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辉,贾永全,诸葛祥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
科技期刊是承载学术信息的平台,不仅是国内外科学交流的纽带和工具,更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从某种层度上看,科技期刊是科研论文的载体,代表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在国际中学术地位,然而,我国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将优秀的科研成果投向国外期刊,这不仅使国内期刊与国外期刊竞争时处于被动的状态,也使国内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大量外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经常看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按照SCI收录论文的篇数作为机构等级排名的依据,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对SCI收录的论文作者给予物质奖励,在科研人员业绩评价、津贴发放以及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将SCI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重要的依据或必要条件。
后来,一些国家科研项目和国家公共科研平台的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科技成果奖励、成果鉴定评审以及职称评选条件和标准也将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和发表论文刊物的影响因子的高低作为评审或评选的重要条件[1]。从而导致大部分国内优秀稿件流向国外。因此,深入分析国内高学术水平论文外流现象,研究高质量、高水平论文外流所带来的危害及影响,是助力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 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 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十万种自然科学期刊中精选出5800种核心期刊为其刊源。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其中大部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都很高,能将刊载的研究成果进行广泛传播,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SCI论文即为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将SCI论文作为评价标准,固然具有正面的意义,这在目前来说是相对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可以使我国科研与国际接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使我国的科技研究紧跟世界发展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准。但将SCI论文作为科技评价体系和学术、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甚至作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标准,导致了我国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争先公开发表在一些国际期刊出版机构控制的SCI数据库收录的学术期刊上,从而使大量高学术水平的稿件外流,使科研领域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难于实现科技期刊的良性循环。
在我国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我国科研工作者不仅将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投稿国外学术期刊上,而且对国外学术期刊信息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这也就使国内上千所大学和科研院所被迫花费高价购买许多国际出版机构的数据库使用权[2],用来满足国内科研机构或高校人员对国外期刊刊载的文章进行学术信息检索和查阅。这样如此反复循环,就好比我国学者将学术信息无偿或低价提供给国外出版机构进行加工,然后又反过来高价收购这些国外出版机构加工的学术信息资源。长此下去,国外出版机构就会垄断国内的大部分“优秀稿件”,影响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甚至是卡住了科技学术信息迅速传播的脖子[3],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信息在获取方式上存在障碍,难于实现科技成果的良性循环。
一是导致科研评价体系愈加不健全。一些高校为扩大和提高其在国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将SCI等外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的高低、期刊的区域作为晋升职称、各种科研鉴定评审、博士毕业的评定条件。这类评价体系是不健全的,因为它导致科研人员投稿时优先选择SCI国外期刊,致使大量的高质量优秀稿件外流,大量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也优先供给在国外期刊。这就使原本不健全的评价体系更加不健全。从而,无法吸引国际一流水平的稿件,也无法留住国内的一流稿件,终使刊物稿件难以提高。
二是难以实现科技成果良性循环。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目前“科研评价体系”造成了很多部门和个人形成了科研就是为了发表论文的惯性思维。很少有人关注科学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其科研成果是否能被转化,是否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如何在生产上应用,如何在市场中产生效益。而只关心“承载着科研成果”的论文是否发表在SCI期刊上,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多少[4]811。这种科技评价体系严重地制约和弱化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导致中国科技论文“陈述多,原创少;追踪多,引领少;趋同多,特色少。”久而久之,会使科技成果的发展越来越落后于科学研究应用的发展。
三是大量的国家科研经费被浪费。现实中,许多人为了将文章投到SCI等检索的国外期刊中,请翻译公司将论文翻译成英文,以便于在国外的期刊中发表。据初步估算,每篇文章的翻译费和代理费大约1万元左右。国家的科研经费没有产生应有的科研成果,没有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此外,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的SCI检索期刊,为了迎合中国的SCI热和中国科技人员急于发表论文的迫切心理,专门高价接收中国的论文,甚至全刊只刊登中国的科技论文,中国的科技人员发表论文的费用将成为这类期刊的主要收入。这无疑是对国家科研经费的一种浪费。
四是科学研究方向的趋同。由于国内的科技评价体系的影响,特别是某些单位极度浮躁的科技评价方式的推动,使相当一些在不易发表SCI文章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员,转行从事容易发表SCI文章的领域里的研究。另外,一些研究人员为了发表SCI文章,集堆、跟风和重复地从事所谓的热点方面的研究,导致了相当多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呈现趋同,严重地影响了学科的合理布局和学科之间的和谐发展。
一是很难实现科技期刊发展的良性循环。朱作言院士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办出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5]然而,我国科学研究的优秀科研成果却很少在自己办的刊物上公开发表,像我国水稻基因组、人类基因组及古生物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原创高水平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不管它发表在国内何种刊物上,论文的引用率都是相当高的,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力都是深远的,可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却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6],成就了国外期刊的学术水平。反思一下,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我国科研人员研究的优秀科研成果大多在国外的期刊上公开发表,却很少见国外署名的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期刊上首次公开发表。长此以往,如果我国优秀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外期刊,我们就很难实现科技期刊发展的良性循环[7]。
二是很难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主要靠我国科研人员的科学成果来支撑。科研人员通过科研活动将所得到的新理论、新方法 、新成果、新发明、新技术发表在期刊上,通过期刊向社会进行传播,其传播内涵不仅在于成果本身的价值,还在于让大众了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程度。一个国家所办的科技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4]813,但由于社会各界热炒SCI文章,盲目崇拜高影响因子刊物,青睐在国外刊物上发表文章,导致我国科研工作者所取得的这些优秀成果都流向了国外,导致我们也很难办出具有国际学术水平、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
一是尽快改变目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评价体系。如果现行的评价体系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我国期刊应加强对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标准、收录特点、检索系统的结构及要求的研究,积极与国际检索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尽快争取成为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的刊源,促使国内期刊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管理部门的学术引领至关重要。只有引导科研工作者扎实做学问,引导科技期刊练内功,我国科技期刊事业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同时,在科研院校或高校开展国家期刊发展的专题教育,进一步传播科技期刊方面的有关知识,提高科技人员对国家期刊的认识,不盲目崇拜SCI和国外的一些期刊,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投向国内的期刊。同时,切实强化对期刊的规范管理。
三是改变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科技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大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还在过度使用SCI等评价指标来考核科研人员业绩,这是高质量学术论文外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由科技评价机构联合相关部门对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科技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共性问题,形成系统的改正意见。我们既肯定SCI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但不唯SCI的评价作用,力争改变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符合国内情况的科研评价体系。
四是增加国内优秀科技期刊发表成果的权重。国内期刊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渠道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加快期刊审稿周期、缩短期刊出版时间,使作者的研究成果能及时公之于众。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在科技奖励成果的评比条件、项目验收、科研人员职称评审条件等方面[8],在原有的原则、标准和条件的基础上增加在国内优秀科技期刊上发表成果的权重,必将提升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将更多的科技论文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9]。从而,有效地抑制“优秀稿件外流”,国内期刊才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迅速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