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元制”试点基础探索特色鲜明的国际化产教融合

2022-04-07 06:54莫晓瑾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元制产教国际化

莫晓瑾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1]。随着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政策出台和“双高计划”的实施,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将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有力抓手,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平台也将不断丰富。[2]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学院)在国家优质校建设期间,在借鉴交流的基础上,将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校情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维度多途径的教育教学提质实践,并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国际化模式。基于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试点基础,通过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紧跟国家重点战略规划,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积极搭建国际化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对接国际职业标准,实施学历证书与国际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元育人模式。以增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能力为导向,持续深化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与吸收、本土化与再国际化,以“一带一路”国际循环为主体,服务中资企业国际产能走出去,创新办学国际化路径,推进校本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化,打造强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职教品牌。

1 引进国际技能认证标准,探索双元制本土化创新与实践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下简称: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培训方式和教育资源。”[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要文件精神。在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基础上,2016年1月,湖北省教育厅与德国大使馆、德国海外工商会(简称AHK)共同签署了《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备忘录》。按照湖北省中德教育合作小组工作安排,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中德职业教育试点项目,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教学,建立国际化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积极拓宽思路,改变传统办学模式,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德国双元制教育中国本土化积累经验。经过试点后,将德国经验广泛应用于湖北省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标准、课程体系、优质教学资源的合作与开发等,全面促进我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切实提高我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项目以抓牢“三教改革“为根本,通过打造三能型(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学团队、构建融合德国职业标准的本土化“双元”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诊断与改进的课程评价体系、探索实施育训结合的1+X证书制度方案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举措,实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以产教融合为基本建构框架,与先进制造装备领军企业共建了具备生产性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中德机械制造技术中心、中德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 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装备智能制造实训基地;通过解构德国工业自动化类技术工种《职业培训条例》《职业培训计划》和《框架教学计划》等职业标准,立足我国《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了本土化公共知识教学大纲、理论知识教学大纲和职业能力培训大纲;基于学校专业特色和产教融合模式,直击人才培养精准性、可持续性、创新性关键问题,构建了工匠传承、能力培养双协同,公共基础、专业群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四层级模块化课程体系;选取来源于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18门、培训模块课程20门,校企共同编写智能制造专业群活页式教学工作页24 本,公开出版教材8 本,其中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1本;教学团队按照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积极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启动了“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1+X”等10 门课程建设,并陆续在中国大学慕课MOOC 平台上试运行。且逐步将这些开发成果转化成为国际化教学资源,应用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与培训中。

近年来,学院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及师资培训体系开发,校企联合培养了一大批国际通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湖北省中德职业教育工作小组秘书处单位,学院积极发挥中德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作用,连续承办三届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论坛,有关成果面向近百家行业内企业和兄弟院校进行了推广,“双元制”本土化经验做法被40 余家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自2015年以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AHK(德国海外商会联盟大中华区)中德职业教育武汉培训中心单位,积极开发中德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合作与示范项目,成为“中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核心成员、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中国能力中心战略合作伙伴,形成了良好引领和辐射效应。

2 辐射特色专业,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服务一带一路

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大方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势必要呈现特色发展。新时期,学院以服务“制造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为根本面向,以深化“军民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产教融合”为根本路径,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学校与专业群为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职教20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在改革创新中主动作为。学院重点围绕“三海一工”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与跨国企业、国际机构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质性合作办学,助推产学研深化合作。积极探索服务当地产能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展双向提升。基于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成果,深入推进双元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拓展与世界500 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等校企合作关系,从人才培养层次、合作专业数量、教改探索受益范围上不断优化。以“豪华邮轮智能制造工匠班”项目为载体,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经验借鉴到“招商班工匠班”的培养中,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协同确定、培养方案协同设计、培养过程协同实施和考核评价协同组织的现代学徒制。

2018年,学院与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招商邮轮工匠班”,企业选派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定期派技术专家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校企共同研制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编教案等教学运行制度,形成支撑教学创新的教学规范体系;根据课程特征、教学目标、教学场景实施不同教法,形成基于在校(教室、实训室)、在线、在场(工作场景)及交互融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管理对接,在育人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入班即入职,前两年在学校完成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学,校内课程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期间,由企业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开展现场实习,在第三年,到招商工业下属的邮轮建造基地完成实习教学。通过对接国际化职业培训标准,构建“学历+国际化职业认证”体系,探索出校企双主体、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等六融合、本土化与国际化融通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学院与中船集团共建中船集团产教融合学院,将造船技术的国际标准引入教育与培训,共同孵化国际认可的标准和教学资源。

