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框架下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①

2022-04-07 06:33王星颖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思政模型

王星颖

实证研究框架下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①

王星颖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其理论与方法在实证分析的构架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通过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设计系统化充分挖掘思政要素,构建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思政教育内化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一部分,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实证研究;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建设路径

一、引言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明确要求,并且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个途径展开,思政教育旨在对学生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品质、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等的教育活动。课程思政是推进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思政的讨论,近年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却又让人感到迷茫。《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其理论与方法在实证分析的构架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计量经济学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致力于量化经济现实,联通抽象世界的经济理论和现实世界的人类活动,对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有巨大帮助。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构建一个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基于实证分析框架充分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解读国家形势,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使思政教育内化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一部分,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回归教育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方法论课程,其地位和作用从实证分析类文献发文量足以体现。计量经济学为理论与现实架起了一座桥梁,再完美的理论也无法准确地说明现实。事物的发展都是多维的,单纯的理论分析无法度量各种因素的净效应,计量经济学这种定量分析方法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要求。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在这种情况下,若能把握这种规律就能探索事物未来的发展,计量经济学的优势便在于此。正因为这一点,计量经济学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地位,在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文献中,实证分析类文献占据半壁江山,然而,在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现象仍然存在[1]。对于数理统计基础薄弱的同学在理论推导、证明和大量统计检验的理解上存在困难,同时老师也很难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平衡点,过多的理论推导往往导致理论脱离实际,把计量经济学上成了数学课;过分强调应用,只重视估计技术常常会忽视计量经济学的思想,导致在实证写作时容易错用、误用。在这样的现状下,基于实证研究范式,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 以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论》为出发点,通过实证研究框架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去建立研究假设、解释模型结果,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把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政课的高度理论与计量经济学的数学推导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难点,给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带来了挑战。以实证分析范式解读国家经济,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把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道路理论化,为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供科学依据,坚定“四个自信”,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积极的探索。

三、实证研究框架下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

1.实证研究框架下计量经济学与课程思政

计量经济学是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专业课程又是课程思政体系建立的核心载体[2]。近40年来,实证研究给经济学研究范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实证研究以观察到的实际现象(数据)出发,运用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本质联系[3]。这种科学的研究范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在实证研究的框架中,建立假说是实证研究的核心,假说表明所写论文的观点,从假说出发,经实证检验,得出研究的结论和观点[4]。假说的建立是基于实践认识及理论;模型参数估计值来源于实践产生活动的客观样本数据;模型的显著性检验既是对样本总体的客观认识,也是对事物发展认识的检验。由此看来,实证研究范式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体现了“从实践中来”的原理,在实证分析写作的教学时,模型结果的讨论部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在教学中设计中,这些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

2.实证研究与课程思政设计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现有材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设计实验,进行量化的、精确的测试并推导出结论。实证分析的目标是推进理论认识,实证分析框架由三个步骤组成[5]:第一,提出问题,找出理论解释与事物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认识分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唯物辩证法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助于理解相关理论和模型。在实证研究框架中,提出正确的研究问题是一个好的实证分析的开始,选题内容既要符合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又要基于客观现实,一个好问题的提出离不开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认识和思考,例如城镇化对减贫的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老龄化与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等,这些研究问题的提出既能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规律,又能为“道路自信”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提出假说。提出新的理论猜想解释认识分歧,提出假设的原则体现了事物的普遍必然性,这也是理论的特性。一些现象的出现必然和其他某些现象联系起来,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原理。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实证论文提出假说,从新的理论视角来观察和讨论问题。第三,检验假说,寻找经验证据来验证假说。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建立、估计、检验,用客观观察的样本数据检验样本总体的显著性。计量经济学作为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计量经济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模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在实证分析类的论文撰写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去观察社会经济行为关系、正确提出研究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实证结果讨论,用实证研究范式构架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用实践数据通过计量模型检验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这些基本原理为实证研究下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提供一个框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讨论结果;用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的理解。

四、实证研究框架下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在学科融入思政元素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时仅聚焦于课程知识点,缺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导致课程思政 “碎片化”[6]。基于实证框架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这可以从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教学设计的系统化两个维度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1.教学内容专题化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实证案例分析,大量的实证文献都着眼于国家经济发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政要素。教师的价值引导对学生价值观形成起到关键作用,而教学内容又是价值观、世界观体现的载体,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证案例专题化有助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专题展开。

一是“身边事”专题。从学生生活的身边事出发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身边事”专题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论、正确的价值观思考身边事。例如,通过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研究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价值观,通过吸烟和肺癌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树立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专题。通过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地方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收入关系研究等内容的专题融入,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解、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政府满意度评价、收入公平等实证研究内容的融入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以人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历史唯物史观。总的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的融入有利于同学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的丰富内涵。

三是“政策科学评价”专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不断地有具体的政策被推出,如何科学评价政策效果,政策作用是否明显等,都可以借助计量经济学中具体模型来学习,比如如何通过双重差分模型评价“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否促进绿色技术进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等等,这一类的实证案例还很多。

2.教学设计系统化

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包括认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方法和估计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思想,能运用模型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7]。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典假设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放宽假设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空间模型等。对许多学生而言,教学的难点在于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一方面经济学家通过严格设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推导均衡价格,另一方面,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并不会按照上述概念生产经营。计量经济学允许我们通过数据来量化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行为,因而在实例选取和教学组织设计过程中更需要围绕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全过程中尽量实现课程思政的基本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专题化案例库建设,实现对学生精神追求的发展和价值引领;以专业课内容为载体,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计量经济学中假设检验为例(计量经济学的第二个用途),许多经济学科都涉及构建理论模型,然后用实践证据来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假设检验的逻辑思想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探究精神以及方法论素养。

五、课程思政评价

1.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导向

基于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总目标,需要深化课程教育评价体系,新时代课程评价体系应体现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价值、彰显中国特色、接轨世界水平。从学生视角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要改变单以考试成绩、论文数量、获奖数量的做法,应以学生德育发展为导向,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目标的统一,建立以品德和专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从教师视角看,同样也要转变以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等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应注重教师师德师风素养的评价,教师在意识上应认识到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知行合一。

2.建立科学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课程思政评价需要完善以往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建立新时代师德师风、新时代科研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四个一级指标。新时代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包括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和改革创新三个内容;新时代科研工作包含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成果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基础三个内容;教育教学工作包括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设计、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三个内容[8];社会服务工作的内容首先是高校教师用自己专业优势和科技成果投身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其次是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结语

课程思政是以学科教育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下的必然。实证研究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是基于实证研究范式建立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框架。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讨论结果,用实证研究范式和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通过教学设计的系统化和教学内容的专题化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1]王星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案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研究——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知识经济,2018(18): 175-176.

[2]米国芳.“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7):53-55.

[3]武止戈,文凤鸣,刘赟.基于实证研究模式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策略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8): 196-198..

[4]董珍,余冬根.《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及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2(3):217-220.

[5]朱玉军,王香凤.教育实证研究的认识误区及案例分析[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03):5-9.

[6]杨慧敏.基于00后大学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4):197-198.

[7]林晓锋.“三主线双循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创新——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24(03):22-29,60.

[8]谢隽,王君.高职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课程思政评价研究[J].才智,2022(22):55-58.

①本文系基金项目贵州大学一流课程培育项目《微观经济学》(编号:XJG2021021)的研究成果。

王星颖(1980—),女,回族,河南南乐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工程经济、城市发展与管理。

G642.0

A

1673-4564(2022)06-0052-03

2022—09—10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思政模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
——《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