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契约管理探析

2022-04-07 21:41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契约心理大学生

代 杨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根基,也是学生管理机构、管理方法、管理措施的综合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教育部于2017年2月4日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新版的管理规定更突出立德树人,更注重以学生为本。同时,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也于2017年9月21日颁布,对在高等学校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维护自身权利是学生的基本诉求,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也有利于认知、明确他人的权利与义务,通过教育沟通,达到心理相通、心灵融通。心理契约是一种非常好、非常切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在大学生管理中的灵活运用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学生管理是一种契约双方之间有意识的交流过程。管理者、教师、学生组成固定的群体时,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交流非常频繁,这时候互动才是有意义的、有意识的。当管理者和学生达到了一定的相互影响的程度时,双方就建立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契约,管理者和学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同感或共鸣之后又会发生积极主动地交流,之后会彼此接纳对方。

一、关于心理契约

被誉为“当代管理理论大师”的著名心理学家Argyris 早在1960年就在他的著作《理解组织行为》中,界定了“心理契约”的概念。[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Schein 也于1965年在《组织心理学》中,把心理契约界定为“任何时刻都存在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他认为心理契约对于行为动机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4]

相比国外,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约有60篇文献产生。2000年以后,研究著作逐渐增多,我国学者大多数都是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契约进行综述性研究。陈加洲等人认为影响心理契约研究的原因首先是环境,不同环境内,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也会改变;其次是心理契约本身,它具有时代性、多样性、潜在性等复合特征,比如人们自身思考具有多样性,人的组织行为具有潜在能力。[5]李原等人认为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动态性、期望差异性以及组织差异性。[6]

二、心理契约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

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变化性、差异性,因为高校管理者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以高校制度为准则,以完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主观心理,这一心理的约定又以责任为准线,是内隐的不成文的心理期望。[7]

(一)可以实现与规章制度的互补

各所高校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学生应遵守的相关准则以及标准,但是信息化社会不断进步、学生群体思维日益更新,学校制定的相关学生准则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可以发挥柔性管理的优势,与大学生构建起有效的心理契约模式。

(二)使大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学校给予学生期望和奖励,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充满期望和信心并不断进步,这就满足了心理契约中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为基础的准则。高校基本都设置各类奖助学金,例如校级奖学金、院级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给予一定的奖励,除此之外,还设有优秀党员、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励。不同的院系还会举办不同形式的大赛、培训。学生可自由参加竞争获得奖励。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高校还提供各类的实践、实习机会,学生可自由选择。这些都是高校给学生的非契约式承诺,为此,学生们也会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学校。

(三)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维持学生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高校学生管理秉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立心理契约,构建高校和学生平等交流的桥梁,学生从方方面面感到平等和被尊重,有助于提升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产生正向的学习反馈,有利于学校和学生达成一致意愿,形成良性互动。

(四)可以实现高校与大学生的双赢

心理契约的构建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不断用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和高校的总体目标、发展方向相一致,努力将个人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将个人发展整合到高校的发展中去,从而提高对高校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讲,心理契约的构建可以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和大学生的有效沟通,用无形的契约方式促进有效管理。

三、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契约的构建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高校的刚性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高校之间方方面面的需要,刚性校规是高校制定的学生不能违反的生活、学习方面的硬性规定,而心理契约可以看作是学生管理方面的柔性补充,对高校制度的充实,确保管理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目前,大学生的主力军已是00后,他们出生并成长于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获取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信息量猛增,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与00后大学生建立心理契约,就必须时刻学习,汲取新鲜事物,了解并合理满足00后大学生的心理期望,构建出良好的“契约精神”,对学生们进行正向、积极的引导,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

学校合理运用校纪校规提升对学生的期望,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反馈,从而激励学生们不断提升自己,学习知识。例如高校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评选的优秀学生,各类竞赛,更优的就业机会以及学业发展奖励。学生们公平竞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成果反馈给学校,为学校赢得荣誉,争取更好的成就。学生在进行自我规划时,将个人期望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和学校融合在一起。学校采取心理契约的方式来管理学生,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管理成本,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增强学生对学校管理的信任度。

(一)具体构建

1.要明确被契约方和契约方的心理需求。例如高校在招生宣传时,会明确介绍所招收的专业、学生条件、招生要求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现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在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学校会收取学生之前的各项成绩单,了解学生的生源信息、家庭结构,并对学生进行各项心理测试,开学前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班会了解,介绍学校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还会特别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期望与对个人的职业规划,职业要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得越具体,对心理的构建就越牢靠,心理契约就越不容易被破坏掉。