随着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日益密切,“留学中国”与“海外办学”国际化办学双管齐下,学院结合这些国家的国情与人才需求,与当地国家教育部门、我国驻当地国使馆和国内外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政校行企”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合作国家和院校,量身打造规范的、可行的、灵活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国际化产教融合交流平台,联合行业知名企业共建智能船舶、卓越海员等强品牌和创品牌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深蓝学院”。产学研成果首先推广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船舶类专业教学,搭建了“工作场景式”教育平台,与泰国廊开造船工业学院开展了船舶类特色专业留学生项目。同时,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在泰国的建造基地提供通晓中泰双语,具备船舶轮机及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等能力的生产管理人才。由学院主持制定的教育部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动力工程技术等5个船舶类专业标准在中泰合作的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项目中试运行,并以此复制辐射推广到交通、信息技术、财经4 个专业领域,7 个专业,既发挥了船舶技术类优势专业,又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开展国际化生源的培养。如开设了招商邮轮班、马士基海员班、京东物流班、森大援非班、鑫裕盛卓越船员班。与森大集团、麒盛科技在非洲、南美洲建立了“鲁班工坊-海外工厂培训中心”、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在斯里兰卡共建了“精英工匠孵化中心”,通过多元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开发出与泰国院校合作的1+X 证书模式、与孟加拉教育部门合作的1+X 与1+1+X 双模式、与斯里兰卡企业的X 证书模式等,构建了理论+实操、技能+证书、管理+生产、工作+生活等多维度分层次的海外学员培训体系,实现了对1+X 证书的深度开发与国际化推广。学院近五年来,有2302 人次随着行业企业走出去,投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荣获了“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称号。

3 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孵化海上丝绸之路职教品牌

目前,已建成集船舶、交通、现代制造、经贸、建筑、旅游等多学科的综合型高等职业院校,有多个专业招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已和12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院校与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引进了德国、加拿大国家通用的2 个国际认证体系,开发了4项国际化课程体系,搭建了1个境内外线上职业培训课程单元平台。通过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育与培训。采取“中国职业院校+国际先进平台+知名企业”强强联合方式,支撑企业技术改造,共同孵化国际认可的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及数字化教育资源,形成了“依托先进平台,以项目为纽带、提升产学研、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标准本土化与校本标准国际化双向并进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教育与技术服务能力,能参与国际化职业教育多元合作的优质教师。创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境外实习就业服务基地”等国际化船舶类高水平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品牌。

3.1 “四法并举”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式专业教学模式

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建成呈现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22 部活页式及工作手册式教材,10 部与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系统、在线开放课程融通的立体化教材,建成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形成以智慧职教“云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平台为载体,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块化专业群教材体系。联合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西门子(中国)公司等智能制造高端企业,共同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创新实施教师(工程师)、学生(员工)双角色教学法、项目引导教学法、顶岗实习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等四法并举的产教融合平台式专业教学模式。

3.2 校企共建一流校内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以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为指引,与国际一流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由“智能船舶与海洋工程博物馆”“船体组立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船舶虚拟仿真与设计中心”等“一馆二线六中心”组成的“船舶智能制造生产实训基地”和“船舶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 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涵盖专业群6 类关键技术技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具有全国领先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体系。

3.3 搭建产学研用功能合一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以共建产业学院及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形式,深化与招商局工业集团产学研合作,校企共建由“招商局工业集团产业学院”、“新技术特种船舶设计研发中心”等“三产业学院二中心”组成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培养国际化人才、开发1+X证书,研究推广船舶智能制造技术,参与10艘以上高技术船舶设计项目。

3.4 打造船舶特色社会服务品牌

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及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资源库优势,搭建“学校-企业-社区”行走的网络学习空间,培养高素质造船工匠型人才3000 名以上,面向社会进行新技术技能、学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培训,完成社会服务超10万人日。

3.5 建立国际交流合作中国方案

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DOCC中国能力中心”,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共同研制双元育人模式的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等企业合作,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全球港航布局,在境外设立船舶建造与维护维修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培养国际化人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海洋科技“鲁班工坊”,打造海外服务平台。建设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个,开发国际职业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包5个,孵化国际通行的行业职业标准超过2个、教学类标准超过8个,实现国际性人才培训量达4000人日。

4 结论

产教融合共同体要坚持以开放合作为抓手,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水平,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更好地为我国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可参考的经验。[5]随着我校“双高计划”建设的实施,坚持聚焦海洋科技工业特色,依托产教融合大平台,构建创新发展新架构,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新生态,推进共享发展的新作为。积极为“走出去”企业和国际产能合作发挥优质校的引领作用,建设支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海外教育培训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为海洋科技工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供系统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实施世界一流职业教育资源本土化转化与高水平教育资源国际化推广,形成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体系融合的“典型案例”。

猜你喜欢
双元制产教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