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娟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对充满自然天性的儿童来说,青蛙这种自然生灵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亲和感,尤其在践行生态文明的当下,青蛙作为生态卫士的形象更被广为宣传,也更多成为儿童自然生态教育中的一位小“明星”。诚然,自然生态中生灵成千上万,小小的绿色青蛙能突出在人文世界尤其是儿童的自然生态文明的教育中,确实有它的特点。本文从趣味性、绿色自然及生态教育几个方面观照青蛙在儿童自然生态教育中的形象和意义。
超市里,有个淘气的小男孩趁家长不注意,爬上高高的货架并前后挪动,情势很危险。焦虑的家长就用美食、玩具和其他优厚条件反复诱惑小孩自己爬下来,但均无效果。这时,一位超市员工用纸折了只跳跳蛙,蹲在地上一下一下地按,纸青蛙一下一下地跳。货架上的男孩看到后觉得很好玩,主动从上面爬了下来。
这是一只“好玩”的青蛙,像活泼的孩子一样,蹦跳的青蛙对应着孩童游戏性和趣味性特点。在欢快有节奏的运动中,孩子们充分发挥着生命初期阶段活力和好动天性。儿童类似人类的童年时代,儿童身上更多体现着人类生命的自然天性。当儿童最初作为自然人的形象出现时,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以自我感知为中心,以万物有灵为认知手段,对世间万物尤其是小型的鸟兽鱼虫,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们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小老鼠、小蚂蚁、小燕子、小青蛙这样的形象。当然大型野兽像狗熊、狮子、狐狸和狼等也有,但多在儿童读物中被趣味化、寓意化或者符号化了。比如民间故事《三只熊》中会跳舞的熊;《列那狐的故事》里狡诈的狐狸和贪婪愚蠢的狼;《老虎外婆》里能幻化成人的精怪老虎等。青蛙形象在儿童文学中尤其在婴幼儿的故事童谣里也多见:从孩子们熟悉的四处找妈妈的小蝌蚪,到寓言里的自大的要和牛比大的母蛙,再到彝族民间传说《青蛙胜虎》、世界格林童话《青蛙王子》、日本动漫里的蚊香蛙、蛤蟆文太;给生活加点料的《绿豆蛙》、荷兰马克斯·维尔修斯的《青蛙弗洛格的故事》以及最近网络上流行和惹争议的悲伤蛙和旅行青蛙等。而著名作家莫言以《蛙》为题的寓意小说里,作为文学形象的青蛙有些远离它的物种特征,但莫言也借用了青蛙多子的自然元素,表达了对人类生育现象及时代政策的关注和沉思。总体来说,青蛙身上所代表的自然元素,在文化和文学形象中一直与自然生态、生态和谐有关,在现在和未来,也会继续成为人们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尤其对儿童灌注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个顶呱呱的小帮手。
儿童作品中最著名的青蛙莫过于格林童话《青蛙王子》了,一只池塘里的青蛙能听懂人言,愿意帮助哭泣的小公主找回她的金球。但它也懂得人类世界的回报与诚信规则,提前和小公主谈好交换条件,并且还孜孜不倦地追踪落实小公主的承诺,当小青蛙敲着王宫的大门,当它一蹦一蹦地被国王的仆从请上丰盛的宫廷餐桌,当它毫无顾忌地吃着小公主金盘子里的事物而并不在乎一旁翻白眼的小公主……这些画面感十足的有趣情节,都深深吸引着活泼的孩童。青蛙的形象转变是故事最具魔力之所在,当要求睡公主小床的青蛙被小公主嫌恶地捏起来扔到墙角的时候,最精彩的部分出现了——丑陋的小青蛙变成了英俊的王子!和美丽公主结婚的幸福结局自然是必然的了。儿童熟知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也体现着一波三折的趣味性,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大乌龟的指引帮助下,不断排除和辨别,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这个故事里,摇尾巴划水的鲤鱼妈妈,慢吞吞游动的乌龟先生和大脑袋长尾巴不断出错的蝌蚪们一起,给孩子们上演了一出搞笑又欢乐的喜剧,既满足了儿童的完形心理,又让儿童在欢快有趣故事中学的一些物种常识,培养一定的自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上所析,尤其是儿童阅读时,最初往往起于兴趣和好玩。从文体形式而言,适合儿童的文本体裁无非是童话、故事、儿歌民谣等这些活泼有趣的形式。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童话《柳林风声》里,塑造了几只勇于冒险的小动物形象,其中作为主角之一的蛤蟆先生就童趣十足。它好吹牛、炫耀、追求时髦,对新鲜事物有着不可遏制的冲动。它十分迷恋汽车,竟不惜偷盗去满足自己的开车愿望。