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融入路径探索
——以耿村民间故事为例

2022-04-07 21:41李爱玲韩英超谷冬梅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思政大学生

李爱玲,韩英超,谷冬梅

(1.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石家庄市第十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009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耿村民间故事作为河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瞩目,内容广泛、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搭建融入大学生的桥梁、探寻融入教育的路径,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耿村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

耿村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英雄崇拜与民族认同

英雄崇拜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亦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耿村民间故事中便有多篇英雄故事。如《黄帝战恶龙》[1]1290讲述了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勇战恶龙拯救人间的故事,《伏羲降龙马》[1]206是伏羲收服作恶的龙马从洪水中拯救百姓的故事,《石刚找太阳》[1]998是石刚历尽艰辛、勇战恶龙、牺牲自己救出太阳使人间重回光明的故事。此外,还有《后羿射日》[1]1826等英雄故事。

耿村故事中亦有众多颂扬革命英雄的故事,以耿村女共产党员郭大娘的抗日故事为最。《抗日女英雄郭大娘》[1]2267《郭大娘脱险》[1]2269《女英雄郭大娘的传说》[1]2269《女八路孤胆闹敌穴》[1]48等故事,讲述郭大娘突围除奸、化妆侦查、机智脱险送情报、降服日本翻译官、拔掉鬼子聂村炮楼等事件,将郭大娘的机智、英勇、不怕牺牲的精神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革命英雄故事中蕴含着大量的红色基因,对大学生的信仰、信念、品格、品德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宣传英雄的无私奉献、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对传承优良的民族品性和优秀的民族传统,以及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具有推动作用。

(二)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肯定,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及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耿村民间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颂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抨击着黑暗与丑恶,以优秀传统文化、强大中国精神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对黑暗与丑恶的鞭挞

耿村故事中对黑暗与丑恶抨击最烈者当属《有钱能使鬼推磨》[1]1326和《人参精巧治王员外》[1]971这两则故事,无论是判官收贿让老汉复生又派遣小鬼侍候老汉,还是两个人参精帮助受欺凌的长工惩治员外的故事,都反映出了社会的黑暗、贪财者与压迫者的丑恶,以及受压迫者的反抗,这可激励和增强大学生勇斗黑暗,追求自由、平等的信念。

2.对正能量的倡导与宣传

积极向上、劝人为善、尊亲重孝、勤奋好学、重义轻利等传统美德在耿村民间故事中是较为多见的,其中又以尊亲重孝和重义轻利为最。

“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更是我国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孝子孙黑了心》[1]2372《不孝夫妻遭雷劈》[1]2362等故事从反面讲述不孝之人必遭惩罚,《三女敬父》[1]2374《孝顺媳妇》[1]716《孝女谭香》[1]911《武则天敬老》[1]521等从正面弘扬“孝行”,《三女不孝》[1]2282则通过三女的不孝与侄子之孝的对比来烘托“孝行”。

耿村人融合了儒家之义、法家之利、宗教之善形成了特有的辩证统一的“义利观”[2]264。“义利观”早在先秦时就成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之一,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145同时更是衡量人们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即“见利思义”[3]568“义以生利”[4]861。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刘好善拾金不昧》[1]610《郑板桥三进小酒店》[1]2358《智赚生意人》[1]618《王滴溜贪财丢妻》[1]116等故事展现了人们对奸商见利忘义、以“利”为重等丑恶嘴脸的不耻和批判,大力弘扬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

另外,耿村民间故事中蕴含着许多诸如惩恶扬善、励志成才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与观念[5]70-78。通过劝人为善故事《行好得好》[1]2166,可教育大学生坚持“为善去恶”的生活准则;勤奋好学故事《穷书生赶考斗财主》[1]600中对聪明才智的赞扬与推崇,可鞭策大学生积极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智慧服务于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行行出状元》[1]2169从武状元、剃头匠、木匠三人技能的展示,表明只要勤学苦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即可“行行出状元”,使大学生领会使命与担当、励志与笃行、奋斗与奉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石家庄市大学生耿村民间故事的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对耿村民间故事等非遗的价值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对耿村民间故事等非遗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关注度、参与度均欠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多,甚至对自身所在地区的非遗一无所知。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非遗相关课程,但学生多着眼于易就业和收入较好的科目上,对非遗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认识到其内在价值和意义,对非遗的学习多出于学分的需要。由于缺乏认识,对耿村民间故事保护、传承的观念较弱,这不但对本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无利,而且对大学生的教育亦无益。

(二)高校对耿村民间故事等非遗的开发利用不够

高校对本地区非遗文化重视不够,乡土文化资源与教学的有效联系不强,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多出于专业需要之目的,且多以介绍基础知识为主,缺乏宣传和系统教学,同时对其育人功能的开发与利用尚缺。另外,由于高校对非遗实践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原因,致使部分实践课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实践课应有的巨大功用。

三、耿村民间故事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耿村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基因,入校园、进课堂是发挥其重要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非遗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校园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可打造以耿村民间故事为主的非遗校园文化,如校园文化墙,图文并茂的将耿村民间故事的发展史描绘出来,亦可将耿村民间故事中的英雄、爱国、行孝、义利观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型故事以图画形式呈现给广大师生。另外,高校可开设以弘扬本地非遗文化为专题的网络板块、餐厅文化、专场非遗文化展览、校园广播等,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多渠道的对耿村民间故事等进行宣传,使其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无形中受到教育,从而潜移默化的关注、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文化。

(二)实施非遗进课堂

在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可开设与非遗相关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理念和手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非遗的学习与传承中去。可将耿村民间故事等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去,高校亦可视情况开设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将非遗实践课纳入到实践教育课程中去。综合实践活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开展非遗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应重视耿村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学习,课堂是学生获得新知、接受教育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推广非遗的具体路径。学校可邀请耿村知名故事家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对耿村民间故事进行探究,如将耿村抗日故事和行孝故事改编成舞台剧,将义利观故事改编成相声,或让学生作为故事家进行讲解,组织课堂辩论等。另外,还要加强对教师非遗文化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施教能力。

(三)创新非遗实践活动

实践是推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和有效途径。学生社团,不但能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而且亦是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和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可成立以耿村民间故事等非遗文化为主的社团,注意提升社团实际运作质量和作用[6]614-618,以学生社团为依托,让大学生体验“学中做、做中学”,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习方法,使其融入到非遗中去。学校要加强指导和价值引领,同时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为学生非遗实践提供保障。

学校可举办耿村民间故事等非遗文化的各项大赛,如知识竞赛、讲故事大赛等。可聘请耿村故事家入校指导、担任评委,让大学生与知名故事家面对面交流学习,体会故事的内涵、故事家的成长,从而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学校定期安排社会服务和实践调查,使大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知和感受。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创作的优秀民族文化,它凝结着无数故事家的心血,是我国艺术的瑰宝。如调研,可分专业组和兴趣组等实地调查,专业组由与非遗相关专业的学生组成,由其他专业的学生组成兴趣组。专业组,可就某一专题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报告、编印非遗文化报和小论文集,进行交流学习;兴趣组,则可以图片展为主,拍摄、制作专题图片,进行展览和评比。

结语

综上所述,耿村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但大学生耿村民间故事的教育尚有不足。学校应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发和利用本地优秀文化,为大学生搭建非遗平台,向更多的学生介绍、宣传非遗文化,从而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话民间故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漫话民间故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