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平定凉州最后一个政权“北凉”,北凉主沮渠牧犍率左右文武大臣五千人自缚于北魏大军之前,至此凉州平定。魏太武帝平凉后,曾大肆徙河西之人至平城周围,即俗称“平凉户”。辛绍先一支东迁有明确记载:“世祖之平凉州,绍先内徙,家于晋阳。”[1](北齐)魏收.魏书:卷四十五[M].中华书局,1974.(P1025)又据,《辛祥墓志》记载:“(辛祥)祖父绍先,父凤达。”[2]山西考古研究所.山西碑碣·辛祥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他们迁到北魏核心区域后就开启了官僚化历程,积极融入到北魏政权,士族的建立就是他们必须走的路子。
中古时期,士族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在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表现积极,占据着社会的高层。本文通过辛祥家族出土的墓志资料来论述辛祥家族从陇右内迁晋阳,建立属于中原系统的谱牒体系,以此来证明外来民族与中原士族有共同的始祖;通过家族墓地、聚族而居的家族居住形态,来证明外来人群的郡望已不是原来在陇右的郡望,而是晋阳;通过人脉关系网、累代世宦、家族的气质文士化、门风和家族的联姻等,在晋阳本地建立较为牢固的关系网络,来探讨辛祥家族士族身份的重建。
众所周知,士族政治是魏晋时期显著特点,凭借血缘世家大族子弟便能坐至公卿,因此士族的谱牒世系成为各士族最为看重的立身之本。古人出于抬高身价的考虑,追溯先世时惯用虚拟伪冒之手法,攀附郡望司空见惯。辛祥家族墓志中就存在这种移花接木的现象。辛穆后人在叙述祖先时提到“肇夏开源,资莘启胄”[1]何俊芳.北魏辛穆墓志铭考释[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 。” 司马贞索隐引《世本》:“有莘,姒姓,夏禹之后。”[2](汉)司马迁.史记:卷二,本纪[M].中华书局,1982.说明辛穆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夏代的有莘。《辛祥墓志》载:“辛甲以正谏归文,世为卿尹。”[3]山西考古研究所.山西碑碣·辛祥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文中“辛甲”乃殷纣王的大臣,屡次纳谏不听,随后投奔周文王。“辛甲,臣事殷纣,屡谏不听,遂西入周,事文王,为太史,封于长子。”[4](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M].中华书局,1982.《辛祥墓志》:“有、廖以明鉴先识,再美春秋。”[3]山西考古研究所.山西碑碣·辛祥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其中的“有”便指辛有,西周和东周的大夫,“廖”即辛廖,为春秋时期的巫师。《左传》记载,“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5]杨伯俊.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中华书局,1990.。之后,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其言遂验。“毕万令廖卜仕晋吉凶,廖占之曰……吉孰大焉,其(子孙)必蕃昌。”[6]杨伯俊.左传·闵公元年.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中华书局,1990.后晋赐万为魏大夫,三家分晋,魏称雄战国,其卜亦验。由此附会说:“有,固以事炳丹青,义光图史。自兹以降,轩冕世袭。”[3]山西考古研究所.山西碑碣·辛祥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据《汉书·辛庆忌传》:“庆忌父武贤,宣帝时为酒泉太守,征乌孙至敦煌,以勇显闻。庆忌袭父职,为右校承,屯田乌孙赤谷城,元帝时为车骑将军,任张掖、酒泉太守,成帝时为左将军,威镇西域,匈奴、乌孙皆敬服。”[7](汉)班固.汉书·辛庆忌传[M].中华书局,1962.《辛祥墓志》中“左军英烈,飞鸿声于前汉;酒泉忠款,扶王业于中兴”。墓志中的“左军”,指的就是西汉的辛庆忌。“扶王业于中兴”,是指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 ,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酒泉”应是两汉之际的酒泉太守扶义侯辛彤。光武帝刘秀在击破隗嚣后封“酒泉太守辛彤为扶义侯”[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M].中华书局,1965.。谱牒的撰写是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士族标榜门楣、凝聚族人的手段。
