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霞,郑泽月
(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科技工程领军人才的必经之路。新工科建设是为了适应新经济形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而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高等工科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专业课、课外实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体系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新工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现。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指构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之间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从课上到课下、校内到校外、线上到线下的多元立体化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格局。
新工科建设是为了增强国家硬实力,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培养高水平的国家工程科技人才。但相较于传统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它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如家国情怀、学科交叉思维和工程伦理等。同时,对学生“三观”的引导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传播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者。新工科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树立家国意识和时代责任的使命,对培养国家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作为“新工科”复旦共识的主要内容,意味着新工科建设将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具的工程科技人才。因此,新工科不仅对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产研经历提出更高标准,同时也对专业教师的敬业精神、道德标准和家国情怀提出更高要求,要成为学生树立道德品质的楷模。专业教师同样也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他们既要为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也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高校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实践教学作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是新工科非常注重的建设部分。因此,未来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将变得更加密切,高校也不能进行“单打独斗”,合理地将外部力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设立企业导师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当前工业和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工程实践机会,还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前能够有一个缓冲阶段,将全面教育落到实处。
思政教育工作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在新工科建设中,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企业导师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互相协作,在对待工程伦理等问题上共同加深工科学生对工程建设中所涉及的社会道德、工程伦理、法制观念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自控能力,在每一个阶段三类教师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互相协作,共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长远、覆盖范围广泛、涉及内容复杂等原因,在系统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准确把握问题并精准实施对策。
工科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容易忽略思政育人,这就造成了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与思政育人意识的不协调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因没有正确的价值引领而容易偏离原有技术本身的正确用途。
如数据挖掘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课程,其本身就是一门技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数据,从而进行应用分析。这项技术本身没有危害,但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应用于医疗、餐饮等行业,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为商家、客户双方带来共赢;如果运用不好则会产生危害,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进行数据挖掘窥探客户隐私的事件屡屡发生。该课程的专业教师熟知此技术的利弊,但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技术的价值引导,从而导致一些人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违法犯罪的事情时有发生。技术本身没有危害,若没有人加以引导,则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在计算机专业课中,专业课设置种类多样,其中包含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对工程伦理要求严格的课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能成为一门技术。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加以正确的价值引导,纯粹的技术教育将会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偏离教育初衷。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灵魂、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部分课程的专业教师在育人意识、理想信念等素养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使得专业教师素养能力与思政育人意识存在失调。唯有激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性掌握好专业技能。
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不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授课采用大班教学方式,每一个班级包含不同专业的学生。若思政课教师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那么就会出现部分学生适应不了甚至厌倦思政课的情况,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对于信息技术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对信息技术特别敏感,他们更喜欢直观、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思想政治这类偏理论性的课程兴趣较低。思政课教师若因材施教,针对性地找出符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如将在线教育、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融入思政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还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制定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针对性地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企业实习作为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所学知识及能力培养的冲刺阶段,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导师一般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他们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在教育立场上也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有所不同。在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业务能力,关注技术问题,更在意学生能否如期完成工作,从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生活协调等方面的引导,进而影响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推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施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创新,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构建“三全”教育同向而行的育人方针。专业课与企业实践的优势是隐性思政教育,思政课则更注重显性教育,三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价值导向方式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思政课程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既要使学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使学生满足自身成才的需要,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专业课教师主要是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企业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中更加注重宣传企业文化,在培养目标和价值导向上,更加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在育人方式方法的侧重上有所不同,一个是从思想引导上促进人的发展,一个是从专业技能上引导人的成才,另一个则是从业务能力上提升人的能力。
推动工科专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体系建设,需从培养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强化思政教师教学针对性以及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程显隐协同的同向教学体系出发。
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关键是专业课教师,充分激发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应从教育引导、教学培训、考核评价三方面进行。
1.教育引导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阶段。将关于思政育人意识的教育引导工作贯穿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育人意识引导,定期举办学史力行、学史增信等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活动,宣传相关精神内涵,使专业课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思维定势,明确教师传授的价值引领、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教育理念,为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引领。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研讨考核全过程。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思政教育教师素养能力培养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可以依托网络平台邀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专家为专业课教师进行理论素养培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小组,追踪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素养能力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全覆盖,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环节。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针对性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来考虑。
1.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不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和专业特质不同,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挖掘不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来讲好思政课。例如,在计算机专业领域中,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就是华为芯片的问题,从个人利益看,华为公司将员工的待遇放在首位,员工的个人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从国家利益看,华为公司独立自主研发芯片是将爱国主义放在首位,将为国家奉献的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华为公司的例子引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不仅符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强化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式方面,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实践能力较强,而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针对工科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将思想政治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层次分析透彻,讲授给学生;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多开设课堂活动,如让学生讲解思政知识、举行红色基地游览等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动思政课教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素材,使学生既能提高对思政教课堂的学习兴趣,又能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效发挥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提高企业导师的思政能力素养是新工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校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实现这一改革着力点的重要途径。
1.打通校企协同共享渠道。校企资源共用是高校和企业之间联合育人的重要基础,通过部分教育资源共享,可以为企业导师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和理论素养培养资源,同时学校在育人的过程中,也能够将优质的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以及企业精神融入到专业课堂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劳动观。例如,以化工专业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优质且正规的化工企业去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对国家高端精密器械的讲解能够使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也能努力地完成实践任务。
2.搭建校企协同共享平台。平台共享是在校企资源协同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智慧校园平台是校企平台协同共享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网络平台协同共享,实现信息共享、理论知识共享、实践操作共享等。通过平台协同,企业导师可以获取相当丰富的思政理论资源和名师点拨教育资源,提升企业导师的思政育人知识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一要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指导原则。如何将具有隐性教育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具有显性教育优势的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成为构建显隐相互协作的教学体系的关键。
1.强化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课程,在任何时候都应放在首位,将思政课做好、做强。正是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显性课程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有人提出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这是不对的”[2]。我们不能将思政课作为隐性教育而融入其他课程之中,而是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发挥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协同效应。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优势是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结合,需要做好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同向教育。从教学过程看,计算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特点具有内隐性与渗透性,而思政课的思政教育具有显性特性,两者互为补充,在用好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同时,还需要从专业课的角度进行隐性教育,合理运用好专业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