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平,邬德林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我国向来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新布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上了坚持特色发展、强调多样化探索、追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一[1]。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优化学校办学格局和专业设置,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并进一步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根据我国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转变思路和方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过程中,要将应用型高校的资源转移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对行业产业的适应能力培养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对着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高要求、行业企业对实践性人才的高需求,要将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尤其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水平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要形成校企联合双培养机制、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双师型”教师长效激励机制、以团队建设推动教师的全面成长,从而保障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地方产业结构为基础,在人才培养中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前提,加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时效性,这就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具体来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教师应该具有以下能力:
“双师型”教师以所教授的专业为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教师能够进一步提高的基础,是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体现,教师在本专业上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专业实践过程中的发展水平,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要求教师以理论为基础,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是“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重要区别,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对行业、岗位的充分了解能够确保教师把握产业发展脉络,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做好正确的未来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能够掌握一线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从企业和行业的角度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实践操作引导。
“双师型”教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还要具备正确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实践经验引入课堂,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行业适应力,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与社会需求、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于科研类型高校,其培养重点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因材施教,不但要教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敬业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做到以身作则。
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衡量标准[3],然而,如何实现让教师真正“走下去”参与到企业经营实践活动,把在实践锻炼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以及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骨干力量走进课堂,是破解“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难题。现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019年出台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中规定,“双师型”教师应该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才中进行选择,这为教师选拔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企业的工作经历并不能代表教师所具有的专业实践能力,由于专业岗位的实践性差异缺乏评价依据,因此,在“双师型”教师选择过程中,如何对实践能力进行认定和评价,缺乏“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准入性评价制度。同时,“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对实践能力提升的考核也缺乏科学标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考核制度对实践能力认定、实践教学能力认定、实践成果转化的评价缺乏依据,不能够形成教师参与实践培训的驱动力。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双师型”教师培养除了引入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之外,更多的是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首先,由于学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不明确。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过程看,学校通常是进行集中申报、分批培训、成果汇报3阶段培训,这种集中培训方式没有将不同阶段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区分,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技能学习,往往使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有限。其次,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发展目标和前景认识不足。企业往往关注的是短期利润,而教师培养并不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教师的参与可能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岗位编制造成影响,这都使得企业对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动力。最后,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有限。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是为了能够获得生产一线经验,将实践经验作为技术创新、科研应用的基础,但是很多实践锻炼仅流于表面,缺乏实践锻炼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自然对实践培养缺乏参与积极性。有限的培训效果导致企业和教师参与实践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双向流动动力不足。
现阶段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师的激励制度上仍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对实践能力和实践锻炼仅作为辅助项目进行考查,这就导致了“双师型”教师的未来发展不清晰,由于缺乏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实践能力培训的动力不足。一方面,教师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而形成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评价和激励的完整制度,导致“双师型”教师所具有的实践教学能力在教师能力评定中缺乏认定依据。教学学时、科研水平仍然是现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教师测评的主要内容,制度的导向和未来发展的不清晰使得教师参加校企合作进行实践锻炼的制度保障不足。另一方面,现有的激励机制对实践培养的成果评价较少,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教师一般为青年教师,在学校中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工作,而教学任务和实践培养的双重压力使得教师无法深入企业,进行有效的实践培养,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自然对实践培养缺乏参与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培养要充分利用地方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专业与地方经济产业紧密对接,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上,要强调团队培养,实现人才的共同发展,既要注重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又要加强对企业人才的专业理论的提高,从而形成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仅是对个体的培养,还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转变,在培养过程中,要协调企业、学校之间的人才流通,保证教师和一线人才的灵活对接,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构成的教学团队之间的协同互补。现阶段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对团队建设的重视,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没有形成团结协作的团队培养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行业发展形势、学校团队建设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进行长期有效的实践培训。
“双师型”教师并不能简单地用“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代替,“双师型”教师是对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更全面要求,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改革进程中,“双师型”教师是“政产学研协同,教学做创融通”目标达成的必然选择,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满足地方行业发展,为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的重要举措。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促进学校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水平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
首先,从学校对“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企业工作经历着手,制定“双师型”教师的长期培养计划,与企业达成应届生合作培养计划,结合学校所需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进行校企联合培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中对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的聘任要求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校企联合培养拓展了“双师型”教师师资来源渠道,有效加强校企之间的双向交流。其次,从学校对“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着手,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和挂职锻炼工作,鼓励教师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并承担一线项目研发和技术工作,提高企业在教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人才交流、岗位互换的形式提高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最后,奠定校企合作双方长期互利互赢的基础,不但重视教师培养的长期效果也要关注企业的短期效益,以企业的生产任务和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设备共用、技术攻关、师资互通的多样合作形式,保证教师切实地深入到企业的一线工作中。
高校教师所具有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科研基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培养出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基础和扎实实践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需要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一体化,在科研、项目、人员等层面上进行多方面的合作,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培养。一方面,学校要确保教师能够利用自身理论基础开展项目支持、技术研发、行业预测等工作,有选择、有计划地将教师输送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详细了解生产一线技术要求、工艺流程、产品特性的基础上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实现技术转化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企业要认识到教师与企业长远收益的关系,要充分利用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组建校企科研团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研转化效果。此外,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还要加强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双师型”教师在实践培训中获得的科研成果既要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还要能够有效转化为新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成果转化率。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选拔和培养与普通高校的科研导向不同,在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未来的学术发展,还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引入企业标准,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形成对“双师型”教师的长效鼓励机制。首先,制定“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划,明确“双师型”教师未来发展目标,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通过周期性的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能够及时让教师了解到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一线的行业需求。其次,形成“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划,能够确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形成校企人才互通的有利形式,加强校企联合。“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划将教师在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引入到教师的职业发展中,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新的思路。最后,制定“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划,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提升,能够鼓励更多教师走进企业,保证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双师型”教师培养要形成团队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地区产业特色和产业需求,形成一批能够进行产学研的教学团队,该团队中既有具备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师,又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通过团队建设,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首先,将企业人才引入产学研教学团队,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将行业的经验带入到科研中,促进实践创新。其次,将企业人才引入产学研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能够将实践技能和操作过程引入教学活动中,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向。最后,将企业人才引入产学研教学团队,形成“名师创新团队”“巧匠工作室”等能够发挥带头作用、形成实践经验的“名师带徒”制度,有利于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