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骚》中的象征手法

2022-04-07 07:45徐婧婧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离骚诗性屈原

徐婧婧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屈原通过《离骚》将其唯美理想与漫游经历完整地勾勒出来,然而他的漫游经历是现实与梦境相互交织、相互杂糅、相互渗透的似幻似真的漫游。屈原用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自身的内心情感、内心世界及心路历程。这种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艺术创作手法,使《离骚》的象征意味浓厚,内敛丰富,每一句、每一段,均由象征手法、象征系统的朦胧梦境所构成。透过这种意境,探究《离骚》所隐含的“心路历程”,则能够在情与理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体会到屈原天然合一的诗性境界。

一、心路历程的艺术再现

《离骚》是屈原最为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折射屈原审美追求、文化人格、悲剧命运、心路历程的重要作品,能够从多个角度及层面启迪人们的内心,激发人们对自然、命运、社会乃至大千世界的思考。“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开篇便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屈原的血统和身份,指出屈原对自身优越身份的自信及美好前途的向往。屈原认为自身拥有良好的出身,加之“修能”必将得到君主的赏识,能够在政治生活中有所作为,成为割除弊政,框图大业的重要贤臣。在屈原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屈原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在这责任感之中,又不免渗透出忧患意识和悲观思想[1]。如“恐美人之迟暮”,便是屈原想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又担忧自身年老体衰,不能胜任。而在现实世界,屈原的忠心和忠诚却换来君主的猜疑,导致屈原被流放边疆,此时屈原遭受了精神和政治上的双重打击。虽然如此,屈原还是发出了“恐皇舆之败绩”的哀叹。可见,屈原始终怀着国家兴衰、家国基业的理想,即便政治前途不堪,依旧对国家和君主怀着赤城之心。这也从侧面上反映出屈原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审视自身的价值追求和个人命运,能够将精神境界升华到肉体境界之外,并以热情和正直的心态看待自身的遭遇。

通过诵读《离骚》,来发掘屈原的情感和思想动态的变化,能够从“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意蕴中,明确屈原复杂而浓厚的爱国情感。屈原曾试图用自身的理想来感染他人、影响他人,但最终却惹得自己黯然神伤、悲愤不已。他也试图通过引导他人和自身一样泾渭分明、高风亮节,但却只能“孤芳自赏”“岿而叹之”。屈原的理想抱负蕴含在《离骚》的诗篇中,他用自己的热忱来反击命运所带来的磨难,但最终却面临着种种的“内心挣扎”。他是巨人,能傲然于天地之间,审视世间之变迁,但他也是凡人,无以改变天下之事物,常常望洋而兴叹。屈原的悲剧源于楚王的不信任和奸佞之臣的构陷,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国家,创造出美好的政治环境,使白丁可以幸福。然而屈原却在不断地努力和奋斗中失败了,遭受无端地猜疑和排挤。正如《离骚》所说“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在所有人面前,屈原只是一个异端分子,是“与众而差然”的异己力量。然而屈原并没有妥协,他在《离骚》中对众人展开了批判,将批判从现实升华到自然,以象征的方式,将批判的情绪内化为自身对天地自然的怅惘,内化为自身对世间之真理的探究[2]。

二、诗性象征的朦胧之境

诗性象征是作者借鸟兽、草木、风物、山川,抒发自身的情怀,叙述自身的理想,表达心灵深处的高洁,而这种诗性象征又使屈原的心路历程更加朦胧、难以琢磨,使人沉浸在唯美的画卷与意境之中,难以觉察到屈原内心的变迁和变换。但与此同时,也使屈原所隐藏的家国抱负、政治理想及批判思想更加丰富、更加内敛、更加多元,使人在多次诵读与观摩后能够陷入深思。在文学创作的层面上,屈原所采用的象征手法,能够在借助《诗经》比兴技巧的前提下,托物言志,将触物起兴、触情起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物”拥有了人的情感,使“景”拥有社会之属性。如香草香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奇服高冠象征着“超然”、高丘求女象征着“追求”。然而这种象征是朦胧的,是形象的,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它外表华美,使人沉醉。但内在深沉,隐含着屈原艰辛的心路历程,抒发着他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此同时,在屈原的灵魂深处,也表达了独特的“美”。如“爱国”“爱民”“忠君”等都是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良好美德,是《离骚》所蕴含的高尚品质。在诗性象征的作用下,屈原所勾勒的画面卷轴拥有了双重的审美范式[3]。一是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诗性画轴、诗性意境,这种美是视觉的,也是表层的。二是象征手法所勾勒的内在美,即屈原寄情于物中所呈现的高尚品质,如高洁、追求、爱国等,这种美是深层次的美,是心灵美,同时也是能够启迪和影响世人的内在美。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象征手法能够使《离骚》的审美情境拥有二元属性,能够更深层次地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如“秋菊之落英”“木兰之坠露”象征着屈原受到良好的修养和教育,而“索胡绳”“贯薜荔”则象征屈原的秀洁与忠信。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屈原所采用的“比兴手法”即象征,能够将《离骚》各诗篇衔接起来,使其成为系统性、主体性的整体。诚然屈原在《离骚》中所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各有差异,并嵌入诸多的批判意味,然而通过解读象征本体,梳理屈原的政治遭遇及心路历程,能够发现《离骚》诸多篇章都以屈原“三段漫游经历”,或者说是心路历程为主线,能够使心路历程嵌入到全部诗篇中的手法。譬如“美女”的象征本体是“楚王”,而“迟迟日暮兮”则象征“国家衰败”。可以说,象征手法贯穿着《离骚》的始终,是屈原心路历程的载体,同时也是《离骚》丰富内涵、深沉思想及家国情怀的“表征手段”。同时,象征手法也能够将屈原的情感和思想呈现得淋漓尽致,使《离骚》更加主次分明、层次有序。然而在某种层面上,象征也能够将现实与幻想交织起来,使《离骚》具备朦胧美的特征。在“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中,屈原在描写景,同时也在言志,在抒发情感,也在叙述自身的哀叹和悲愤。然而在“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凰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中,作者的象征意味较为隐晦,似乎只是在描写景物,在叙述自身的经历,其中的象征成分变得朦胧而模糊,仿佛只是一段梦境,又仿佛只是一段现实。屈原将自身的经历与凤凰相对比,象征着自己的远大的抱负和美好的追求,表明自身的鸿鹄之志。所以《离骚》中的象征,并非简短的意象,如花、如草、如风、如雨。有时则是一种情景、一种经过,或者一个动作。初读时,画面清晰而明亮,感之为屈原之写实,然而诵读后文,则发现前之写实,又是象征的本体,是为后文的续写作铺垫,因此《离骚》中的景、物、人似真非真、似幻非幻,给人以朦胧而委婉的感受。

