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路径探究

2022-04-07 10:28陈加飞
关键词:研究生革命思政

陈加飞,冯 兵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革命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既是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需要,也是铸牢新时代研究生在做好学术研究基础上不断成长为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需要,成为高校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举措。运用革命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改革以文化力量,成为新时代高校加强研究生思治课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效果的创新之举。以革命文化这一范畴为观察基点,纵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总体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主要从“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多重逻辑”“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文化资源运用”[2-4]等多维度,深化了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及其整合运用,推进了革命文化资源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相对于本科时段,研究生时段思政课如何更好地融入革命文化,如何发挥革命文化资源赋能教学改革创新,是一个新课题。

1 革命文化资源的本体论阐释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话语体系中,文化话语更多的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特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革命文化显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历史底色,是百年大党永葆青春、不断走向成功的精神源泉和红色信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一重要论述,建构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话语体系的历史图谱,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规定了历史内涵。

1.1 革命文化资源内涵的文献考察

进入新时代,如何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首先需要从理论上把握革命文化资源的本质规定性,揭示革命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独特禀赋。围绕这一议题,当前理论界、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涉及革命文化、革命文化资源、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等概念。针对何为革命文化,有学者提出:“革命文化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帝反封建过程中书写的红色篇章,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共同记忆。”[6]也有学者指出,革命文化“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7]。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革命文化的实质就是红色文化。”[8]

关于革命文化资源,主要形成了“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的观点[6]。同“革命文化资源”相关的核心概念还有“红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等。有学者指出,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9],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10]。

考察革命文化资源内涵的相关学术文献可知,对革命文化资源内涵的规定,大都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精神特质,凸显了革命文化资源的历史内涵及其时代价值。革命文化资源的内涵规定和方法论意蕴,为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赋予了学理意蕴。

1.2 革命文化资源的内涵界定

综合理论界、学术界提出的多种不同观点,本文认为,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历史产物,它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阶段的历史财富和精神源头。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域来看,革命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不断叠加的精神与意识,奠基于中国革命为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经济基础活动之上,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红色基因。革命文化不仅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还为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历史滋养。

对革命文化本质规定性的理解与概括,关系到对革命文化资源的界定和认识。一切与革命斗争有关的、打上了革命烙印的历史遗物、历史文物、革命建筑、革命旧址、红色歌曲和纪念场所,都属于革命文化资源。革命文化是革命文化资源的观念表达,革命文化资源是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两者是物质与精神、抽象与具体、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独创的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毫无疑问构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成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历史底色与信仰依托。

1.3 革命文化资源的特征

革命文化资源呈现出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特征。其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从历史逻辑来看,革命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阶段形成的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独特革命遗存和风貌、革命精神和传统。“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11]革命文化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营养,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又不限于对传统文化简单的因循承袭。它以独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特质,开创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二,民族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文化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的。”[12]革命文化及其相对应的资源形式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复兴、促进经济解放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养成的文化修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文化形态的重要表达形式。

通过以上对革命文化资源内涵的界定及其特征的揭示,可以清晰地看到:革命文化资源自身的本质规定性及其独特禀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且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赋予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以深厚历史力量和强大精神力量。

2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价值论审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是高校研究生时段接力推进“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需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既有一般性专业教育的普遍性意义,又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特殊性意义。这一根本性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培养什么人”是办学和教育追求的目标与归宿;“怎样培养人”是办学和教育所应遵循的规律与方法;“为谁培养人”则是办学和教育一切工作的现实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2.1 擦亮“培养什么人”的鲜明政治底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3]高校既是学习、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也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思潮争夺的前沿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又是构筑高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培养自己人的意识形态防线的特殊工作。在中国办大学,“培养什么人”是高校教育的灵魂之问,是一个关乎“举旗走路”“逐梦圆梦”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根本价值立场的核心问题。进入新时代,针对如何巩固意识形态建设,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发挥革命文化资源优势,创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式,引导新时代研究生回到革命历史现场,走向革命历史深处,让学生感知一个个革命遗址,见证革命仁人志士的红色足迹,这有利于在革命文化体验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中感知革命文化的魅力、体验革命文化的侵润、吸取革命文化的力量;有利于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穿越中,在感性与理性的情感激荡中产生共鸣,有利于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有利于在研究生时段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擦亮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不断发挥和实现研究生思政课课程育人的政治功能。

