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展厅教育活动的开展
——以广东省博物馆展厅活动“体验‘南海I 号’船员生活”为例

2022-04-07 04:52:52郑莉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4期
关键词:展厅参与者博物馆

郑莉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教育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都在进行着各种教育活动的尝试、实践与创新。作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一种,展厅教育活动也是博物馆向公众提供的服务之一。这一类活动设置在展览空间的某个区域,对于博物馆来说,既可以很方便地吸引观众参与,也能对展览本身起到很好的宣传与阐释作用。

一、展厅教育活动的特点

相对于在学术报告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专门教育活动空间举办的教育活动,在展厅开展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场地的开放性。这类活动一般是配合某个展览的主题而策划,地点的选择并不固定,依赖于展览的具体情况,有可能在展厅内某个区域,也有可能在展厅外的某个公共区域。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一类教育活动的空间都是开放的。其次是观众的随意性。一般而言,设置在展厅现场的教育活动无需提前预约,采取现场排队、先到先得的方式。这也意味着,参与现场活动的人,他们的年龄、性别、认知程度、参观博物馆的目的、参与教育活动的目的,一定是千差万别的;第三,是活动的局限性。活动开展的时间、空间,受限于博物馆展览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活动的内容也要考虑到展览现场因素,既不能影响展览的正常开放,也受限于现场的条件。例如,在场地选取上,不能影响其他观众的参观动线、不能阻挡消防通道、要有合适的光照条件等;活动规模不能太大,以免造成展厅现场拥堵嘈杂,影响观众观展体验;活动内容如果涉及用水、用电,则需要谨慎选择等,一系列现实因素都是在展厅举办教育活动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一份基于展厅教育活动的调查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针对的教育项目为“体验‘南海一号’船员生活”,该项目是配合特展《大海道——“南海I 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举办的系列教育活动,举办地点位于广东省博物馆临时展厅一与临时展厅二之间的过道空间,即展览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过渡空间。活动举办时间为2019 年7 月和8月,面向群体为全体观众。该系列活动共4 个主题,分别为:辨南北——自制水浮法指南针、水手结——解不开的“结”、理货物——收纳整理学问大、纸黏土——DIY 沉船货物。

调查问卷派发共7天,问卷发放采取平均定量的方式,每个主题收取70 份有效问卷,共计问卷280 份。采用线下填写的形式,共设计14 道题。以下为问卷结果分析中的一些主要发现。

展厅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为学生。在职业一栏选项中,占总人数的74.64 选择职业为“学生”;58.21%的参与者年龄在6—12 岁。

82.86 %的参与者是第一次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方面,75%的人是现场获取。

活动最大的优点是“丰富了博物馆体验(35.42%)”,其次为“无需预约(31.25%)”,再次是“增加了对展览的理解(27.08%)”。与之前活动相比,缺点一项最多人选“无(35.42%)”,其次是“环境嘈杂(27.08%)”“排队时间长(22.92%)”。

参加活动的目的依次为获取知识技能、好奇、陪伴他人、休息等,占比人数分别为58.57%、56.07%、25.71%、10.71%。

有95%的参与者表示会在活动后继续探索展览主题内容。

总体满意度高,97.86%的参与者表示愿意继续参加类似活动。

三、对博物馆开展展厅教育活动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举办展厅教育活动是提升观众博物馆体验的重要举措

上文中提到,75%的被调查者是来到活动现场后临时决定参与活动的,而将近83%的观众是第一次参加博物馆举办的教育活动。从这几个数据,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推论: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确实在不断增长,公众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他们走进博物馆,尽管有着不同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但是,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博物馆之旅抱有期待,或许是希望汲取知识,或许是休闲娱乐,甚至只是想走进博物馆休息一下。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每个观众都希望能有一个愉快的博物馆体验。因此,当他们来到博物馆,在现场发现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在没有提前获知活动信息的前提下,也乐意花一些时间甚至改变自己的参观计划去参与互动。由此可见,公众对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需求是很大的。第二个推论是,博物馆可以为观众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将近83%的受访者此前从未参加过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可能因为活动举办时间为暑假,来馆参观的观众有很多是外地游客;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一个现状,那就是享受和利用博物馆教育活动资源的群体仍然占少数。