从上述辛祥家族的祖先可追溯到夏代的“有莘氏”,从根上可谓“根红苗正”,进而至商,有能臣辛甲,弃暗投明归顺周,“世为卿尹”,封为太史。春秋的辛有和辛廖,以能掐会算并有先见之明而传世。两汉时期的辛庆忌和辛彤,此二人乃汉室王朝在西域的得力干将,军威镇服匈奴和乌孙。可见辛氏家族的先辈代有人才出。
中古时期判断士族家族重心所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家族墓地的所在地。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古人祖坟与住宅、田产有连带关系。“故其家非万不得已,绝无舍弃其祖田产而他徙之理。”[9]陈寅恪.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金明馆丛稿二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魏晋时期的士族之所以成为士族,一方面占有文化上的优势进而得以累世为官,另一方面在地方要有足以支撑家族的产业进而使家族在地方产生影响力,而住宅、田产正是支撑家族存续的物质基础,如此与之相关联的家族墓地便成为确定一个家族籍贯的标志。毛汉光在《魏晋南北朝社会史论》中将坟茔所在认定为研究家族重心的标杆,家族迁徙与否一个重要标志即归葬地的变化[1]毛汉光.魏晋南北朝社会史论[M].上海书店,2000.。韩昇也指出,古人注重落叶归根,所以其身死及安葬之地是最为关键的[2]韩昇.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迁徙与社会变迁[J].历史研究,2003,(4).。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其中重要的一条即规定,自代北迁入洛阳之人不得归葬代北,而只能安葬在洛阳附近。太和十九年(495),“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3](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下:卷七下[M].中华书局,1974.。由此可见葬地的重要性及其与籍贯的紧密联系。这其中更有孝文帝欲借改变籍贯以削弱反对汉化的代人势力之目的。如此,家族墓地所在,一般来说即士族籍贯所在,也是其家族势力之所在。
《辛祥墓志》记载,辛祥“神龟元年(518)八月十三,卒于洛阳永年里宅……越三年四月甲辰卅日癸酉迁葬并州太原郡看山之阳”[4]山西考古研究所.山西碑碣·辛祥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如此则可知辛祥于神龟元年卒于洛阳私宅,在其去世后并没有立刻安葬而采取权厝的方式,“越三年”后才归葬“并州太原郡看山之阳”。辛祥归葬晋阳已在正光元年,就“归葬晋阳”可以看出晋阳成为辛氏晋阳支成员祖先坟茔所在。且辛氏家族中的“归葬”行为并非个例,在辛祥归葬晋阳前后均有家族成员选择归葬。
《李庆容墓志》记载,其在永平三年(510)去世,“闰六月辛未朔二日壬申,卒于华州镇之洛曲里,冬十二月戊辰朔十七日甲申迁葬并州太原郡都乡唐圾里之北山”[5]山西考古研究所.山西碑碣·李庆容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虽然此处葬地与《辛祥墓志》记载略有不同,一为“看山之阳”,一为“唐圾里之北山”,但实为一处,两块墓志均出土于辛祥夫妇合葬墓。此墓是山西考古研究所在1975年于太原市东太堡太原砖厂发掘的[6]戴尊德.太原北魏辛祥墓[J].考古学集刊,1981(第1辑).。1971年在同一地点不同墓葬中出土的《胡显明墓志》,记载其去世于正光三年(522),“越廿七日乙酉归拊于晋阳之北山,合葬东安府君”[7]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胡显明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胡显明为辛祥叔父辛凤麟之妻,其比辛祥晚四年,安葬于晋阳。且胡显明墓也是夫妇合葬墓,其夫早卒,胡显明去世后归葬于其夫辛凤麟之墓中。如此辛氏家族可考的最早安葬于晋阳的是辛凤麟。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找到辛凤麟的墓志,但据《胡显明墓志》可以推测其大致安葬时间。胡显明于正光三年(522)安葬,据其志文:“子卒未旬,而东安府君薨。”胡显明之子辛元景“以太和二十二年中先亡”,则辛凤麟应于同年去世。自太和二十二年(498)至正光三年(522)二十四年间,一直有辛氏族人在去世后归葬晋阳,可以说明这是一处家族墓地。
按《魏书》记载,辛祥家族为陇右狄道人,家族已迁居晋阳,如果家族仍以“陇右狄道”为籍贯,则家族墓地应迁葬回陇右狄道地区,但就现有辛祥家族的墓志材料看,其家族成员并没有在死后归葬陇西,而是选择安葬在晋阳或洛阳地区,说明辛祥家族成员在自我身份的认同上已经将晋阳作为新籍贯。
