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积铭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第三版)Unit7教学为例
邹积铭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厦门 363105)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世界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于大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和担当世界使命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据课程设置的目标、内容与特点,依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第三版)Unit 7教学为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探索。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必要性;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对全球化不断加速进程中人类面对的全球性问题的积极回应,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全球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世界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培育,对于树立大学生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担当世界使命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和知识是全球共同利益,必须将“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1]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宗旨。大学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据课程设置的目标、内容与特点,依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深化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
“大思政”格局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科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与基本内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的前提下,实现“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的发展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理论上源自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文化上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一方面,马克思从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分析人区别其他一切动物的“类存在”属性,与动物活动根本不同在于,“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3]人因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其他物种相依别,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往结成社会关系,形成共同体。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多元共生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容上包括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丰富内容,在目标上倡导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平等互信、对话协商,交流互鉴、兼收并蓄,绿色、可持续发展。依据上述内容与目标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世界各国人民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而产生的命运相连、未来相依、安危与共的相互依赖意识。”[4]
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着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涵盖历史、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特别是涉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较丰富。因此,利用语言教学的隐性教育,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是在“两个大局”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调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既充满风险挑战又包括发展机遇的辩证进程。应对这一大变局,培养具有大局意识、世界眼光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结合课程目标设置与内容设计,在政治比较与文化互鉴中,引导学生坚持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与挑战,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培养世界眼光,牢固树立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意识,这是锤炼新时代大学生成为世界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的现实需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描绘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凝结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精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培养具有全局意识、世界责任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结合课程目标设置与内容设计,在国际形势分析与国别比较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融入世界发展的大局之中,加强对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增强世界责任,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构建美好世界的世界梦有机统一,这是锤炼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逐梦人和圆梦人的现实需要。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培养具有全球意识、世界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结合课程目标设置与内容设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正确认识推动世界发展进步与构建美好世界的实践中,中国的胸怀天下理念与大国担当精神,加强对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厚植世界情怀,这是锤炼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构建美好世界的建设者和贡献者的现实需要。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颁布,强调课堂教学改革要以“课程思政”为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教学要坚持这一教学改革的目标,在跨文化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世界眼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第三版)Unit 7中的两篇课文The coming energy crisis (Unit 7 Text A)和A worldwide food crisis? (Unit 7 Text B)的教学为例,进一步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实践。本单元主要围绕能源危机与粮食危机两个主题,通过课前预习、课文导入、结构分析、话题讨论、主题引申、深度思考、价值引领和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对全球化问题、培育全球责任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提升学生对胸怀天下理念与履行世界责任的认同。
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以资源、资本、产品、技术、生产、流通、服务为要素的经济全球化,同时,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全球交换和全球贸易,正如阿特巴赫(P. G. Altbach)指出:“全球化是指一个由更加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信息及通信技术、国际知识网络的出现、英语所起的作用,以及学术机构控制之外的其他力量共同塑造的现实。”[5]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产生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挑战,也是认识全球化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全面认识全球化的深层含义,既要看到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又要深刻分析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在大学生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廓清全球化问题的深层含义,具体来讲,可以结合课文The coming energy crisis (Unit 7 Text A),聚焦课文的主题“能源危机”,通过播放“能源危机”视频短片导入课程,引发学生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分组讨论,围绕“请描述视频中都出现了哪些能源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这些能源问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如何应对这些能源问题?”等问题,引发学生对全球化背景下能源危机的深入探讨,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能源短缺的最新问题,深化分析当前全球能源危机不仅存在能源资源短缺的客观现实问题,同时还受到新冷战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及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的消极影响,这给疫情背景下人类共同应对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问题带来了巨大挑战。总之,通过本课对全球能源危机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能源危机只是全球危机的一个缩影,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期,未来人类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将会越来越凸显,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面对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挑战,在反思传统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念、全球意识和全球化思维。共生、共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在大学生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培育共生、共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体来讲,可以结合课文A worldwide food crisis? (Unit 7 Text B)聚焦课文的主题“粮食危机”。通过播放“粮食危机”视频短片导入课程,引发学生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分组讨论,围绕“请描述视频中都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这些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如何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等问题,引发学生对全球化背景下粮食危机的深入探讨。同时,引入课文的数据案例深入分析共存、共商对于解决粮食危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比如,课文中的数据指出,未来人类将面临食品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因为在2009到2050年之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3亿。而要让90亿人有饭吃,估计需要将全球粮食产量在2007至2050年间提高70%。这一严峻问题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挑战,应对粮食危机,保证粮食安全,需要世界各国坚持共存、共商的共同体意识,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加强合作,增加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或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培育节约观念,减少对于食物的浪费。总之,通过本课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形成了相互依存、休戚相关的发展趋势,要树立世界眼光,将人类共同利益置于首位,培育共存、共商的共同体意识,通过全球合作共商,共同寻找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的解决方案。
共建、共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方式。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挑战,需要全人类共担风险与责任,需要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在全球治理实践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能力,共建美好世界,共享美好生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增强全球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共谋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在大学生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培育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体来讲,可以结合课文的主题“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围绕“你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遭遇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吗?为什么?从不同主体维度探讨如何应对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人类可采取哪些举措?”等问题,引发学生对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挑战的思考,教育学生要培养共建、共享的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全球性问题解决需要依靠各国的政府机构、非营利机构与全体人类的共同努力,需要世界各国集思广益兼顾各方利益,通过重构国际关系新秩序,推动全球治理新格局,寻求利益契合点,形成最大合力,才能共建共享美好世界。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1).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4]吴俊.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其落地生根的社会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
[5]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
邹积铭(1981—),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语言政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G642.0
A
1673-4564(2022)06-0084-03
20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