因此,通过在展厅举办教育活动,可以吸引很多“首次体验”的观众。这对于改变他们对于博物馆原有的认知、丰富他们的博物馆参观经验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二)如何开展展厅教育活动

在展厅开展教育活动,有哪些应该注意的方面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观察,有以下体会。

①选择合适的举办时间和地点。一般来说,展厅教育活动的对象为现场观众。因此,为了吸引参与者,在举办教育活动时,可以选择观众较多的时段,并安排在观众随时方便参与活动的公共区域。这样,相较于在专门的活动空间举办的教育项目,可以节约参与者的时间成本。与此同时,既然在展览现场举办,活动还要同时考虑公众开放的各个因素。例如,对于人流量巨大、公共空间狭窄的展览,现场活动既会妨碍正常的参观秩序,也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无论在什么时段举办都是不现实的。在策划实施活动之前,教育人员需要和公众服务部门等博物馆职能部门深入沟通、详细评估、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来举办现场活动,以保证展览和活动的顺利开展。“体验‘南海I 号’船员生活”教育项目是是配合广东省博物馆特展《大海道——“南海I 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举办的系列教育活动,该展览的展期为2019 年5 月8 日—8 月25日,展览地点为展厅一与展厅二。在策划现场教育项目时,通过与公众服务部门的前期沟通与现场评估,确定了展厅一到展厅二的过道空间为活动场地。该场地在展厅一出口与展厅二入口的右侧,面积约30 平方米,是参观观众必经的一块公共区域,但同时又相对独立于人员嘈杂密集的外部公共走廊空间。选择该空间为活动的场所,一是可以方便参观本展览的观众参与活动,二是不妨碍观众的参观动线,三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举办现场活动的场地。在活动时间的选择上,本次展览是比较热门的展览,活动时间又是在人流量非常大的暑假。不过,因为场地非常合适,且有项目实习生参与帮助活动实施,人员充足,所以在时间选择上没有刻意回避人流量大的时间段,上午确定为10:00—11:00,下午确定为3:00—4:00。

②确定恰当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首先,配套展览的教育活动应该有与之相呼应的主题内容,如延伸于某个具体的展品,或者进一步阐释展览的某方面内容。“体验‘南海I 号’船员生活”教育项目从南海I 号出水文物、宋代航海技术等展览内容入手,提炼出“船员生活”这一能与现代生活产生链接的活动主题,既能让参与者进一步理解展览,也能促使观众在古今对比中产生思考,深化参观体验。其次,展厅活动的形式要能鼓励参与、促进互动。例如,鼓励观众动手操作、鼓励参与者相互交谈、讨论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要生动、活泼、有趣,但是,也要防止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一昧地追求新、奇或者过多依赖当今流行的多媒体手段。博物馆与主题公园等场馆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后者而言,娱乐是路径,也可以是终点;但对于博物馆来说,娱乐顶多是路径,而绝不能成为终点[1]。笔者认为,从观众参与活动的时间成本、博物馆实施活动的财务与人力成本、首次参与活动观众的覆盖率、观众的体验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形式简单、单场时间短的现场活动反而更能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在“体验‘南海I号’船员生活”教育项目中,形式最简单的“纸黏土——DIY沉船货物”活动有68.57%的参与者呼吁“增加活动场次”,是四个系列活动中观众呼声最高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形式并不等于简单的内容,相反,在短时间内让观众体验良好的互动活动,更要求策划者从博物馆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地进行内容设计。

