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比较探究

2022-04-07 10:00:04杨昊晟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存在论哲学思想

杨昊晟

(北京师范大学 一带一路学院,北京 100000)

语言哲学是近当代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现象研究的理论,其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基础,运用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语言哲学也是分析哲学的分支哲学流派[1]。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是上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前者是英美语言哲学体系的重要代表,后者是欧陆语言哲学和现象学运动的代表,且两者的母语都是德语。在19世纪末期,西方语言哲学的发展开始有所转向,以弗雷格、罗素为代表的牛津日常语言学派和维也纳学派突破原有的语言学论,开始走向逻辑实用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在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的大背景下,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思想也在索绪尔、弗雷格等人的基础上对语言的存在论与语言的真理观进行了创新阐释,推动了语言哲学的发展[2]。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作为近代西方优秀的哲学家,两者在研究语言哲学上不仅具有异同点,还对我国的哲学具有重要影响,例如部分现代中国学者把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化,用“ Dasein ( 缘在 ) ”与“ Ereignis ( 本成 ) ” 阐释中国思想,例如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和赖贤宗《道家禅宗与海德格的交涉》。基于此,探讨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的相同点和“同中之异”,对理解英美和欧陆语言哲学、甚至启发我国哲学思想大有裨益。

一、语言哲学思想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

(一)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概述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不仅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也是数学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代表作有《逻辑哲学论》《哲学文法》《逻辑笔录》等[3]。维特根斯坦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卡尔·维特根斯坦,优渥的家庭条件也为维特根斯坦在今后追求学术之路提供了资源。1911年,维特根斯坦在拜读了逻辑学家弗雷格的著作《算术基础》后,拜访了弗雷格,并通过弗雷格的推荐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自此开启了哲学研究之路。1912年,维特根斯坦在二战战场上完成了《逻辑哲学论》的初稿,自身的家庭背景和战争的经历使其哲学思想更具有实用主义观,因此,维特根斯坦也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维特根斯坦虽研究存在主义哲学、数学哲学等其他哲学分支,但是语言哲学是他主要研究的哲学流派,维特根斯坦曾主张“语言是哲学的本质”,肯定了语言的重要性。基于此,维特根斯坦直接解构了传统哲学的唯一本质——形而上学,为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发展方向,即语言。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所有人类文明的基础,语言是哲学的本质,语言就是哲学。

(二)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概述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及创始人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巨大的魅力。海德格尔的学术著作有 《形而上学入门》《存在与时间》《通向语言的道路》等。其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时间》思想深刻且行文晦涩,其中不乏海德格尔自己创造的复杂的哲学术语,甚至可以说,他对此书的思想的阐释,就建立在他所创造的一系列术语之上,他创造这些术语的意图是为了标划出已知的、但常常被忽视的语言现象[4]。海德格尔长时间以来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通向语言的道路》对语言存在论的探讨更是见解独到,颠覆了人们传统对时间与空间问题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因此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自由的,人类的语言可以通过诗文来进行描述,人真正的自由不是在伦理生活中获得的自由,而是人本身就具有的,人只要存在,就有选择的自由尤其是使用语言的自由;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二、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的共性

(一)存在论上的一致性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体系属于英美哲学体系,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属于欧洲大陆哲学体系,虽然两者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不同,但思想的本质却具有同质性,两者的语言哲学思想首先在语言的存在论上便具有一致性。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通过研究语言,重新解读了语言的存在地位,传统语言哲学将语言排除在自然的生活之外,仅将语言作为符号体系进行定义,而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均认为语言就是自然生活中的一种活动,两者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最为本质的东西都是通过语言或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5]。两者将语言的地位拔高,重视语言的存在意义,特别是语言的存在对世界开启的意义。例如在海德格尔早期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用现象学的方法,试图讨论语言的存在问题。在此过程中,海德格尔选择通过能够对存在有所领会且能够展开存在的特殊存在者“此在”的生存论建构来阐明存在问题。他认为重提“存在”这一从未被清楚阐明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存在首先有着最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性,“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族类上的普遍性”,而且,语言的存在是“不可定义的”。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也提到思想、语言、事件、世界等概念之间存在一种特定的同构关系,语言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并不是脱离于自然活动之外的单一符号,语言就是活动。维特根斯坦甚至提出了“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的观点,由此成为语言哲学中日常语言学派的奠基人[6]。综上,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在语言的存在论上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肯定了语言的存在地位。

(二)真理问题的一致性

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7]。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在真理问题上具有一致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两者都认为真理是通过语言表达、显现甚至形成的,这也契合上文两者都肯定语言存在地位的观点;另一方面,两者都解构了符号论和指称论,指出真理并非依赖事实,形成真理的语言就存在现实之中,即真理需要通过言行直接显现,而非依靠事实进行判定。

其一,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认为真理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两者也都指出,语言无法直接说出终极真理,语言只能暗示、无法完全描述[8]。维特根斯坦曾言“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不可说之物”便是“终极真理”。其二,近代以来,西方的真理观大多都是基于符号论而开始研究探讨的,例如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康德肯定了符号论的真理观,其指出“对象符合观念”,基于此,海德格尔要将符号论的真理观进行解构,将其转变为语言存在论上的真理观。海德格尔也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肯定了语言存在论上的真理观[9]。基于此,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也打破了索绪尔以及弗雷格的指称论。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要素是符号,是区别语法问题中“所指”和“对指”的关键,弗雷格也认为语言可以脱离现实成为“自洽的系统”,而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解构了符号论的真理观,同时也打破了索绪尔等人“语言的要素是符号”的指称论。

