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需求导向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2022-04-07 04:52赵小庆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4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村民农民

赵小庆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乡村文化是农村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知识、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自2007 年提出“服务型政府”理论,国家的文化政策向以人为本、公民本位的思想倾斜。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公民及社会提供维护性和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其中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的进程,因此重视用户需求,将农民群众需求考虑到乡村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的文化建设大多服务于政治。政府不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是对于文化建设进行统一的管理。发展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雏形初现,但并未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建设区分开来。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化经济进入中国,我国将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同时,逐渐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建设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力支撑与政策导向。目前,在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为缩小城乡差距,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程

公共文化服务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①2005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 年《“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加大政府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11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特征。农村文化建设是重点工程,要增加农村文化总量,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2015 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2017 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纳入公共文化设施,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城乡规划,根据当地条件,“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021 年“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具体目标: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四是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进展。②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建设基层文化场馆阶段发展到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阶段。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积极进行文化事业建设改革,但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缓慢,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投入不足。自2006 年开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我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首先,国家加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从对全国文化事业费投入的总量看,1978年,全国的文化事业费是 4.5 亿元,2019 年达到了 1065.02 亿元。城乡之间的资金分配逐渐持平。2000 年县级以上资金投入46.33 亿元,16.87 亿元。2019 年县级以上资金投入516.91 亿元,县级以下资金投入548.11 亿元。其次,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19 年公共图书馆3196个,群众文化服务业机构44073个,博物馆5132个,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基本覆盖。再次,国家通过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村民主要通过观看戏曲、阅读书籍、收听广播、看电影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规范化、常态化的阅读活动、体育健身活动、文艺展演活动、科技卫生下乡活动、送文化进基层、群众文艺精品展演等丰富农民文化生活。2019 年我国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演出171.3 万次,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农村观众人次7 亿6803 万人次。2020年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机构2790个,县市级图书馆总藏书量6亿960 万册,乡镇文化站32825个,乡镇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613019次,农村电视人口覆盖率99.2%,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7322 万人,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更多的人享受到了文化成果。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2020 年11 月我国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以来,国家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但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农民需求问题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针对农民需求制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是当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

(一)数字化建设薄弱

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短了文化传播者与文化接受者的距离。目前,我国村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大多数为现场参与、纸质书籍、乡镇文化站,这种现场参与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网络传播作为新时代的传播媒介,为民众提供数字广播电视、数字阅读、网络视频服务等,由于网络传播相较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封闭式传播具有便捷性,以数字图书馆为例,获取成本低、方便快捷、选择丰富等使得纸质图书需求量减少。截止到2021 年12 月数据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与全国的73%平均水平和城镇的81.3%相比,仍存在差距。2022 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农村地区非网民用户占全国非网民用户的54.9%。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乡村网络普及已走上一个大台阶,但是仍然存有大量非网民的农村居民。

(二)群众接受度不足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旨在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以及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但目前部分农村书屋所提供的书籍存在专业性知识过强、理论深奥、村民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有关农业知识的以及农业技术的书籍不符合该村的实际情况,超出村民的知识水平,通过农家书屋阅读的村民也逐渐减少。还有部分文化展览存在讲解不充分,不能适应村民的欣赏水平,导致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要提升文化素养,必须改变农民对文化的理解力与欣赏力,但是不能为了文化而文化,应从农民感兴趣、看得懂的途径入手,进行文化普及工作。

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农民对文化活动接受度不高的情况,很多文化活动在农村较难组织,一些妇女宁愿在家里闲着也不愿参与扭秧歌等活动。男性则更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喝酒,也不愿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儿童相较于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更喜欢打游戏或是作业并未完成。因此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在选择上应尽量贴近村民生活,选择比较直观容易理解且趣味性强的公共文化产品。

(三)建设与需求脱节

目前,农民对文化活动接受度不高,很多文化活动在农村较难组织,这样就导致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率低。部分农家书屋存在无人管理、乡镇文化站常年关门等情况。一些妇女宁愿在家里闲着也不愿参与扭秧歌等活动。男性则更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喝酒,也不愿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儿童相较于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更喜欢打游戏,或是作业并未完成。因此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在选择上应尽量贴近村民生活,选择比较直观容易理解且趣味性强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内容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代同步不能与时代脱节,为村民提供顺应时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满足村民发展经济以及精神文化的需要。