③提供应有的活动设施与配套。除了活动本身必备的材料、工具等物资外,在举办教育活动时,还要留意现场指示、辅助材料、工作人员、休息设施等细节。现场指示一般以水牌或KT 板的形式,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参与方式,以方便现场观众了解活动信息;在活动现场提供学习资料,能够帮助参与者自主学习,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工作人员不足或不到位的情况,提升观众体验;因为活动场地的特殊性,展览现场一般不会举办讲座等说教性较强、对场地要求较高的教育活动,工作人员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引导与辅助。“体验‘南海I 号’船员生活”教育项目举办时,也对参与项目执行的实习生、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希望善于观察、善于引导、善于沟通的工作人员能为观众的博物馆体验留下良好印象;休息设施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根据观众调查问卷,现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有3/4 是学生,这也意味着活动现场也会有相当一部分观众是陪伴者。在问及“参与本次活动的目的”时,有25.71%的观众选择了“陪伴他人”。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一般都会关注参与者,“陪伴者”的角色却往往会被忽略。对于文化场馆而言,为包含混合年龄和世代的家庭群体提供令人满意的体验,是一件巨大的挑战[2]。这时,活动现场额外准备的座椅或者可供翻阅的学习资料等,对于“陪伴者”的参观体验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三)关注展厅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重视参与者体验

在美国博物馆协会1992 年发布的《卓越与平等: 博物馆教育与公众维度》中,指出“博物馆应将广义上的教育放在公共服务的中心位置,同时将公众放在任何博物馆活动的中心”[3]。20 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博物馆学者史蒂芬·威尔提出: “博物馆必须从‘为物而建’到‘为人而设’。”[4]进入21 世纪,中国博物馆也正在经历着“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因此,我们更要关注展厅互动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看为观众“做了什么?”,更要了解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体验如何?”毕竟,博物馆服务的对象是“人”,只有观众获得了良好的体验,才能与博物馆产生良性互动,而博物馆为公众提供的所有服务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1992年,美国博物馆领军人物约翰·福克和林恩·迪尔金提出博物馆观众“互动体验模型”,将影响博物馆观众体验的因素总结为个人情境、社会情境和实体情境等三大情境。在2000 年出版的《学在博物馆:观众体验及意义的形成》一书里,作者又将这一模型进一步发展为情境学习模型。根据这一模型,个人情境包括观众的个体经验、兴趣、知识、动机与信仰等,社会情境是指与他人所进行的互动,如同伴、工作人员及其他观众等等。实体情境包括博物馆建筑、展览、展品、解说材料等[5]。对于在展览现场举办的教育活动,所有的参与者都是随机的,我们一般无法考虑到参与者的个人情境。不过,博物馆仍可以从“社会情境”与“实体情境”两方面入手,培训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材料,美化参观环境,提升展览水平,尽可能为观众提供良好的体验。

如何得知活动效果和观众体验,则要进行教育活动效果评估。当下,我国博物馆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教育项目评估体系,评估什么、怎么评估、谁来评估,对于这些问题,博物馆教育领域还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科学、规范和专业的教育活动评估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还需要有专业的人才队伍进行实施。当然,对于目前的展厅教育活动,我们仍然可以采用一些通用的方法如调查问卷、观察、访谈等,来获得观众体验的直接或间接反馈。

尽管本次观众调查只是针对单个教育项目进行的一次简单评估,但从问卷结果分析来看,仍达到了检视活动效果的目的。当然,调查问卷工作存在人手不足和人员不够专业等现实情况,也导致本次问卷存在着一些疏漏和遗憾,如问卷问题设置、数据计算方法等科学性还有提升的空间。本次调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对特殊情况与极端情况进行访谈,使得我们无法获知进一步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够获得他们进一步的反馈,相信在今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会有更多可以完善的地方,为提升展厅教育活动参与者的博物馆体验做出更实际有效的工作。

猜你喜欢
展厅参与者博物馆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 07:30:44
GAB展厅
现代装饰(2020年8期)2020-08-24 08:23:32
NORHOR成都展厅
现代装饰(2020年8期)2020-08-24 08:23:18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03
露天博物馆
常数轮理性秘密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