2.经常性地开展有效沟通。高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应进行双向沟通,契约者给予被契约者相应的预期和期望,通常是被契约者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期望,被契约者也可以向契约者反馈自己的期望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因为总有不可预见的因素,所以一定要动态寻找平衡,及时进行反馈沟通,避免沟通不顺畅带来的负面影响,沟通时一定要秉承着平等原则,互相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包容性看待,若出现矛盾时,也必须要正向解决,不可激化矛盾,若学生故意激化矛盾,会带来负面作用,所以及时沟通干预是非常有效果的,学校通常都会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民主的工作作风。

3.辅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高校会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开展个人规划,例如开设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试,使学生设计出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学生适合哪一类型的工作,是否适合考研或者考取公务员,在选择继续向上提升的同时又适合什么类型的学业等这些方面进行规划,学生在进校的那刻起都是以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为目的,所以学校帮助学生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同时看到希望。

4.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原则。以文化引领、提升素质,发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反思成长,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新时代特点,在开放的信息化平台开展文化育人新领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原则,给予自身一个成长性平台,开展学生带头作用,让优秀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满足学生自主权,给予学生正向、反向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各种规章制度中寻找工作的平衡点,以人为本,平等尊重,循序渐进,将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目标一致,让学生为学校争光,让学校为学生设置更好的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心理契约机制。

(二)构建期望

1.学生对高校的心理期望。为学生群体提供好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服务设备、生活条件;学生管理做到客观、公正、公平;高校管理人员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有耐心。

2.家长对高校的心理期望。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注重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保护学生的权利,及时做到家校沟通,实时掌握学生发展动态。

3.学生对高校后勤处、保卫处心理期望。注重生活质量,注重营养搭配,注重饭菜健康、卫生,价格实惠,环境整洁,微笑服务。

4.高校对学生的心理期望。培养立德树人的新一代接班者,遵守学校校纪校规,关爱同学,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尊师重道,学会学习,有目标,有理想,有抱负,按时完成课业,爱护校园。

5.后勤处、保卫处对学生的心理期望。爱护校园设施设备,尊重服务人员,遵守规章制度,文明礼貌。

(三)构建原则

1.主体性原则。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高校应做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在管理中多注意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创造和谐民主氛围,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2.动态性原则。心理契约是动态不平衡发展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高校管理应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家庭、文化、性格等个人差异,因此,高校心理契约应随着学生的差异性而及时变化、调整,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性格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期望值。

3.反馈性原则。高校心理契约应通过各种实验收集契约主体各类信息,并及时反馈,管理者应运用问卷调查、谈心谈话等形式充实心理契约方式,并及时将契约信息反馈给高校管理者和学生。

4.平等性原则。心理契约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该互相尊重,做到尊重人格,权利、地位平等。

(四)构建要点

1.心理契约必须充分了解契约方和被契约方的心理需要。双方不同的需要会随着各项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实行心理契约前,应该对被契约方进行调查,了解被契约方的各项信息。

2.契约者和被契约者应对双方有充分的信任度。契约不能建立在没有信任的基础上,心理契约的双方应该是互相信任的,因此,高校管理者和被管理之间应本着互相信任的态度,及时通过谈心谈话掌握双方思想动态。

3.心理契约是处于不断上升变化之中的。被契约者应及时给予正向反馈给契约者,而契约者应在被给予正向反馈时不断给予相对应的鼓励和更深期待,这样有利于培养契约者的情商、有利于巩固心理契约的实施,并在契约过程中重新产生新的期望、新的信任,不断提高契约,使双方朝更新更好的方向继续发展。

4.高校管理者应给予被管理者一种良好、正向的校园氛围。良好的校园氛围会让被契约者产生公平、安全、公正、诚信、友善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心理契约的展开,有利于发挥被契约者的能力,建立起正向的心理契约。

结语

高校心理契约使得高校管理更为方便,也可以将这种契约模式看作是一定程度上的德育,通过契约者和被契约者之间建立起无形的期望,用道德约束双方,使双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达到共赢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心理契约比书面契约对学生的期望值更高。书面契约是对学生们统一制定的校纪校规,是学生不能违反的最低准则,拥有一定的效度。但是心理契约更符合教育学生的宗旨,它在书面契约的基础上更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对学生个人发展有着更高更好的期望值,更能体现针对性,更能因材施教,学生通过心理契约能对自己的成长成才进行合理规划,并付出实际努力,激发学生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在高校管理中,应当结合书面契约和心理契约模式,共同发展管理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契约模式,使得高校管理机制得到更加充分的完善,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契约心理大学生
一纸契约保权益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大学生之歌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