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城,马寰宇,卜思元
(沈阳药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对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规定中,关于收入分配领域强调:“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总书记的讲话科学阐释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原则、路径要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发展阶段是历史之窗,新发展理念是思想之眼,新发展格局是实践之途。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原则,契入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阐释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间,“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之际是启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理论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牢记着这份初心,坚守着伟大使命,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到了一个富起来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51美元,已经进入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人民逐渐富了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我们已经跨越了富起来而进入强起来的阶段。特别是脱贫攻坚的胜利,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党和国家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党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新发展阶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想要突破新发展阶段,进而向更高阶段迈进。需要生产力水平继续提高,国民财富进行“量”的积累,才能使我国发展阶段出现“质”的变化。而共同富裕就是“质”的变化重要特征的表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才能跨越新发展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又一宣言。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可见,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应实现的奋斗目标。
以问题为导向来把握新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我国生产力水平经过建国70多年的发展,总体上显著提高,220多种工业制成品位居世界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状况已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脱贫攻坚事业顺利完成。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等问题依旧是制约收入分配更为公平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基尼系数仍旧处在0.45~0.47的高位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2020年20%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0293.8元,20%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868.8元,前者是后者的10.2倍。过去十几年,房地产行业、股票市场快速发展,促使财富向少数富有群体倾斜,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4]这种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状况,是绝不应该允许在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并持续存在的。一定时期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应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来理解新发展理念和共同富裕。广大人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提高和富足,是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根本参照标准,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5]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对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需求。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辩证统一、融为一体,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在发展中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强国之路才能越走越稳。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是以国内循环为主,计划经济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居民收入分配也较为公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打开国门,参与国际分工,行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快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汔可小康”的千年目标。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的是作为价值规律变形的国际价值规律,而不是国民价值规律。受限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所获得价值“蛋糕”的比重却并不高。
面对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想要获得更有利的贸易地位和更高的国民所得,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关键在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中的产品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我国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由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转为依靠消费拉动。而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长,是必须以其收入提高为基础的。目前,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多人口是中等收入群体。显然从中等收入群体占我国人口比例上来看,这一规模仍旧较小。我们知道,大国经济的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高收入人群里的消费能力和边际消费倾向是更高的。因此,想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须以更大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谋求到203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到6亿到8亿人口之间,初步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有极大可能实现的目标。同时,进一步改革住房、医疗、教育等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领域,真正意义上使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另一方面,从国际形势上看,由于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客观上缩小了中美之间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已经擘画,在这一时间节点,更需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出现西方社会中产阶层群体缩减、社会撕裂、民粹主义泛滥现象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收入,促使人力资本提升,进而才能使劳动生产率以更具优势、更有竞争力的姿态参与国际分工;也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不是全体人同步同时同等实现共同富裕,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靠人人参与、团结奋斗,而不是“躺平”“搭便车”;在高质量做大“蛋糕”的基础上,通过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方式去分好“蛋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谋求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
总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必须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原则,辩证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中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