郭维城于1934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郭维城大学毕业照

郭维城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负责作会议纪要,保管重要文件,起草讲话稿和各种文件等工作。亲历西安事变的他,对张学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后,郭维城在鲁苏战区任秘书主任、少将政务处长。1942年8月3日,他协同中共特别党员、东北军一一一师中将师长常恩多率部起义参加八路军。历任新一一一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山东省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齐齐哈尔铁路局局长、西满护路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衡阳铁路局局长、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局长、铁道兵副司令员、铁道部部长等职。郭维城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自1983年起先后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在全国政协和中央统战部的领导下,他把精力全部转到了统战工作中。

1984年上半年,東北大学校友、离休干部周克找到郭维城,向他讲述了自80年代以来,东北大学校友们会面时都很怀念当年的东北大学,提出了恢复东北大学的建议。

郭维城对东北大学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听取了周克的意见后认为,东北大学创建之日,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东北地区虎视眈眈之时,张学良等有识之士为培养民族精英,将东北大学打造为国内知名学府。张学良为抗战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自己却长期身陷囹圄,若在张学良健在之年恢复东北大学,具有肯定其功绩的积极意义,必将有利于争取张学良和旅居海外、台湾的东北爱国人士,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郭维城深知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蒙受国难的东北大学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中同样是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在解放战争的前沿战场,东北大学的学子们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东北大学历届毕业生有万人之众,解放后绝大部分成为国内各条战线和各个部门的骨干和中坚。另外有一部分旅居海外,成为具有相当社会影响的名流、学者。恢复东北大学,通过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可激发旅居海外和台湾各地校友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郭维城同意周克的建议,认为促进东北大学复校是必要的,应先成立东北大学校友会,以更好地联络各地校友,推动复校。于是,郭维城在1984年9月2日召集校友王振乾、崔际云、丘琴、周克等人在北京召开了东北大学在京校友座谈会。会上,大家一致赞同成立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并组建筹委会。此后,郭维城为恢复东北大学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不懈努力。北京校友会、各地校友会联席会议都由他主持,每次给党中央的报告也由他亲自起草。他成为倡导复校和实现复校的核心人物和各方面的联络中心。

1984年9月16日,郭维城牵头在北京欧美同学会俱乐部召开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筹备大会。筹委会原计划到会150人左右,但有许多校友闻讯自动赶来,还有从美国探亲回国的海外校友,实际到会208人。屋子里面坐不下,有的校友不得不站在院子里面听会。郭维城和顾卓新在会上讲话,明确指出“东北大学复校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让与会者受到很大鼓舞。

同年10月,在北京广化寺召开了第二次筹委会。会上决定恢复《东北大学校友通讯》,郭维城亲笔题写了刊头。第1期《东北大学校友通讯》印了1500份,分发到国内外各地,引起了校友们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来信对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即将成立表示祝贺。这份刊物为加强校友间的联系、推动东北大学复校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东北大学校友通讯》前后出了7期专刊,即北京、沈阳、长春三个校友会成立专刊,纪念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专刊,纪念张学良90寿辰专刊,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专刊,以及张学良与东北大学专刊。到1992年底共印发15期,印刷最多的一期为4000份。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还印制了《东大校友名录》,共收录了全国18个省区市、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各地的3500多位校友的通讯处和电话。其中旅居台湾的校友有500多人,旅居美国的校友有60余人。

自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筹委会成立以后,郭维城即开始多次找中央统战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领导,向他们介绍东北大学的历史,讲述东北大学复校的重大意义。他坚信有关领导一定会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恰当地作出决定,这是复校希望的根本所在。

1985年4月25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在全国政协礼堂正式成立。北京校友会的成立成为当时东北大学校友的一次全国性聚会,各地得到消息的校友纷纷派代表参加会议。东北工学院杨佩祯副院长和东北师范大学校领导都派人来参会并协助会务组工作,在精神上和物资上给予大力帮助。会议的重要文件由东北大学校友、著名播音员夏青宣读。中央统战部也给予这次会议大力支持。大会选举郭维城为理事长,通过了《致汉卿校长的信》《致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校友的一封信》和《关于恢复东北大学的建议》。会后,郭维城多次和有关人员座谈,反复修改了这份建议,于1986年8月以理事长郭维城和名誉理事长顾卓新、吕东的名义,上报给中央主要领导。

近一年半的时间过去后,郭维城了解到,国家教委的态度坚决明确,不同意东北大学复校。东北大学复名遇到了挫折,但是郭维城一如既往地带领广大校友们继续推进东北大学复校事宜。

1984年9月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筹委会成立(前排右三为郭维城)