当它用装病的方式逃过监狱看管,得知自己的别墅已被贪婪的河鼠们占据,又去查探……这些奇妙浪漫紧张刺激的情节让故事充满吸引力。整个故事包括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性格各异的河畔小居民们,孩子们在这浪漫有趣的故事里也懂得了好朋友就要有乐同享有难同当的道理。童谣形式也充满童趣,如童谣“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跶。”里,孩子们可以一边唱童谣,一边玩青蛙跳游戏。儿歌“小青蛙,嘴巴大。水里地上两个家,风里雨里捉害虫。呱呱呱,呱呱呱,我们大家喜欢它”,青蛙有益庄稼的常识会在童声传唱中,为孩子们种下保护青蛙、热爱自然的环保种子。类似的青蛙儿歌数目不少,甚至有儿童数字游戏也以青蛙为形象:“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退,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选入小学课本的《青蛙卖泥塘》完全是则改变生态环境建造美丽家园的教育故事,讲的是青蛙嫌弃自己的泥塘,想要卖掉它另换住处,结果老牛说塘边没草,野鸭嫌泥塘水少,小鸟和蝴蝶觉得要是再有花有树就好了。后来兔子建议修条路,猴子觉得该盖所房子……,等青蛙完成大伙所有的要求,发现自己的泥塘现在有花有树,有清亮的池水,有可爱的小房子,这是多好的生活场所啊,就再也不肯卖它的泥塘了。整个故事以新颖的视角,精巧的构思,充满游戏性又好玩,孩子们乐在其中,改造自然的意识也潜移默化渗透在儿童的自然生态教育中。
人们对青蛙的关注自古有之。早期人类就发现青蛙和下雨的关系,也就自然把青蛙这一形象与风调雨顺、收成丰厚、子孙绵延的美好愿景联系起来[1]。这种认知本身就属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部分。比如青蛙在古埃及有着神圣的地位,它象征着出生、重生和母性的赫卡忒女神,即为青蛙神。至今埃及仍有这样的习俗:青蛙的小雕像被送给渴望孩子的女性,以祝福对方得到健康快乐的新生儿。在欧洲的凯尔特人眼中,青蛙就是地球上的领主,因为它与雨和水有关,所以有着治疗或治愈的力量。另外,因为青蛙有从卵到蝌蚪再到两栖的青蛙三种形态,所以青蛙又有了复活和精神进化的象征。古代印度教徒更是从宇宙层面上赋予青蛙以象征意义。认为青蛙将世界带入太空轨道,还负责将夜间带到地球。因此,在这种文化中,青蛙是我们整个世界功能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南方一带,因为气候湿热,水草丰茂,适宜青蛙生活。所以青蛙的传说崇拜仪式也多见。广西壮族居住地发现的蛙纹铜鼓实证着壮族先民通过铜鼓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2]的生活内容。我国古羌族先民注意到青蛙的呱叫和自然风雨有着很大联系,青蛙于是被作为雨图腾崇拜。在彝族的创世史书《勒俄特依》中,青蛙被当成是彝族的祖先,被尊为“惹依阿木”(大哥)。作为智者的代表,青蛙在这里有着非常严格的文化禁忌,每年举办“孝蛙节”。在彝族人们生活的地方,青蛙是禁止捕杀的[3]。这体现着彝族人的的生态观和生态保护意识。宣讲着青蛙作为人类的同伴,和人类一样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表达和传递着人和自然、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之道。
远古自然气息的青蛙同样对儿童产生着莫大的吸引力和影响。据研究,六七千年前,很多母系氏族,他们的女首领统一叫作“女蛙”。有趣的是,婴儿出生时的哭声和青蛙的“哇哇”鸣叫声颇有相似之处,婴儿盘腿躺卧的姿态也很像青蛙,所以很多地方都把小孩子叫作“娃”,与“蛙”同音。人类文化中从青蛙身上体现的对自然生灵、自然规则的敬畏和遵从,呈现出新的审美观照和人文意蕴。对当下儿童形成着一定的影响力。比如三足蛙醉酒变色的神奇传说,能预言并明辨是非的青蛙,和嫦娥一道生活在月宫中的蟾蜍。让孩子们对自然万物充满了敬畏感和好奇心。曲折生动的史诗故事《勒俄特依》里,青蛙的文明始祖形象跃然纸上,而勇于开拓的精神也深入心里[5]。