2.2 挖掘“怎样培养人”的红色文化资源

“培养什么人”是目标和归宿,“怎么培养人”是规律和方法。“培养什么人”的理论决定了“怎么培养人”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3]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塑造与确立,在于理想信念的坚定与追求。研究生时段,思政课如何回答“怎么培养人”这一教育之问,要求开发如下几个维度的资源:一是理论维度,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真理力量;二是历史维度,需要发挥“四史”的历史资源作用;三是实践维度,需要挖掘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实践资源;四是文化资源,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在革命斗争历史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以上四种资源中,革命文化资源是衔接理论资源、历史资源、实践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关键环节。相对于本科时段更加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运用的学习的教学要求,研究生时段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更加突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内化和实践落地。因此,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就成为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举措。

2.3 铸牢“为谁培养人”的坚实价值基础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为谁培养人”,这是在中国办大学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理念的实践体现。“思政课在凝聚思想共识,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14]。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有利于铸牢研究生思政课“为谁培养人”的坚实价值基础。列宁指出,“历史活动的规模愈大、范围愈广,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就愈多”,“就愈要使成百万成千万的人都确信实践活动改造的必要性”[15]。在中国开设思政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路径实现民族复兴强国梦凝聚人、团结人、引领人。毛泽东指出:“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16]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要在思政课中坚持运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论,加强党的方针路线教育,尤其是加强革命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教育,要求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其教学内容都聚焦于“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新使命”,并以此为逻辑主线展开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建构。因此,研究生思政课是加强“中国梦”教育,强化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研究生努力实现学术研究与成长成才同向同行,凝聚实现新时代新使命这一思想共识的关键课程。只有把“立足新时代,聚焦新矛盾,把握新思想,奋进新征程,担当新使命,实现新梦想”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突出内容和时代课题,才能加深研究生对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认同,从而实现为国育人为党育人的战略目标。

3 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方法论建构

革命文化资源内蕴的本体论和价值论,要求挖掘研究生思政课教材体系中的革命文化元素,运用革命文化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拓展第二课堂,健全革命文化资源转换的工作机制,这是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多维路径选择。

3.1 挖掘教材体系中的革命文化元素

研究生思政课作为一个总体性称谓,涵盖内容广,是高校思政课体系中的高阶课程,包括硕士时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和博士时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6门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第一次历史飞跃中,既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也产生了相应的革命文化体系。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源泉,在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其各门课程当中均有体现,构成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斗争波澜壮阔的历史,既书写了革命的历史记忆,又生成了革命的文化果实,既留下了感性的革命文化资源,又筑起了理性的精神丰碑和思想路标。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行动中,对时代变迁和社会潮流更具有敏锐性。研究生思政课更要及时挖掘历史中的革命文化资源,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中,才能获得学生的理性认同。因此,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需要充分挖掘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实现革命文化的时代转化。

研究生思政课是对本科生思政课育人的接续,既处于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高阶,又是大学本硕博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呈现出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的“步步高,步步升”特征。课程群及其在一体化进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地位,决定了必须加强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决定了革命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必须挖掘研究生思政课教材体系中的革命文化元素,并建构同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文化体系和精神谱系。不仅需要重视知识含量的“步步高,步步升”,也需要重视价值信仰的历史厚度,不断从革命文化中吸取修身营养,引导研究生塑造与学术成就相匹配的健全人格。

