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现状及路径探究①

2022-04-07 06:33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培育文明院校

朱 蕾

高职院校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现状及路径探究①

朱蕾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生态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是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大学生毕业之后多面向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工作领域,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因此,对高职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培育十分迫切。在高职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中,可从教学环节渗透、生态氛围创设、社会实践提升和激励措施建立四个方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以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高职院校;生态素养教育;现状;培育途径

生态素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层面,是实现21世纪可持续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育而形成的能力。[1]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曾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养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要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在愉悦中感受生态之美,在实践中提升环保技能,在互动中享受生态文明成果。

一、生态素养概述

素养是指包括了修习涵养、素质、教养及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是通过经常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2]可见,“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教育、训练、实践,将内在的情感、意志、习惯、行为等外化于身的一种道德修养。

在“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生态素养”定义为指通过后天的修习以及各种有利的环境熏陶和浸染而形成的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意识、情感、行为的总和。[3]由此可见,对于“生态素养”的界定,大部分都是从知识、情感、技能、行动这四个方面展开的。这也为高职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路径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二、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现状,本研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4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94份,无效问卷10份,其中男性占21.26%,女性占78.74%,环境类相关专业极少。此外,还随机抽取了部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团委教师、专职辅导员以及部分的同学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旨在从问卷、访谈中发现与分析问题。

1.生态环保知识匮乏

生态环保知识是生态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笔者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有着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当前国家乃至全世界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约63.97%的高职学生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这是一个好的生态素养形成的基础与首要条件。但是对于生态环保知识的相关了解上,却存在着不容乐观的一面,如当问及“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等生态常识的问题时,知道1-2个的学生占44.13%,都不知道的学生占21.26%,对于202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不知道的占51.82%,没听说过世界环境日的占6.28%。此外,对于生态环保知识的获取途径,86.64%的学生是通过网络获取的,70.04%的学生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获取的,仅有24.5%的学生是通过课程学习获取的,说明学校在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保知识方面是缺失的。

2.涉及生态素养的课程较少

课堂教育是高校培育学生生态素养的主要途径。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是围绕职业技能教育构建教学体系,缺乏生态理论与生态素养的教育,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没有开通关于生态素养的单独教学单元,生态素养教育一般是被作为公共选修课,或者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供学生选择,课程一般由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讲授,缺乏系统的生态基础知识涵养以及完整的生态素养课程培育。调查显示,59.73%的学生选修此类课程主要是因为学分,老师会通过案例、视频展示,但吸引力不强,60.74%的学生更希望生态素养培育不局限于室内课堂,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融入自然。此外,43.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课中生态素养的融入很少,仅简单涉及,这对于进入社会后,需要在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工作领域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职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3.生态素养教育方式单一

与起步最早、规范有序、特色鲜明的国外生态素养教育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生态素养教育起步晚,主要是依托教师、教材、课堂,学生接受度不高,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在访谈中,学生对环境志愿服务和户外出行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他们更希望能有机会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开展内容和途径丰富多元的非课堂教育,建设绿色大学。如在问到如果有机会参加生态文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你希望的课程形式是,40.89%的学生选择了以实践课程为主,有一定的理论课程,18.22%的学生选择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各占一半,而只有8.5%的学生选择了只开理论课;在问到你认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方面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64.37%的学生选择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74.29%的同学选择大力培养绿色社团。

4.生态素养教育知行脱节

生态素养教育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实践层面,而不仅仅是理论教育,由“理论”走向“实践”才是高职院校学生生态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学生虽然接受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素养教育,有一定的生态意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正践行的却不是很多。当问及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否践行生态观念时,表示有一定的生态理念,但在行为中很难做到主动践行的学生占49.19%,不理解生态理念,也不懂如何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学生占13.36%,当问及当你在生活中看见有人乱扔垃圾和浪费水电等不良行为时,仅有37.25%的学生选择了劝阻,当问及到名胜古迹观光时,发现有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时,53.44%的学生选择了积极制止,但通过访谈,可以发现这一结果显然与事实不符,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选择“知道不对,不愿多管闲事”这一选项。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活动中,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素质的知与行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尤其是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环节渗透、生态氛围创设、社会实践提升、激励措施建立这四个方面深层次、多角度地构建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途径,为实现“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教学环节渗透

