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学理论视角下博物馆教育中本土文化的探析

2022-04-07 14:39:21静,黄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类学乐器陶瓷

陈 静,黄 毅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鹰潭 335000)

音乐的产生与文化息息相关,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过“音乐是文化的而不是自然的”。音乐植根于文化之中,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教育相关研究已经进入全新阶段。从最初家庭在周末聚餐、旅游,到现在带着孩子、老人走进博物馆、图书馆,可以发现大众对知识与文化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目前拥有的形式,更希望能够对社会以及文化发展过程形成全面了解[1]。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逐渐在博物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博物馆教育为手段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用音乐人类学理论作为指引,让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了解到本地区的历史文化。

一、音乐人类学理论

针对音乐人类学理论,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分析指出,音乐人类学是研究音乐和人类相互联系的交叉性学科[2]。把音乐作为主体实物来进行研究,客体中包含着人类学的人文特征。利用音乐乐器载体去系统分析音乐当中的思想和观念,以及用什么行为方式去创作,进而去系统分析怎样更好地运用音乐这种表达方式,来诉说人类与生活的联系、人类与自然的联系、人类与音乐的联系。简而言之,音乐人类学就是以历史的视角去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关注历史过程中的音乐发展等问题。

关于音乐人类学理论,其在定义界定上有所争议,常常在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这两个学科之间进行讨论。1960年梅利亚姆明确提出“研究文化中的音乐”,跟随定义的提出,四年后梅利亚姆出版了经典著作《音乐人类学》,其中详尽阐述了音乐人类学特点和研究方法。2001年汤亚汀教授将这一定义拓展为:“在地方性或全球性的背景中,研究音乐的社会和文化方面”。在学科专业定义的表述上逐渐细化音乐人类学专业领域,以此来确定音乐人类学在学科中的发展。因此,本文在研究音乐人类学理论中,拟从其观念和思想出发,以某地区本土音乐为范围背景,研究本土音乐文化目的和意义,拟通过音乐人类学和博物馆学这种跨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富有悠久历史的本土文化意蕴阐释出来。

二、博物馆教育与本土音乐文化的关系

(一)博物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最先提出“博物馆教育”理念的是美国学者詹金斯,“博物馆应作为重点的公众教育场所进行使用”。该理念提出后,美国开始组建博物馆协会,协会于1906年特别强调“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英国、德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表示出对博物馆教育越发重视。在欧洲国家的引领下,社会服务这一机构从此多了博物馆的加入,其教育职能也逐渐发展起来。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议在法国举行,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会议的指导思想是“博物馆以人为本,今天和明天:博物馆的教育和文化角色”。

在中国,早在维新变法时期,中国学者们就酝酿建立博物馆的设想,提出一是要办博物馆并且要求在京师大学堂等学校建立博物馆,这也是最早在学校建立博物馆的雏形。二是要求在维新运动中出现的“学会”这一种团体组织中创办博物馆。接着到了博物馆的初创阶段,20世纪最初的一二十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1902年张謇创立了南通师范学校,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所师范学校。随后在南通师范学校旁创建了南通博物苑,标志着我国首座公共博物馆成立。南通博物苑积极主动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宣传教育科学知识,在我国博物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之后现代博物馆的发展按照这条道路不断发展下去[3]。

(二)景德镇本土音乐文化

景德镇以瓷而闻名,大多数人只知道景德镇有陶瓷,并不了解景德镇陶瓷乐器文化。在景德镇这座千年古城中,陶瓷音乐文化随着陶瓷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这种与陶瓷有关的本土音乐文化,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其瓷制的乐器是基于陶瓷这一物品之上,以创新方式形成的产物。随着瓷乐艺人的努力不断创造出各种新型的陶瓷乐器,陶瓷乐器的发展已在当代音乐界占有一席之地。

透过历史史料分析,可以发现陶瓷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制瓷技术精湛,文化底蕴浓厚,其声音质朴而苍劲、清丽而悠长。为了使本土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播开来,景德镇瓷乐一方面重视曲目的创新,特别是近几年,瓷乐艺人收集整理了很多经典民歌,通过民歌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地方民歌一般出自当地民间生活,创作者会更多地使用写实手法,将传统旋律与时代特征紧密连接在一起。随着曲目范围的扩大,人们对本土音乐的了解程度也会变得更为深入。

另一方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所具备的多元化特征”。音乐教学活动应当更多地引入各类风格明显的传统音乐,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样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对祖国音乐文化形成了解进而产生热爱。所以将本土音乐文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把瓷乐教育引进音乐课堂。通过学习瓷乐,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可尝试开设学习乐器的课程并加以积极引导,努力摸索瓷乐教学方法,在学校教育环境内,通过塑造良好的瓷乐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欣赏表演中了解瓷乐、在聆听瓷乐中感受瓷乐、在实践环节中喜欢瓷乐。

(三)本土音乐文化呈现的博物馆教育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岁月里,华夏民族的伟大文化不断积累与沉淀,形成了璀璨的文明史。段俊吉提出“作为教育方法的博物馆”将博物馆视作独特的教育空间,以博物馆为教育方法。用某种比较性的、相对的学术目光对博物馆教育工作展开探究,基于博物馆教育让教育者看到不同的教育形式,推出更为多元的,教育场景更加全面的工作模式[4]。把传统的博物馆教育理念转化成“以广大群众”为服务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更多互动型、可实践的博物馆教育。以多种方式对观看者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更准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建构,实现历史教化的效果,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释放。将博物馆教育引向具有意义生成性的未来路径,在多元文化思考的前提下,将博物馆教育资源融入社会文化实践中。

