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霞
红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本文在阐述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基础上,论述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提出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路径。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正是因为记忆的积累与传承,我们的文明才有机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还是民族魂脉的传承。红色文化资源记录了无数革命先烈牺牲奋斗的历史,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在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常且广泛用红色表达尊重、崇拜和庄重的情感。红色逐渐嬗变为中华文化的底色。而随着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红色文化成为一个有着特定意蕴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红色文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革命文化。从广义上讲,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都是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红色文化孕育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成熟发展,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渗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它是中国特色政治形态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革命文献、革命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和烈士陵园、纪念场所等具体物态载体,也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等非物态载体。
红色文化物态资源和精神资源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实物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发展和成长的见证,是记忆和传承的根基;红色精神是先进政治理念和信仰的方向标。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永续革命血脉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价值,对革命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反复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1]中国的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创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引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彰显记忆、传承、资政育人和文旅融合的时代价值。
文化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和价值观创造出来的社会文化体系,包括物质文化(如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行为文化(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红色文化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及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升华的,体现了不同阶段共产党人、社会学者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记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承载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
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党和国家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伟大实践的见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保存红色文物的主要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党史陈列馆、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瑞金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叶坪、沙洲坝、云石山等地,有毛泽东、张闻天、邓小平等同志的故居。井冈山地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包括三湾改编旧址和古城会议旧址。延安的9个革命纪念馆里保存着馆藏革命文物和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多达5万多件,真实反映了1935年-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革命领袖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光辉业绩。
许多党史陈列馆中展示不少宣传文书、红色传单、报刊杂志、党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著作,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红色革命历史的发展脉络。丰富的馆藏图文资料和实物,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斗、苦难辉煌的征程,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陈列馆中展示的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则主要以文学、戏剧、电影和舞蹈等形式,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反映了红色英雄人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展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抒发民众内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这些艺术作品也记载了地方特色语言、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的变迁,展现了特色地域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红色文化精神是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3]
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政策、指导具体工作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树立先进人物典型。江姐、红色娘子军、狼牙山五壮士等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被改编成电影、芭蕾舞剧、歌剧等多种形式。革命英雄人物身上展现出来的坚定理想、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和大无畏精神,创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成为展现共和国的光辉历程、鼓舞中国人民的生动教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努力奋斗,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精神,如“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为国家甩掉“贫油”帽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对红色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创新、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以红色资源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包括红色革命遗迹的保护、新时期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重新发掘等等,成为在实践中激发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的动力。象征着“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航天精神,“不畏艰险、以人为本”的抗震救灾精神和“生命至上,众志成城”的伟大抗疫精神等等,都是对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期红色基因的继承和发扬。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经过特定历史时期发酵的文化形态,蕴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红色文化资源展现的理论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主体精神。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与改革、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相呼应,与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情感、彰显时代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
红色文献、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实物形态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均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资源。红色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基地紧跟时代需求,成为引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讲好红色故事,是为了“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为新时代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解题的方向和思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时代价值,多渠道全方位呈现出红色文化厚重的历史价值和当今充满活力的发展势头,对全社会铸牢政治忠诚都有重要作用。
一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提高履职能力。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准确把握规律,提出应对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二是,教育引导民众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定文化自信。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社会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青年学子和普通大众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题本质,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真正理解历史、把握历史,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从传承红色文化到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文旅融合的纵深发展是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积极响应。红色彰显政治属性,旅游体现文化属性,“红色”是内涵和主旋律,“旅游”是形式和渠道,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2004年,国家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推进红色精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4]2021年12月,我国首本《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发布,从出游人数、占比份额和辐射带动等方面总结了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成果。据统计,全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4.1亿人次,实现了10倍增长;红色旅游已占据国内旅游产业逾1/4的份额,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收入高达约4000亿元;经典景区每月平均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5万人。[5]红色旅游推动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居民收入,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产业。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要求切实建设好红色遗迹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做好红色文献的保护,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开发利用的质量。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记忆传承和德育价值,挖掘利用好红色资源背后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弘扬,使受众在主动自觉参与中达到自我感悟和自我升华,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文化。
通过党史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付出的巨大牺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员干部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始终以红色精神为指引,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和我是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不断增强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红色文献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管理,在减少翻阅对原件产生的磨损的同时,延长了原件的使用寿命。
数字人文技术不仅是保护红色文献典藏的需要,也是大数据时代提升红色文献利用率的需求。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在红色文献数字化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如国家图书馆打造的关于社会记忆和文化学术研究的“红色资源数据库”,因丰富的史料、便捷的搜索查询和直观清晰的展示风格,在学术界和普通民众中赢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通过优化数字化标准和加工流程,多方式检索、繁简体转换等方便阅读和全文检索的功能,可为党史相关学术研究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研究和四史研究提供强大且便捷的智力支持。
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嵌入数字人文技术,利用“文本可视化方法”把文献变成“活”的资源,让历史开口说话,展现文献的当代价值才是开发的最终目的。
在新视觉快餐时代、感官时代、读图时代,媒体传播扁平化,人们大多偏好图像、视频甚于文字,信息沟通更强调符号、文字、语言“串行信息”和行为、图像、情景“并行信息”综合作用的融通式图景思维活动。这对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要采用专业软件对红色文献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进行识别、重新加工和编排,通过快闪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呈现给读者,秉持“融通式图景思维”。这既能将文献的原貌展现给读者,同时又可以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于一体,打造多彩的艺术效果,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利用者,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需要。
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是沉浸感、交互性和真实性突出的VR虚拟空间体验技术。要通过运用现代虚拟空间技术的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时身临其境的体验真实感。我国许多省份陆续依托5G技术优势,建设VR红色文化体验馆。2020年9月,云南首个“5G+VR”红色文化体验馆对外开放,观众戴上VR眼镜,进入虚拟现实空间,就可以自由在各个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址虚拟游览,进行720度全景参观。通过身临其境“互动式”“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历史更生动、更直观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全方位、互动式的视听盛宴,缩短了红色文化与大众、特别是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距离,激发了民众对红色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达到了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德育效果。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地理分布看,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具备开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条件。我国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要求“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6]“产业创新、跨界赋能”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手段,也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方法。红色旅游成为推动地区“以旅游增收入、以开发促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红色旅游开发和建设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业态关联缺乏、产品体验欠缺、服务生态薄弱和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可从以下五个层面加以解决:
一是,探索构建“走出去+请进来”共融的社会化编研体系,明确权责和考核评估指标。
二是,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创产品体验欠缺活力,坚持线上“新媒体数字服务赋能”和线下“夯实红色文化基地建设”并重,以服务人民为中心,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走精品开发之路。
三是,针对服务生态薄弱的问题,充分把握地方红色资源中特色元素的价值属性与市场定位,探索“系列化”的产品生态链和“共生化”的多业态融合模式。
四是,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探索吸收社会资金、多元主体共同开发的合作策略。优化整合乡村资源,采取“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模式,发展红色休闲产业,以红色旅游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产业发展,解决当代就业难题。
五是,在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地方档案部门应联合文史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有关党群机关和文化创意公司等广泛开展合作,吸纳各方智力资源,通过馆际合作、馆校合作等社会化参与方式,吸引、借助社会力量搞合作编研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