高职院校的生态素养教育,应当牢牢抓住课堂教育主阵地,培训专业化师资队伍,促进授课教师将绿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国内有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生态素养培育方面做得很典型,如作为多科性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南京林业大学一贯坚守绿色理念,成功探索出“五位一体”的生态素养培育体系,该校在人才培育方案中明确增加了生态文明类通识必选课,课程种类多达57门,有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大气污染与治理、生态文化概论、生态美学等,通过通识必选课的全覆盖,实现学生生态素养的全方位提升。南京林业大学还将绿色理念融入专业实践中,打造“生态+专业”特色课程。浙江农林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生态素养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之中,致力于培育“生态人才”,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完成了《生态文化概论》这一近十五万字的课程教材,还制定公共选修课标准,要求所有在校学生必须获得2个以上生态环境学的公选课学分才能毕业。此外,依托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两大学科优势,复旦大学在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设有“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共开设了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30门课程。这些高校的成功经验都是值得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

2.生态氛围创设

生态氛围的创设需要精心设计、循序渐进才能形成,生态氛围的创设需要多方的努力,绝不仅仅是某一方的事情。生态氛围的创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校园生态氛围创设,校园生态氛围的创设应制度现行,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绿化美化的规章制度,使师生都能够根据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保护校园环境,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如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成立了生态文明教育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将生态文明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通知》等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文件,系统评价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成效。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绿色校园、园林式校园,使学生浸润在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之中,如福建农林大学作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先后建成了“菌草园”“百竹园”“时令花卉园”等风格不同的园区,在校园绿化的基础之上,形成教科研一体的“植物园”,同时,引进节能技术、低碳技术、太阳能供热系统等,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环保需求。二是社区和家庭生态氛围创设,社区和家庭是孩子生态素养培育的启蒙地,社区应通过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环境美化建设,打造优美的社区生态环境,利用公益广告、生态纪录片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从而使整个社区居民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家庭中家长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水电、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等,使子女更加珍惜和爱护自身的家庭生态环境,并且,培养子女创造和欣赏优雅和谐的家庭生态环境的能力。

3.社会实践提升

社会实践是生态素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生态体验”,是“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生态互摄的状态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诱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一种过程和境界”[4]近年来,我国高校对于绿色社会实践的重视与日俱增,一方面,通过开展绿色社团主题活动或生态文明素养知识讲座等校内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充分依托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中心等环境教育资源,通过成立野外环境教育中心,开展户外教学、野外考察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作为体验者,亲身参与其中,去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内心深处真正地产生“生态体验”。再者,通过加强校舍合作,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村镇、走进中小学,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低碳消费、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等主题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由“学习者”变成“倡导者”,引导学生亲近、倾听、发现自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4.激励措施建立

激励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情感激发对学生形成动力,进而将教育的目的变成教育主体的自觉行为,它是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激励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个是主体内部,包括良心、良知和羞耻感,一个是主体外部,包括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因此,将主体内部与主体外部有效结合,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发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高尚,破坏环境的可耻是十分必要的。在学生层面,高职院校可以表彰在环保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学生,开设环保主体交流会,通过优秀学生的讲述来引发现场共鸣,从而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此外,还可以将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融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建立“环保”档案,在同等条件下,对于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践行环保义务,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评奖评优、奖助学金、学生入党、学生干部选举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设立“环保”专项奖学金,用来表彰环保专项工作表现优异的学生,同时,设置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破坏环境,违反社会生态规则的学生予以批评与处罚,从而让生态环保蔚然成风。在教师层面,评选出环保先进个人,以教师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在高校营造出人人遵守生态道德规范、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本文在高职院校生态素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教学环节渗透、生态氛围创设、社会实践提升、激励措施建立四个方面培育高职学生的生态素养。除了学生生态素养的自我培育,还积极倡导家庭、学校、社会融入学生生态素养的养成,多管齐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致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的当下,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职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情感,践行生态行为,才能更好地塑造生态人格,加快构建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完芳.培育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25(04).

[2]翟金德.论现代城市公民的生态素养及其培育[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1:15.

[3]翟金德.论现代城市公民的生态素养及其培育[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1:16.

[4]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①本文系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生态素养培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0SJB09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朱蕾(1988—),女,江苏徐州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学生管理。

G718.5

A

1673-4564(2022)06-0081-03

2022—04—08

猜你喜欢
培育文明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