(三)均反对表象主义和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均反对表象主义和形而上学,他们均提出要用现象学来代替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曾言“现象学比数学逻辑更有效”[10]。其实在维特根斯坦的早期思想中,他尚存在形而上学的思维,例如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基质”,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均有固定的形而上学的逻辑结构或逻辑形式,由此,约翰库克将维特根斯坦与自己并称为“形而上学日常语言学派”。然而,随着维特根斯坦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思想的不断重构,其在后期开始推翻自己前期肯定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开始反对表现主义、提倡现象学。

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前,也有诸如贝克莱等人也反对用词语代表描述对象的表象主义,突破了传统语言哲学思想,但其对表象主义的反驳依旧建立在了主客二分的基础观念上。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看出了主客二分论在反驳表象主义和形而上学上的不足,试图通过消除主客二分论,从而彻底反对形而上学。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都看到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对外部设定的单一性,试图通过在语言中进行指称变换来摆脱这样的困境。例如为了避免把人从形而上学或者生命哲学的角度当成一般存在者来讨论,海德格尔用了“此在”这一术语来代替“人”“生命”这样的名称。

三、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的差异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虽然在部分观点上一致,但因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分属的哲学流派也不同,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体系属于英美哲学体系,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属于欧洲大陆哲学体系,因此,两者在语言哲学思想上也具有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研究语言哲学时的思维方式不同、源初世界与语言界限的理解差异以及反对表象主义的彻底性及深度不同上。

(一)研究语言哲学时的思维方式不同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在研究语言哲学时的思维方式不同,兹以两者针对“终极真理不可说”的观点为例加以说明。虽然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认为终极真理只能显现、不可用语言说出,符合“日常语言学派”的特征,但两者在研究时的思维却不同。一方面,如上文所述,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于神秘领域或者终极真理,只能暗示,无法直接说出,只能通过语言游戏自行显现,“语言游戏”由维特根斯坦提出,也因此成为了维学后期的核心概念,语言游戏即“把语言与活动这两者交织到一起而组成的整体”,语言游戏的目的是通过游戏的过程来体悟语言使用的意义,强调语言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1]。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他并不谈论不可说的东西,而是通过游戏感悟、甚至澄清不可说之物。

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在针对“终极真理不可说”的研究时,认为可以通过诗歌来“召唤”本真世界或神秘领域。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在研究语言哲学时的思维以及实践途径不同,海德格尔注重“诗与思”来弥补语言的局限性,而维特根斯坦利用语言游戏而暗示语言所无法直接描述的“不可说地带”。海德格尔强调诗文引出终极真理,其理论及诗文虽晦涩,但是艰深的术语并不影响他在哲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尽管哲学家本人的目的是讨论存在,可是在讨论存在的过程中以现象学的方法建立起的生存论,实质上却是语言的讨论,海德格尔从本人的目的出发,对语言的现象进行描述理解,其针对“终极真理不可说”的“不可说”程度较维特根斯坦而言更低[12]。

(二)源初世界与语言界限的理解差异

因为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在研究语言时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也影响了两者对于语言界定的不同,两者对于世界本源的语言、最初的语言是在语言之外还是在语言之中,都秉持不同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源初的语言在现有的语言界限之外,人们无法定义和描述源初语言,不仅如此,维特根斯坦还批判一切想要定义世界源初语言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悖论或者也都会陷入悖论之中。而海德格尔却认为世界的源初语言被说清,是在现有的语言界限之内的,并且企图通过诗文和艺术来解释世界源初语言。海德格尔讨论源初语言并非单独将这个问题提出然后展开论述,而是将源初语言作为他构建语言哲学的一个部分,认为其具有整体性的意义,包含在语言界限之内。海德格尔认为维特根斯坦对于源初语言无法被说出或者用暗示来体悟的方式并没有突出语言存在的普遍性,而是错把语言当作一般的存在者来定义。海德格尔的选择方式是贯彻现象学发问方式来追问源初语言的存在,现象学的发问方式是去描述如何,而非从事实层面讨论对象是什么,他指出“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用现象学方法来发问存在就是寻求发问的对象,就是寻求我们在问什么即“问之所问”、通过什么来问即“被问及的东西”、问的目的何在即“问之何所问”[13]。“语言存在”通过现象学的“去蔽”的描述被阐明,各已知的现象得以标划。

(三)反对表象主义的彻底性及深度不同

相比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对于形而上学和表象主义的反对更加深入和彻底。维特根斯坦利用“家族相似”的概念,从而消除了一切形而上学中从抽象到本质的可能途径,由此,语言哲学逻辑形而上学的基础也被解构。“家族相似性”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哲学概念,即同个家族的成员均有相似的特征,这个概念多用于语言哲学中类比词的解析[14]。海德格尔虽然反对传统表象主义的逻辑本质和形而上学“从抽象到本质”的语言逻辑形式,但是其仍然保留了形而上学的结构基础,例如在对语言存在论解释中,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给了语言非常重要的位置,语言不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海德格尔对其他事物的讨论也不是直接与“人”或“生命”相关,而是从语言的存在出发。并且,海德格尔在1929年和1935年分别出版《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以及 《形而上学入门》,其虽然在后期又出版《克服形而上学》一书,但海德格尔的逻辑结构不是固定的形而上学,而是涌动不居的“存在论”,这仍然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嫌疑。

四、结束语

虽然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是不同学派、不同国家的哲学家,两者也没有交集,但在语言哲学思想上却具有同质性。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在语言哲学思想上都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对于表象主义的拥护和形而上学观,但两者在研究语言哲学的思维途径上却有所不同。通过研究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的“同中指异”和“异中之同”,能够对西方近代语言哲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存在论哲学思想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8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20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
天府新论(2016年6期)2016-11-23 03:05:33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语篇分析方法探析
外语学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12
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及其影响
外语学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0:44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
外语学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