三、用户需求导向下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所存在的村民接受度不高、积极性不强等问题,总而言之不是村民对文化和艺术不感兴趣,而是在于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未能将用户需求摆在首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追根究底是针对人的文化服务,不能将需求摆在首位,将原有的定位,变成机械化、制度化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

(一)充分翔实的问卷调查

国家在投放公共文化产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前应做好详尽的问卷调查。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七大原则第一原则就是“服务者”,绝非“掌舵者”,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时,不应思考如何去控制社会发展方向,而是要思考应该怎样进行公共管理以满足公众的利益诉求。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直观地找到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的兴趣点,针对村民感兴趣程度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的文化产品。问卷调查表可大致分为三类,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别等;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程度,包括村里有哪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否参与过公共文化活动等;农民对于公共文化产品有哪些需求,包括喜欢哪种类型的艺术、想要学习什么样的文化艺术知识、关于节日想要参与哪些节庆活动等。问卷调查应避免或减少开放式问题,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选项来收集村民的需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应贴合农民群众的经济与精神的需求,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与文化层次决定了,其对于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必须是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同样需要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实践,符合农村的民风民俗,这样才能让农民产生认同感,更加容易接受。

(二)彰显农民主体性,增强农民参与感

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化,更应该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去创造文化,传承乡土自信。③首先,采用多种手段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进行宣传,如村里的广播站、村里的公告栏、动员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动员,让村民指导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地点、具体内容以及时间,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还可以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积极参与功能文化活动的奖品,对参与文化活动的村民进行奖励并授予奖状。其次,鼓励村民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公共文化活动之后设置线上、线下反馈渠道,使村民将个人的思想表达出来,进一步了解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满意程度。最后,使村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与创制中,在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政策前,充分了解农民需求,并将农民的满意度与参与度纳入评估体系中,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评估制度。

(三)尊重乡村地域文化

乡村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为满足生存基本需求的实践中自发形成的,经历了时间考验和多次调整与修改,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融入了特定存在空间的地域元素与文化基因,具有很强的地域性。④如乡村中的戏曲、民歌都非常具有地域特色。首先,乡村的戏曲与民歌一般与地域文化、劳作方式相关,是地域独特的文化标志。其次,乡土间流传流传的民间故事,表达出农民的生活理想。最后,民间文化与艺术形式,如剪纸,是为了表达节庆的欢乐心情,但是不同地域的剪纸艺术具有不同的特性。乡村的地域性是与乡村文化紧密相连的,因此尊重乡村地域文化是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重要途径,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应立足地方实际与乡土本位,开发本地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增加农民群众的文化熟悉度,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将地方特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在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文化普及的目的。

(四)加强数字化建设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5G、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更是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方法与途径。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率并不高,乡村村民呈老龄化趋势,使得农民群众对数字化理解度不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的互联网覆盖率,如东北部分农村地区信号基站少导致基础信号弱,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前应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其次,应培养信息化人才,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再次,乡镇文化站采购智能机器人,为老年人、儿童增加趣味性互动,借助智能机器人的物联网技术,将收集当地的乡间故事与传说、珍贵文献资源与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学习到乡土文化。

四、结语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柱,对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现阶段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无法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其具备的功能。立足于农民的现实需求,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的研宄,对丰富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论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分析阐述,探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可行性路径。论文主要的结论如下:首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要切实为乡村居民考虑,既要尊重乡村地域文化,同时要通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其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重视农民群众的艺术需求与审美水平。针对村民的文化、艺术偏好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改善目前农民群众对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接受度不高的情况。再次,加强乡村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全面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后,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尊重地域文化底蕴,开展符合乡土气息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通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释:

①王鹤云.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②李国新.摹画未来 指引方向 明确任务 促进发展——《“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解读[J].图书馆论坛,2021(8).

③陈建.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性失灵问题[J].图书馆论坛,2019(7).

④张世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村民农民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