古代中国士人家族一般采取聚族而居的模式,《魏书》中对辛氏家族居住方式记载较少,出土墓志则提供了较多有关此方面的信息。《辛祥墓志》记载,辛祥卒于“洛阳永年里宅”,《胡显明墓志》记载,胡显明也卒于“洛阳永年里第”。据此可知,辛氏家族在洛阳拥有住宅并聚族而居。《魏书·辛少雍传》记载:“少雍妻太原王氏,有德义,与其从子怀仁兄弟同居,怀仁等事之甚谨,闺门礼仪人无比焉。”[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四十五[M].中华书局,1974.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到辛少雍妻子与子侄同居共产,没有分家。这一点在《辛祥墓志》也有所反映。《辛祥墓志》中有辛少雍及其妻王氏之名,这从侧面证明了其兄弟关系亲近。另外结合《辛祥墓志》《胡显明墓志》记载,胡显明在其夫辛凤麟去世后就与辛凤达一家人居住在一起。《胡显明墓志》记载,其子早卒之后有“继孙叔文,今北中郎中兵参军事”[2]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胡显明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辛祥传附辛贲》记载,其子辛贲“字叔文,……起家北中府中兵参军”[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四十五[M].中华书局,1974.。如此两处记载的“叔文”应为同一人,即辛祥子辛贲。胡显明虽然寡居,然而其应该与其侄辛祥家庭在一处居住。《辛祥墓志》中提到其弟辛少雍及妻王氏之名,证明其兄弟关系亲近,说明辛氏家族自辛凤达、辛凤麟两兄弟以下应该是同居共产的。
综合晋阳支居住形态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其家族在孝文帝南迁后在洛阳购置了用于家族居住的宅院,并采取聚族而居的居住形态。聚族而居,说明他们在地方有实力,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这也是士族的一个特点。
在家族门风和家族文化上,陇西辛祥家族内迁后与其他士族一致,重视家族门风礼法。《魏书》记载:“闺门礼仪,人无比焉。”[3]何俊芳.北魏辛穆墓志铭考释[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魏书·辛穆传》记载,其与陈敬文友善,将敬文所托之物完璧归赵一事“世称其廉信”[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四十五[M].中华书局,1974.。《辛穆墓志》也称其:“温恭孝友,天质自然;忠信廉义,无假因习。”[3]何俊芳.北魏辛穆墓志铭考释[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辛祥墓志》中,有“君(辛祥)宽中博容,好施广济。至于振穷周急,援纳招引,未曾以优劣至高卑……”[4]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辛祥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的记载。辛少雍更以仁厚有礼著称于时,“性仁厚,有礼仪,门内之法,为时所重”[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四十五[M].中华书局,1974.。辛少雍妻子王氏也谨守闺门礼仪,她在辛少雍去世后与辛祥诸子一直保持着同居共产,“士大夫以此称美焉”[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四十五[M].中华书局,1974.。从上述对辛祥家族门风的记载可以看到,辛氏家族与当时其他世家大族并无二致,谨守闺门礼法,一切行为都力求合乎礼的规范,其在维护家门礼法、团结族人方面为时人所称道。
西凉时期的辛氏家族更多地表现出“武”的一面,辛渊作为西凉骁骑将军以“义烈”著名于陇西,但自辛祥祖父辛绍先内迁后,辛氏家族身上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文士”和行政官员的气质。辛绍先早年就被认为“明敏有识量”,出仕北魏后也以文官与地方行政官员为主。尤其曾在“中书学”长期任职。中书学作为明元帝时期笼络汉族士族设立的机构,其中聚集了大量被称为“天下才俊”的士族人士。辛绍先能入职其中,也体现出其“文士”气质。虽然曾任地方太守,在下邳太守任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武干”,但也并非纯粹的“武职”,这与辛氏家族在陇西时已有较大不同。至移民后第二代,这种“文士化”更加明显。