《天神的哑水》是彝族民间故事,它讲述了小青蛙为报答人类的救助之恩,把天神恩体谷兹的计策告给人类,使人类免于喝到会变哑的金钵里的水,从而开启了文明传播。这个故事里青蛙被赋予聪明、知恩甚至传播文明的使者形象。彝族儿童中广泛流传的《青蛙胜虎》的故事,则讲述了小青蛙智斗大老虎的故事,强霸的老虎处处想吃掉小青蛙,不惜找各种借口。青蛙虽小,但机智勇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吓跑了野蛮的大老虎,还成功消灭了为虎作伥的猴子。不惧强霸,机智抗争,赢得生存,这不止类比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能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尊重自然规律,也不惧自然中的凶险部分。彝族民间文学作品《欧补娶妻》中,青蛙长相丑陋的欧补,请了很多说媒人去舅家提亲均遭失败,最后以自己的能力和果敢,战胜了偏见,赢得了尊严,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把表妹带回到自己家乡[4]。曲折动人的故事中,青蛙的善良与孝道,智慧和理性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营造着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呈现着人文的审美诉求。这些青蛙故事打破了道德儿童和知识儿童的局限,给儿童以更完整的价值观、生命观教育。
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儿童对自然事物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儿童的生态文明教育,尤其在学前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上。借助儿童“万物有灵”的心理特点,培养儿童善良美好的性情,以便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孩子的自然共情力。但当下却存在着大量“消费儿童”的景观,内卷社会的激烈竞争,刺激着家长们加大教育投资,于是,各种培训班,各类补习课让一些孩子不堪重负。更有甚者,一些家长将成人的功利欲望强加到儿童身上,把儿童当作获利工具,在“人气、流量即意味着金钱”的网络时代,疯狂打造“儿童网红”,一些儿童沦为家长捞金的“工具人”,也成了网络时代的新型消费品。和“消费儿童”现象比,一只来自田野池塘的小青蛙,或来自远古传说中的神奇青蛙,对儿童的自然生态观和健康成长更具影响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和自然的对抗日益严峻,在征服开发自然中,出现了大量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19 世纪美国的超验主义也即自然主义者梭罗,就曾用两年多独自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体验,在文字间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画卷。他反对工业革命带给人的对物质财富的贪欲和对自然的大肆破坏,强调人要敬畏自然,否则一股稍微寒冷的风就能把人类消灭掉,而身处自然中的人类,也更能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和美好。但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刺激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了亟待解决的话题。2012年,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下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的概念也指代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接班人。人类对儿童的关注离不开自然性的培养。而自然也是由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物体组成的共同体,包括青山绿水、花鸟虫兽,也包括绿色的青蛙。除去图腾崇拜的远古因素,青蛙形象中还有更多的人文因素,比如《青蛙王子》里我们看到外表和美德的辩证关系,知道了不能凭外表判断事物,丑陋平庸的外形下潜藏着善良、真诚和永恒的真理美。
对儿童来说,青蛙的语境是绿色的、代表着池塘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也容易成为儿童成长教育的一个切入点。马克斯·维尔修斯的《弗洛格故事》就是借助青蛙弗洛格的形象,以绘本方式展开的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心理教育故事。每个故事都自然流露出一个关于友谊、爱、生命或世界的重要主题,充满着想象力和童趣。比如友善,弗洛格碰到了一个陌生人——旅行者老鼠,小鸭和小猪都用抵触的态度排斥他,甚至污蔑他偷东西。但弗洛格不相信,他晚上偷偷观察这个陌生人,发现陌生人很有分寸也很能干:他打制和粉刷长椅,还会讲三种国家的语言。他是一只聪明的旅行者,去过世界各地。弗洛格定期拜访老鼠,听他讲环游世界的冒险故事。后来老鼠帮助小猪、野兔和鸭子解决了困难,大家也都喜欢上了老鼠。