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勇 程 宁 杨育兵
(1. 柳州工学院 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2.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把课程育人放在首位[3]。继续巩固和加强思政课程主渠道,开辟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创新[4]。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数量多,覆盖的学生多,而且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更容易获得学生认同。但是,各个专业在研究内容和学生特点上存在差别,因此课程思政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工科专业在课程思政实施方面稍显困难,对课程思政教育方向把握不清,课程思政具体要做什么的问题困扰着许多的工科专任教师。作者以化工专业为例,阐述分析其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众所周知,文科专业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科学研究,工科专业侧重于将自然科学规律应用于工程方面的研究,而理科专业专注于研究自然规律和分析自然现象。因此,工科专业的知识内容虽然与社会文化思想有所不同,但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相比于理科专业学生,工科专业学生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可能性较小,但在思维逻辑性方面弱于理科,相比于文科专业学生,其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敏感度较低或者因为缺乏兴趣而毫不关心。
思政教育在根本上就是传递思想观念的过程,且传递的思想观念应当是国家意志,而非思政教育者的个人观念。但对思政教育内容到底是侧重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还是道德规范,各研究者的意见并不统一。所以,社会公众面对思政教育内容的问题,更加无法把握,有些理解较为狭隘。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将思政教育内容狭隘地理解为政治教育,或者说是意识形态上的“洗脑”教育,窄化了思政教育内涵。如前所述,工科专业学生相比于文科专业学生,其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缺乏关注或者不敏感,进而在思政教育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上偏低,看待思政教育问题态度消极,尤其抵触“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政教育。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本质既要育才,更要育人。现实中,高校工科专业往往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轻视了思政育人教育,思政课程教育与专业理论教学相互独立,导致思政课堂枯燥乏味,专业课堂缺乏价值引导,甚至出现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扭曲的现象。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文化的快速发展,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被相当多的人所追随。这些不良环境氛围容易对大学生思想造成负面影响,致使其理想信念缺失。在工科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专业认同感不足、专业学习缺乏兴趣等现象。从近年工科专业毕业生群体就业方向可发现,尽管社会吸纳工科专业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明显优势,依然有众多工科生放弃从事本专业工作,投奔如金融、房地产等热门行业,很大原因就是这些受追捧的行业工作体面、收入颇丰。虽然每个人在市场经济下的任何选择都是合理的,但是不乏众多毕业生在追随热门行业时存在盲目性,表明其对自身专业缺乏认同感,理想信念缺失,这种普遍性的现象反映出开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具有相当的紧迫性,真正令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当前全球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是各国争夺的焦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发展科技的根本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服务,仅谈科学技术,不谈社会服务,再优秀的人才也会迷失方向。因此,对于高校工科教师而言,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授业”,还要能“传道”。
目前,各学者在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主张应当在已有专业课基础上,新开设针对课程思政的课程;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必须与思政教师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甚至有些高校在开展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竞赛,必须专门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当评委。作者认为,针对课程思政专门新增课程有违倡导课程思政教育的初心,课程思政也并非必须将思政课程内容搬进专业课程,它不光是意识形态输送,还要包含价值引导和素质培养,并将其与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相互交融。因此,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应当是内源性的,而非外源性的,其与专业内容应以“化学作用”方式融合,而非以“物理作用”方式从外部强加。更具体地讲,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应当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特点进行挖掘,不同的工科专业各自具有其独特的思政育人方式和方向。下面以化工专业为例,具体阐述其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和逻辑。
引导学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这也是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工科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完全可以将人文社会学、社会制度和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与专业内容结合,以别样的角度推论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传递枯燥的专业内容时偶尔进行“学习迁移”,能够被学生接受,并与思政课程形成同向发力的局面,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
引导学生坚定专业发展信念。在专业教学设计中加强化工专业价值导向教育。以化工专业学科特色为基础,结合各门专业课程特点,构建包含化工专业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化工专业高新前沿技术、化工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等内容的价值导向思政教育元素资料库,将价值导向教育与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行业荣誉感,引导学生增强专业综合素养,把握国家化工行业快速转型发展的机遇,努力登上个人成长舞台,实现个人价值和才华抱负。
引导学生坚定绿色化工理念。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传递绿色化工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教学思路贯穿全过程,探索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学生把握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要转变学生对化工行业已经形成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高污染”的固有认知,提升学生对化工专业的认同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思政课程比较注重分析爱国主义要义和意义,缺少自然规律理论和社会实践案例支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具体化补充。立足化工专业学科背景,一方面收集化工专业学科大师、行业专家等榜样人物的爱国事迹,建立爱国奉献案例库,将化工专业知识传授与化工行业的人文故事有机结合,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并且用化工前辈们的爱国事迹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做到爱国敬业。另一方面,以化工学科为依托,对国内外高校化工专业以及世界上各国化工产业进行深入比较,找准自身差距和不足,激励学生致力于化工专业研究,增强实现国家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进而把爱国精神真正落实到奉献社会的实践行动中去。