《魏书》形容辛凤达“耽古乐道,有长者之名”[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四十五[M].中华书局,1974.。《辛祥墓志》记载:“以清纯乐古,澹丘圆于止足。”[2]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辛祥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无论史书或墓志中对于辛凤达的描写已完全没有武士的形象,而具有极浓厚的文人气息。辛穆作为辛绍先幼子也表现出较强的文士气质。《辛穆墓志》记载:“温恭孝友,天质自然;忠信廉义,无假因习……萧条乐古,恬淡寡欲,案积图篇,莛无绮玩。加以博学洽闻,多识肯载。”[3]何俊芳.北魏辛穆墓志铭考释[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由此墓志描述辛穆已俨然成为一介文士,而很难想象其曾是武将之后。辛祥作为辛氏入魏后第三代,其墓志形容其为:“禀灵树庆,含仁挺质。孝友著于绮年,和裕彰于早岁。忠敬泛爱之德,发自天诚……是以宗族揖其风,乡党怀其德。”[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四十五[M].中华书局,1974.祝词虽多有夸张之处,但其中所强调的均为文士所特有的品质,其中并无关于“武功”的记载。根据辛祥的任职经历也可看出辛祥身上所具有的文士气质与行政才能。可以看到陇西辛氏在入魏后逐渐由武转文,但此时的辛氏作为文士家族绝非江左士族般孱弱,其身上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武干”。辛祥在义阳太守及华州时仍表现出了北朝士族特有的军事才能,其在应对萧梁及平定地方叛乱时都表现出了不错的军事才能。由史书及出土文献对辛渊至辛祥记载的变化可以看到,陇西辛氏在入魏后逐渐由武转文,其武士气质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文士特性,这种转变与当时绝大多数的世家大族相同。
对于士族家庭而言,重要的是姻亲对象即其婚姻圈。辛氏的婚姻圈自辛祥一辈发生重大转变,无论姻亲门望或是家族地域性方面,这一时期辛氏家族的姻亲都与之前差异较大。首先是姻亲家族的地位比之前有明显提升。这一时期的辛氏姻亲主要集中于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等一流士族,同时还有河东柳氏等名门望族。在地域性方面,辛氏的姻亲已经逐渐脱离陇西士人群体,而集中于太原及河东地区的士族。通过这种联姻使得辛氏晋阳支得以在晋阳本地建立较为牢固的关系网,继而成为其在异地重新构建家族势力的重要步骤。
《胡显明墓志》记载,胡显明为辛凤麟之妻,胡方回之女,“既笄而归于辛氏”,胡氏“祖义周,中书侍郎、领著作郎;父方回,中书侍郎、雍州刺史、临泾宣侯”[1]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胡显明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安定胡氏是陇西地区地位较高的士人家族,其在北魏末年胡太后执政时期更是盛极一时,辛氏与胡氏联姻既有地域原因又有同僚之宜。《辛穆墓志》记载:“君妻天水尹氏,父孟瑜,新阳县五等男。”[2]何俊芳.北魏辛穆墓志铭考释[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尹氏在陇西地区是颇有实力的名门望族,尹氏先祖活跃于十六国时期,为后秦政权服务[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百十四[M].中华书局,1974.。
《魏书》中并未直接记载辛祥的姻亲,只有“咸阳王禧妃为祥妻妹”[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四十五[M].中华书局,1974.的记载。《李庆荣墓志》则提供了有关辛祥夫人身份的信息:“夫人讳庆容,秦州陇西狄道县都乡和风里人也。凉武昭王之玄孙,仪同宣公之孙,秦州使君,襄武惠侯之元女。”[5]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李庆容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辛氏与李氏的联姻不是为了扩大家族在陇西地区的声望,而是为了使家族在晋阳和中央有可以依凭的力量。辛氏的另一姻亲是“太原王氏”。《辛祥墓志》记载,其“弟季仲,给事中,妻太原王氏,父翔,济州刺史”[6]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辛祥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辛少雍娶妻太原王氏,其岳父名为王翔。据《魏书》记载,孝文帝时期晋阳地区有一支自称“太原王氏”的王叡家族。