他们一起野餐,玩有趣的游戏。后来有一天,那只和善老练又聪明的老鼠和大家告别了。弗洛格他们有时会坐在老鼠留下的长椅上想念那位旅行者。整个故事里没有激烈的冲突,有的只是和谐愉快和宁静,在温情的叙述中,潜移默化地教导孩子懂得友善和接纳。而关于生存危机的,故事也充满着平静的力量:狐狸看到路上的鸭子,想要吃掉她,害怕的鸭子假装自己生病了,狐狸就请鸭子养好病再吃她。后来朋友们帮鸭子用挖陷阱的计策困住了狐狸,狐狸保证不吃鸭子后被救出来后,又想和鸭子结婚,鸭子委婉地拒绝了[5]。类似这样简短的小故事中,我们看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欢乐真诚、友情以及忧伤。青蛙弗洛格和他的朋友们以广袤的大自然为背景,演绎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给孩子们以成长的启迪。
青蛙的形象还在寓言故事里多见:目光短线的井底蛙,和牛比大的自大蛙,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还有月宫里的金蟾蜍。不论什么时段和形式,都有小青蛙跳跃在孩子们的成长故事中。传递着善良友爱,告诫着谦虚勇敢,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展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近些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中,不仅需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意识,也需要从儿童开始,端正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网络时代导致少年儿童的成熟期或社会化进程提前,儿童们所喜爱的青蛙也多少带上了“社会哥”的形象。2003年,翔通动漫创造的绿豆蛙系列卡通形象,因形象可爱、表情有趣而风靡于互联网,它以短视频的形式传递着生活的各种滋味,许多经典语录依旧活跃于网络上,在调侃与睿智中提示给青少年社会性的无奈与无畏。例如:“野草在地上生长,后来来了一群人,在原来的土地上种上了水稻,从此,野草就在自己祖祖辈辈一直生活的土地上,变成了不受欢迎的杂草。”“蛇的道歉非常诚恳,但如果能把牙缝里的青蛙肉剔出来,就更完美了。”[6]如今的绿豆蛙已化身公益大使,活跃于各个公益宣传之中,潜移默化地告诉观众如何注重社会公德,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动漫里的青蛙也被许多少年儿童所喜爱,比如《火影忍者》中脾气暴躁、实力强大蛤蟆文太,《精灵宝可梦》中的蚊香蛙、甲贺忍蛙还有妙蛙种子等,都因可爱又极具个性,成为少年儿童成长中的影响因子。悲伤蛙pepe 是漫画家Matt Furie 在2005年创作的二次元形象,其萌贱、悲伤中又不失乐观的属性,也进入了一些少年儿童的视野,2021 年5月,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项目携手悲伤蛙pepe 开展“栽在你手里,种出绿色笑脸”系列环保主题倡导活动。将悲伤蛙pepe 拉入生态文明建设中。2018年,一款旅行青蛙的游戏,让一只独孤的小青蛙走进许多自然隔离症“患者”的心里,安抚着现代都市人的情感需求。在小青蛙慢吞吞的独自生活中,感受到从前慢生活的平静温馨[7]。
网络信息时代,被少年儿童关注的青蛙形象还有很多,青蛙的寓意虽然愈加宽泛,但它身上寄寓的自然文化、生态文明的因素不会少。卢梭认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就是顺应自然,而大自然是人类启蒙老师,所以培养儿童的“自然人”特性尤为重要[8]。在儿童时期接受相应的自然教育,可以带领人们找回与自然的联结,这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成为适应社会的有用之人。
有篇童话叫《送给青蛙的大海》,讲的是一场暴风雨后,小朋友阿和晾在院子里的她最爱的蓝色浴巾不见了。雨停后妈妈和阿和在森林里找到了被雨水浇湿的浴巾——正被两只青蛙当成一面蓝色的大海,在“海里”欢乐地游泳唱歌做游戏。最后阿和把浴巾“大海”留给了青蛙和森林里的小昆虫们[9]。这个故事很美妙。对孩子来说,有“青蛙戏水”的欢乐,有大方赐予的善良,但也需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当“大海”干涸时,青蛙们又将去哪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恒久的使命,儿童的生态文明教育也需要更多的代表着绿色田野和自然生命的“青蛙”们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