3.2 运用革命文化资源丰富教学素材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课,主要发生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中间环节。由于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要么聚焦于新时代伟大实践的课程体系建构,要么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的讲授,相对于研究生已有的教材体系设计来看,革命文化所占比例相对有限,这就给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实现延展性和创造性讲授提供了空间。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革命文化积淀出以建党精神为统摄的诸多革命精神,创造了许多不可磨灭也不能遗忘的红色遗迹、革命文物、历史场所等多种形式的革命文化资源,为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对教学素材的丰富,有利于不断增强党的领导的历史自觉,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对新时代党的历史自信的侵蚀,从而实现革命文化资源的时代转换。其一,从党的历史中吸取教学养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17]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讲革命文化故事的艺术。“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8]。“党的百年历史具有丰富性、生动性、故事性。讲故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讲好故事首先要选好故事,选择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性载体。以事载道,把党的初心使命、党的伟大历史贡献、党的伟大精神、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19]其三,讲好红色故事,实现革命文化从抽象到具体、从历史到现实、从革命人物到时代新人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以讲故事的方式实现对革命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红色故事是革命文化的“事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的那样,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立足长期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结出了“四个故事”(中国故事、红色故事、专业故事、川大故事)的教学改革模式,在本硕博思政课课堂内容中穿插“四个故事”,用深入浅出的授课技巧把学生“吸”在故事中,以故事为载体托起课程内容的精神实质,结合发挥地方革命文化资源,为讲好中国故事落地见效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建设做出了有益尝试。其四,把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课课件、讲义、专题片、课题研究中。紧紧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围绕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亟须充分挖掘高校及地方革命文化资源。

3.3 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拓展第二课堂

一定意义上,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革命文化不断孕育、不断实现时代转换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斗争的历史。党的百年历史,尤其是蕴于其中的革命文化资源,是新时代上好研究生思政课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需要充分利用一些实地的革命文化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为全党同志做示范,他讲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每到一地,……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21]同时还多次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2]如何对待党的历史,如何利用党的革命文化资源,体现了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品格与能力素养。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开展“讲革命文物故事”“朗诵红色经典”“演唱红色歌曲”“追寻革命足迹”等教学活动,找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点,将各个革命老区的革命遗址、英雄人物、革命精神等革命文化资源效能发挥出来。

3.4 运用革命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时体现为教师的一种态度,有时体现为一种教学手段,有时则体现为一种教学模式。”[23]从教学方法来看,高校思政课最为突出的是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从教学模式来看,主要探索形成了课堂叙事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和网络延展式教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23];从教学手段来看,主要是以人工与物质相加的传统手段和信息化现代手段等两种。与此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方法和新品牌,如追寻总书记足迹、重走长征路、实地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大学生讲思政课、读经悟典、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宣讲团下乡、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这些都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常见的一些特色品牌。立足长期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党建品牌建设实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了“8秒正能量”“锐评5分钟”“红动1小时”“读经悟典一辈子”“青马人人说”“理论话初心”“小马过河—薪火相传”等一、二课堂紧密衔接、理论与实践层层递进、党建与教学同向同行的系列特色品牌,为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路径提供了实践样板和方法论启示。

四川大学运用革命文化资源创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学形式的丰富与拓展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递及其效果提升。在此意义上,革命文化资源构成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桥梁;其二,“两个主体”相协同。通过搜集文化素材,拓展文化的历史视野,增强文化情感的投入,无形之中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不断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隔阂,不断促进学生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其三,“两个课堂”相衔接。革命文化资源是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载体和有效方式,是实现研究生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关键举措。研究生思政课课堂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读经悟典、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其四,“四史”相融合。革命文化资源的融入及其转换,有利于实现对党的历史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贯通融合,实现文化育人和课程育人的有机结合。

3.5 建立健全革命文化资源转换的工作机制

理论结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需要把一些关键的理念转换成可操作的实践行为,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政课工作机制。

第一,组织建设机制。一方面,需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运行中的党的建设。学校各级党委应该把研究生思政课建设提上重要议程,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构建起研究生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基层教学单位组织建设。基层教研室是教学活动组织的载体。据不完全统计,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未设立专门的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亟须建立专门负责研究生思政课程的基层教学单位。与此同时,要发挥各级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的功能凝聚各高校力量,开展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展示活动。

第二,课题育人机制。教学与科研互为一体,既要加强革命文化时代化转化及其实践运用的理论研究,又要加强研究生教材体系中革命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专题化研究。通过设立相关教改课题,达到革命文化资源教学转化与运用的目的;

第三,推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联动机制。一是推动和形成研究生阶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工作协同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研究生“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三是发挥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思政引导作用。通过协同机制的建立,促进组织育人与服务育人、科研育人与教学育人、文化育人与管理育人、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结合,促使研究生学术成长与人格健全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研究生革命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