1988年4月26日,海内外的各地校友在沈阳东北工学院举行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有1000多人参会。以郭维城为首的北京校友会在会上继续倡议恢复东北大学。前来参加大会的还有来自美国、新加坡、加拿大以及香港的校友。美國校友李文圃还带来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的贺词:“在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的宝贵的美好的时刻,祝贺你们愉快幸福!”原东北大学秘书长、代理校长宁恩承,虽已88岁高龄,不仅从美国赶来参加大会,之后又奔走于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考察了与原东北大学相关的学校,提出了将东北工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由东北大学演变过来的院校同时改为东北大学的具体复校方案。

宁恩承生于1901年,曾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是周恩来的同学。1925年受张学良派遣,到英国学习五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他于1930年至1933年担任东北大学秘书长、代校长,推动东北大学走向鼎盛。宁郭两家是世交,两代人的师生关系。宁恩承1978年5月改革开放前夕回大陆,与郭维城恢复了联系,从此两人时有信函、电话和传真往来,宁恩承每次来京两家人都相聚甚欢。郭维城下决心要促进东北大学复校后,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全盘告诉了宁恩承,得到了宁恩承的高度赞同和大力支持。

1988年2月27日,中国东北大学美国校友会在华盛顿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张捷迁担任会长,宁恩承为顾问。随着两蒋先后在台湾故去,国民党当局在舆论的压力下虽然放松了对张学良的监管,但并没给他完全自由。东北大学美国校友会为了促进张学良早日获得真正自由,促进东北大学复校,决定联合全美华人协会、东北文化教育基金会等六个民间团体于1988年12月12日在华盛顿举办“西安事变52周年纪念—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研讨会”。作为唯一被邀请的大陆中共人士郭维城,经上级批准赴美参加这次会议。

郭维城到达美国后即受到宁恩承、张捷迁等东北大学在美校友及在美华人的热烈欢迎。76岁的郭维城第一次去美国,但他不曾休息片刻,立即开始了与在美东北大学校友、东北军故旧和侨居美国的各界东北同乡会面、座谈、研讨。郭维城利用一切机会紧张工作,向侨界详细介绍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向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们介绍了有关东北大学复校的想法和方案。郭维城和宁恩承也进一步分析了复校的可能性和不同的复校方案。

12月12日,西安事变52周年这天,“西安事变52周年纪念—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研讨会”在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如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30多人,大多为各方面的专家、社会活动家和史学家。会议充分论证了张学良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为国家统一、抗日救亡所作的杰出贡献。与会者一致谴责对张学良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而且至今仍无自由的做法。这次会议受到美国社会广泛关注,我驻美领事馆公使、参赞出席了会议。

郭维城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张学良受人钦仰的性格、思想、行为》的演讲,对这位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性格特征、爱国主义的思想根源和历史表现进行了阐述,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

在美期间,郭维城还和阎宝航之女阎明光一起看望了居住在洛杉矶的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并和她谈到东北大学复校问题。于凤至说她也曾捐款给东北大学,并在家政系学习过,她同样热切盼望东北大学能够复校。

1990年元旦,郭维城因病住进了301医院。病情稍有好转后,便立即在病房里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进一步研究了祝贺张学良90寿辰的活动方案。他们初步决定以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沈阳校友会、长春校友会、美国校友会、张学良将军学术研究会、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六个群众团体以及东北工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的名义举办此次活动。这次民间祝寿活动的筹备工作由郭维城主持,活动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辽宁省的大力支持。

1990年6月5日,张学良90寿辰祝寿大会在沈阳辽宁宾馆隆重举行,参加大会的共有1200多人。参加这次祝寿活动的领导有: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平杰三、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全树仁、辽宁省省长李长春以及沈阳军区、沈阳市的领导,吕正操、童小鹏也参加了大会。参加大会的还有张学思夫人谢雪萍等张学良在大陆的家属姻亲20余人,当年东北军旧部百余人,以及杨虎城、高崇民、王以哲等西安事变重要参与者的后人。与会代表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张学良的深切敬仰和思念之情,大会上还分发了张学良将军的画册和怀念张学良将军的诗集。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给张学良发去贺电,对张学良90寿庆表示诚挚祝贺,还说:“恩来在时,每念及先生则必云:先生乃千古功臣。先生对近代中国所做的特殊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张学良90寿辰祝寿大会(左二为郭维城、左三为万绍芬)

1991年,东北大学校友中有些人已经对东北大学复校感到无望了。3月,郭维城再次起草了给中央领导同志请求东北大学复校的报告。这份报告递交上去后,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与支持。同年张学良离台赴美,东北大学复校出现了转机。