三、层次清晰的象征系统

屈原在《离骚》中的心路历程与漫游经历为全文所应用的象征手法提供了抓手,使所有的象征手法都拥有了层次明晰的主线,帮助读者能够更清晰、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屈原。而诗性象征则是《离骚》象征手法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的具体体现,使作品拥有较为深沉的“朦胧美”,能够将诗篇的审美结构划分为二元层次,即意境美与人格美。而在表层,是《离骚》的诗篇、诗段与诗句。在该层面,通过划分《离骚》的象征系统,将象征本体与喻体提炼出来,能够更清晰、更完整地探究象征手法在《离骚》中的应用机制和原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厘清屈原的心路历程及漫游经历。屈原在《离骚》中的象征系统主要有植物类、动物类、人物三类。首先是植物类。植物类象征系统可分为以下两类:(1)通过香花香草做配饰、食物、衣裳能够象征屈原“修好”的精神。如“秋兰纫兮为佩”“揽洲兮宿夜”等,便都是此类象征。与此同时也为读者描绘出唯美动人的画面,呈现出悠然的隐居情境。而诗中所提到的“香木”“琼树”“芙蓉 ”“白 芷 ”“ 菌 桂 ”“ 香 椒”“玉 树 ”“ 木根”“落英”“秋菊”“坠露”“秋兰”等植物都是在普遍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所表达的内涵,都是屈原所拥有的良好品质、操行和修养。(2)以“种植香花香草”来隐喻人才培养的功绩及求贤若渴的理想。如“昔三后兮骏茂也”“众芳衰兮之商载”等。屈原通过种植香草来象征治国人才的培养,通过“众芳”来象征群臣为君主出力的理想,然而在屈原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却遭到背叛和质疑,使屈原心力交瘁[4]。随后屈原又用臭物、杂草来象征求贤失败的过程,用花草的衰败来感叹自身的遭遇和失败。屈原虽然能够用具体的花草植物来象征“人才”,但具体的实现或表达,都是通过“动作”的来“表达”和“诠释”的,如栽种花草隐喻求贤历程,以草为佩象征高尚品德等。因此,其象征原理是以意象与动作相结合为主的,其中动作能够表达屈原主观的思想脉络和情感动态。如栽种花草后而出现臭物,表达了屈原悲凉而痛心的情感。但在全文中,却并没有直抒胸襟式的语句,读者要想感受屈原的情感,就必须通过“联想”的方式,来感受屈原的情感脉络。其次是动物类。在动物类象征系统中,屈原普遍将自己象征为动物,通过动物的举止,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情感。譬如“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而不行已”,在这里“马”有人的情感和思想,象征着屈原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屈原的思乡爱国之情。而在鸟禽类象征中,鸟禽通常象征品德高尚的人,同时也影射屈原自己。如“吾鸟之不群兮”,即表明屈原不愿与人为伍的情感。在鸟兽隐喻或象征上,很多学者将鸟兽隐喻为高尚的人,并没有从屈原的角度来考量,导致上下篇章出现“意义层面上”的断层。但如果都以屈原的视角来审视所有的鸟禽又将导致部分的语意或主旨过于模糊,因此在“象征本体”分析中,只有结合上下语境,才能切实地明确诗篇的内涵。如“乘鲲鹏以翱翅”,便不能将鸟禽隐喻为屈原本身。最后是人物类。《离骚》中的人物较多,主要包括虚拟人物、历史人物、传说人物,这与屈原的政治理念息息相关,屈原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勾勒出绚丽的象征世界,使屈原的政治情感能够更好、更全面地抒发和诠释出来,使诗歌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多样,也更为复杂。《离骚》中的人物,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众女”“美人”“灵修”,神话人物中的“二姚”“简狄”“宓妃”等。如“怨灵修指浩荡兮”中的灵修,通常象征君王,而众女则象征群臣。此外,“娥眉”通常象征美德或修德。在《离骚》中美人出现的频率较多,所象征的事物也较为广泛,有时以自喻、有时以喻君、有时则喻上古贤王,而有时则象征贤人。主人公求女,便象征了屈原追求贤良的理想抱负。

四、结语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应用得较为广泛,能够将屈原的心路历程、漫游经历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为读者勾勒出层次分明的审美体系,使《离骚》更具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离骚》中人、鸟、兽、植物都隐喻特定的事物,从而勾勒出唯美的画面,使诗篇更加唯美动人,也将屈原的情感、思想、抱负变得更加朦胧、更加深沉。屈原在《离骚》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为后世文学创作带来了启示,使我国文学创作具思想性和哲理性。

猜你喜欢
离骚诗性屈原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屈原送米
神性的转向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