根据教育场景的多样化和文化的多元性,2010年一座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而成——无锡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无锡这座城市是中国民乐的汇聚地,被冠以“民乐之乡”,孕育出一批民乐大师和音乐理论家。这座以本土音乐文化为契机建立而成的博物馆,不仅让民众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史,更让参观者对无锡的本土音乐文化,如江南丝竹、无锡道乐、十番锣鼓等有了深入认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本土类型的博物馆,如广西艺术学院的民族乐器博物馆,以少数民族乐器为展品,再现八桂传统音乐的精彩风貌。观众可通过静态展呈、动态演示、多媒体影像、图文解说等形式更直观地了解馆藏乐器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乐器特色。除了广西民族音乐之外,还展现了部分与广西有着地缘关系的东南亚各国传统音乐。由此,可以发现本土音乐文化所呈现的博物馆形式,始终坚持扎根本土,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

三、音乐人类学视角下博物馆教育本土化的启示

(一)博物馆本土化发展是民族链接的纽带

音乐人类学是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例如音乐的声音、音乐的行为等,以及产生此种音乐的文化现象。用音乐人类学理论去挖掘某一地区的音乐形式,也就是用音乐人类学挖掘本土音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不仅有着独创性和内在价值,还对不同文化的价值以及形成历史背景进行评估。文化是民族及国家在不同阶段逐渐累积和积淀下来的精神与思想,蕴含着国家及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国家及民族民众的行为方式,是群体在不同阶段生活的状态体现。基于音乐的文化属性,可对人产生直击心灵之效果,它更是联结不同民族及文化的深层纽带。

通过博物馆这一场地,把不同民族的文化连接起来。陶瓷乐器是具有独特音乐文化的代表,其创作背景是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文化的认知感,以音乐人类学为基础,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博物馆这一场地融合在一起,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优秀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模式,让城市中的人更多了解家乡文化,树立家乡情怀,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二)博物馆本土化发展是文化进步的力量

今天的博物馆展览大多不再是作为逝去历史的保管箱或真理知识的翻译器,而更多是在用大胆的创造与实验去开拓新视野[5]。乐器作为具有物质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体现了某一地域、民族的文化记忆,可以说,每件乐器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渊源的发展历史。在国内很多乐器类博物馆之中,设置了钢琴、民族乐器等专门场馆,更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乐器在艺术类博物馆里被珍藏和展示。如我们所熟悉的曾侯乙编钟、陶埙、石磬等,其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公众眼前。而现代瓷制乐器是随着本土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演变出来的,是景德镇本土文化中的一种表现,把瓷器与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这种带有声音元素的展品在博物馆中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音乐人类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透过历史努力挖掘城市音乐中的本土化,在景德镇这一千年古城,其以瓷乐为媒介对象,通过古代乐器发展到现代乐器,这其中的传承与创新,是一种文化的进步力量。文艺工作者们在保留和还原古代乐器制作工艺的同时,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赋予其新的样式与文化内涵,如新型陶瓷乐器瓷拍筒、瓷风帆等。因此,在音乐人类学的指引下,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进步,博物馆展览也同样需要新鲜血液。

(三)博物馆本土化发展是教育发展新路径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课堂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纲要》中强调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与博物馆教育功能充分结合。博物馆中每件物品展示、传递的信息,其目的是将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通过依托景德镇陶瓷乐器,将“有形音乐文化”和“无形音乐文化”相结合融入博物馆建设中,以音乐为主题借助陶瓷乐器展示其起源与发展,进而还原文化变迁的过程,让公众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在博物馆展览中特设一个空间展,空间展的形式与我们所常见的综合类博物馆展览形式是有所不同的。普通展览,公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只能通过物品、图文和语音去感知。“以音乐为主题的展览”中可利用现代陶瓷乐器这一实物进行现场演奏,以此增加博物馆的听觉与视觉的联动,从观众的感官上让其近距离触摸感受。

“博物馆内的音乐教育项目”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媒介,可通过中心组织和引导大中小学生定期走进博物馆中进行参观,并且设置博物馆与音乐文化的教育项目专题,形成“博物馆—基地—学校”新路径建设。教育项目中,需突出教师的讲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导,这相当于把课堂教学换成了另一种场景,更加充分地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让小学生充分对博物馆这一社会媒介进行了解,让中学生更加深入本土文化的学习,让大学生对博物馆相关藏品、主题展览进行充分剖析。

陶瓷音乐文化属于景德镇本土文化中的一种,挖掘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价值,在景德镇博物馆展览中增加陶瓷音乐文化的策展与教育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论是游客还是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展览方式,可以充分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利用多元、综合的展示方式,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使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以音乐为主题的展览”和“博物馆内的音乐教育项目”活动不论从学校教育出发,还是社会教育出发,都显示出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四、结语

近年来,在江西文化产业政策大背景下,全力以赴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弘扬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大力度推动赣鄱文化走出去。博物馆本土化的发展既面对历史又立足于当下,以博物馆教育的手段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用音乐人类学理论作为指引挖掘历史音乐文化,将本土音乐文化发挥出最大价值,从而完善我国现代化素质教育体系,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以博物馆为传播载体服务地方,利用音乐文化资源通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将本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猜你喜欢
人类学乐器陶瓷
《审美人类学》评介
美育学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学乐器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06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乐器
小太阳画报(2019年5期)2019-06-25 10:56:04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4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陶瓷艺术作品
景德镇陶瓷(2017年2期)2017-05-26 17:23:31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32
陶瓷艺术欣赏
景德镇陶瓷(2014年1期)2014-04-29 11:37:07
奇妙乐器
琴童(2009年7期)2009-07-20 1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