《魏书》记载:“承明元年(476)王叡自太仆令、领太史,超迁给事中,太和四年(450)为尚书令、封中山王、加镇东大将军。”[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四十五[M].中华书局,1974.王叡因其与文明太后、孝文帝的亲近关系而获得高官厚爵,其后家族迅速成为晋阳烜赫一时的“太原王氏”。《魏书》王叡家族传记中,王叡之侄有名为“王翔”者,其曾出任济州刺史。考察其生活时间、官职都和《辛祥墓志》中的王翔能够对应,辛少雍岳父应该是此人。王翔担任济州刺史一职与墓志中所载“(辛季仲)妻太原王氏,父翔,济州刺史”[6]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辛祥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完全吻合。可知辛氏一族的辛季仲之妻正是王翔之女。而此时的“太原王氏”既是在中央有一定影响力的士族,也是晋阳地区具有相当势力的地方豪族。辛、王联姻既扩大了辛氏在晋阳地区的家族影响力,同时也为辛氏家族在政治上提供帮助。另一支与辛氏通婚的家族是地处河东地区的“河东柳氏”。《辛祥墓志》记载 :“一女,字孟兰,适河东柳季和。”[6]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辛祥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辛穆墓志》记载:“子馥妻河东柳氏,父真道,豫州主簿。”[2]何俊芳.北魏辛穆墓志铭考释[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辛子馥与辛祥为堂兄弟,则辛氏两代与河东柳氏联姻。柳季和的名字在《元和姓纂》记载:“东眷。桌过江,生辅、恬、傑、奋……傑孙双虬、文明。虬生崇。文明生元章、仲仁、季和……季和生赞,冀州刺史。”[7](唐)林宝.元和姓纂[M].中华书局,2008.辛祥家族内迁晋阳前期时的姻亲主要集中于陇西李氏、胡氏、尹氏等一流士族,后期家族联姻扩展到太原王氏、河东柳氏等河东名门望族。在地域性方面,辛氏既要联姻陇右士族,又要同新落脚地晋阳和河东地区的士族通婚。通过这种联姻使得辛氏在晋阳本地建立牢固的关系网络,同时扩大家族在中央的名声,使得辛氏家族与其他士族取得联系,进而构筑有利于辛氏家族发展的关系网。
辛氏家族在晋阳地区具有政治上的影响力,表现为子弟在当地任官,把持地方选举尤其是子弟担任“中正官”。这充分显示出辛氏家族在晋阳地区重新构建乡里势力,并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辛祥墓志》记载:“曾祖父渊,骁骑将军”,“祖父绍先,下邳太守、赠使持节、冠军将军、并州刺史、晋阳惠侯”“父凤达,并州中正”,“(辛祥)弱冠,举司州秀,除司空行参军,俄迁主簿。后转冀州(刺史)、征东(将军)、赵(郡)王功曹参军事,未之官,超补并州刺史、太傅属……后行并州事……复举君为郢州龙骧(将军)长史、义阳太守……复行郢州事……后迁华州(刺史)、征虏(将军)、安定王(元燮)长史”[1]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碑碣·胡显明墓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据《魏故东安太守陇西辛君夫人胡氏墓志铭》可知,其夫辛凤麟,官至宁朔将军、东安太守,“皇辟,故宁朔将军、东安太守凤麟”[2](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据唐代谱学家柳芳界定其标准,“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2](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毛汉光先生以三世之中二世居官五品以上作为判定士族身份的标准[3]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从辛祥家族的官职来看,辛氏家族就已经是稳稳地踏入了士族的门槛之内。同时,五品也是士族门荫赋予的基本权利,犹如一道壁垒把寒素分子阻隔在士族利益圈之外。
由此,可以看出辛祥家族在移民晋阳后其家族地域背景发生了转变,其家族积极利用这一转变在迁入地晋阳重建自身家族的乡里势力,通过辛氏家族郡望的攀附,拥有了与内地士族共同的先祖;通过建立自己的家族墓地,认同晋阳为其籍贯所在地;通过树立家族的门风与内地士族在礼仪方面步调一致;通过联姻与任职使辛氏家族融入整个晋阳、河东士人圈中,并凭借其地域优势在并州及河东地区构筑了一个关系网,借此关系网使得家族得以周旋于中央与地方之间,以求得家族成为当地的豪门望族。通过仕宦的进程,可以看得出辛氏家族已经成为了一个在北朝时期标准的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