1991年4月25日,东北大学校友会在北京召开了复校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郭维城建议东北工学院杨佩祯副院长回校后尽快做好复校的各方面准备。参加会议的有郭维城、韩光、邱琴、徐放、崔际云、周克等人,还有美国校友会的张捷迁、沈阳校友会的温乃武、长春校友会的刘文章等人。会议由郭维城主持。会上由美国专程赶来参会的张捷迁学长详细介绍了他1990年6月在台北祝贺张学良90大寿时和张学良见面的情况,转达了张学良老校长对郭维城及校友们的问候、对东北大学复校的关注,还展示了多幅贺寿时张学良的照片。到会的人都很受感动,更增强了对恢复东北大学的信心。经由郭维城联系,中央派有关同志三次到张捷迁下榻处听取意见。会议决定以北京、沈阳、长春三个校友会的名义,再次给中央主要领导写报告,建议复校后请张学良当名誉校长。当宁恩承从郭维城处得知东北大学复校有望,甚为欣喜。他对郭维城说,待有进一步消息,他将立即亲自前往台湾,请张学良题写校名。

1992年11月30日,張学良为东北大学题写校名

1992年10月25日,为筹备东北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东北大学校友在人民日报社招待所举行了会议。北京校友会理事长郭维城,副理事长邱琴,徐放、韩光等与沈阳校友会、长春校友会的负责人共同开会,就如何进一步准备复校工作进行了讨论。同时,郭维城将东北大学有望近期复校的确切消息告诉了宁恩承。宁恩承于1992年11月30日专程由美国去台北请老校长张学良题写了东北大学的校牌,署上了他的名字,用公历1992年11月30日落款。1992年12月6日,宁恩承给郭维城写信提道:“昨日由台返美,一切顺遂,面见汉公长谈,当即亲书‘东北大学’,兹附副本,复校已见端倪,他很欣喜。我问他,如果他们聘你为校长、名誉校长、董事会董事长一类名人如何答复?他欣然承受。”

张学良对东北大学复名十分关注,并同意接受复名后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校董事会“名誉董事长”的明确表态,加速了国家相关部门对东北大学复校的审批过程。1992年12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有关领导在听取国家教委汇报时,国家教委领导汇报了东北大学的复校问题。中央政治局同意将东北工学院更名为东北大学。冶金工业部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很快联合行文报国家教委。1993年3月8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更名为东北大学。

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的批文公布后,东北大学立即制作了精美的聘书,第一次使用了东北大学的印章。3月22日,杨佩祯副校长等前往美国将恭请张学良担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名誉董事长的聘书交给了美国校友会会长张捷迁,并请张捷迁专程去台北面呈老校长。

1993年4月13日,张捷迁夫妇受托后赴台拜见张学良,代表东北大学聘请张学良担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名誉董事长,并邀请张学良来沈阳参加复名典礼,张学良高兴地接受了两份聘书。

1993年4月22日,东北大学复名庆典在辽宁省体育馆隆重举行,参加庆典活动的有3万多人。张学良委托宁恩承代表他参加了东北大学复名典礼和校牌揭幕仪式,辽宁省省长岳岐峰和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殷瑞钰参加了复名庆典。参加活动的老校友无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分。东北大学复名之路虽艰难困苦,但终获成功。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党中央一贯尊重历史,尊重张学良。其次在于广大校友和东北工学院各届领导不怕挫折和困难,齐心协力宣传推动。特别是郭维城虽已年老体弱,但他带病工作,四面奔走,八方协调,百折不挠地为东北大学复名而长期奋斗。东北大学美国校友会的积极活动对恢复张学良自由,推动东北大学复名功不可没。尤其是宁恩承、张捷迁两位老校友,虽已八九十岁高龄,但多次万里迢迢穿梭于美国和台北、大陆之间,为东北大学复名奔走呼号,令人钦佩。也正是他们将张学良与东北大学复名直接联系起来,在复名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北大学复名新校牌揭幕

在东北大学复名庆典隆重举行之时,为东北大学复名耗尽心血的郭维城已病入膏肓。他躺在301医院的病床上,青年时代在东北大学幽美校园里学习生活的情境像一幅幅图画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在东北大学接受革命思想的各种场景就像电影一样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促进东北大学复名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为海峡两岸的统战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庆典活动结束后,宁恩承专程来到北京,赶到医院代表张学良看望了郭维城,向他介绍复名庆典的盛况,并告诉他大家一致称赞他为东北大学复名第一功臣,东北大学老中青三代校友永远不忘郭维城领导复名的功绩。

(责任编辑 姜睿)

猜你喜欢
东北大学校友会张学良
打造“海归朋友圈”,帝国理工无锡校友会成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成立“留法校友会”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张学良: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
2015知名高校校友会与江苏省侨办建立联谊共同体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东北大学成功实现“零污染”低成本制取金属钛粉
张学良六爱
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 to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