传统的思政课程会偏重对奋斗精神内涵和实质分析,主要从国家层面引导学生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以及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在思政课程基础上可以更加接“地气”,在教学设计上应当在培养奋斗情怀上下功夫。在化工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将知识传授与发愤图强精神相结合。一方面,从中国化工发展史中挖掘产业精神和创业精神,介绍侯德榜、范忠旭等化工先驱以及王进喜等当代先进人物,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和不怕艰难的奋斗精神,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勇于挑战化工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立志成为促进中国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大力挖掘化工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讲述屠呦呦、陈炳珍等大师与专家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勇于攻克化工科技难题,利用化工行业中榜样人物的奋斗经历激发学生的奋斗情怀,力争在步入社会后的工作中做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
传统的思政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思想品德要义解释以及良好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侧重于个人道德、社会公德和国家道德教育,在各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方面存在空白。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应当不拘一格,而非千篇一律。在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紧紧围绕专业特性,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工程伦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具体而言,借助一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工程案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化工设计教学中,可引用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典型的管路设计案例;在化工原理教学中,引用中国自主建造的超级泵站讲述流体输送理论,引用畅销全球的陶瓷过滤技术讲述过滤工序,引用青藏铁路上的高原冻土热管技术应用讲述传热原理。利用这些大工程背后的丰富故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化工产品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选择一些典型的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和化工产品质量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比如“8.12天津港大爆炸”“盐城响水3.21特大爆炸”“三聚氰胺毒奶粉”“苏丹红调料”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安全事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在化工实验教学中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过程,真实记录实验数据,严禁弄虚作假,开展诚信教育。在化工设计教学中,注重将化工工程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把职业伦理、社会伦理和环境伦理融入化工综合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安全和环保责任意识,比如化工厂的设计、选址等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当地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设计结果应当符合环境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法要求;一名合格的化工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基本素养。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以专业课堂为主,而对第二课堂开展的重视程度不足,尤其是工科师生更为严重。其原因在于师生认为第二课堂对提升专业能力的贡献不足,甚至认为第二课堂会对专业课堂产生不利影响,致使第二课堂长期被疏离,与专业课堂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导致学生唯专业学习,忽视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社交、为人处世、价值观塑造、心理素质等方面缺乏相应锻炼。从第二课堂的建设内容和发展上分析,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对专业课堂起到补充滋养的作用,与专业课堂可以实现合力育人。因此,不断建设完善第二课堂内容,鼓励专任教师走进第二课堂,可以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具体到化工专业而言,化工教研室可与党建、学工开展协同育人机制,开辟全员育人途径。比如: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性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思政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工牵头组织,专任教师积极参与,以交流会形式建立师生定期交流制度,交流内容涵盖生活、学业、职业规划、未来发展等方面;邀请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参与社团活动、团日活动等;化工教研室与学工联合举办化工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学工与教研室的一系列合作,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文化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在学生当中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句话体现教师自身素养对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教师被认为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这本身就对教师的个人修养、知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要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对工科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更高。工科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可将理论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工程项目案例相结合,容易得到学生认同,获得学生的信任,这也是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和天然优势。但是,工科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做好思政教育并不容易,也不是所有工科教师都能做好课程思政。相对于社科专业教师,工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及其相关的知识储备比较缺乏,政治素养和敏感性偏低,不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及其应用。所以,工科专业教师首先要针对性地学习,强化理论基础,正确把握和理解党中央和国家各种思想精神,提高收集和积累思政教育资源的意识,深入思考和探索专业课程知识点与思政资源的融入方式方法,并在课堂上非常自然地呈现。
更重要的一点,教师自身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否则,再优秀的课程思政教育设计都是徒劳无益,不仅无法达到思政预期效果,还会有负面影响。一名高校教师在课上对学生大谈思想品行与职业道德、理想与信念等,甚至课程思政做成了示范课,而课下却道德败坏,比如论文抄袭作假、跨越师生关系底线、生活作风不正等,那么,学生不仅会对该老师失去信任,还会对其他老师的思政教育失去信任。因此,以教研室为单位,一方面,应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引导专任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专题培训,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工科教师做思政理论专业指导,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完善和落实师德师风考评制度,树立师德标兵,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