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仁”的现代启示

2022-04-07 04:52逯凯歆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个人修养仁爱论语

逯凯歆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引言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春秋时代开始意味着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新的政治形态、新的文化思想逐渐萌发,而传统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正被瓦解,新的社会结构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下正在形成。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孔子汲取传统“仁”之思想内核,在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形成了“仁”这一思想体系,使“仁”成为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孔子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创立“仁”的思想体系根本初衷在于拯救乱世为民谋利,重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因此,孔子基于解决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所创立的“仁”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论语》是孔子“仁”的思想乃至全部思想的结晶,这部重要的著作对“仁”的诠释和解读从很大程度上对现代进行了启示,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进入新时代已十年,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积极践行孔子“仁”的思想不仅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有助于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解读

(一)“仁”的提出及内涵

“仁”这一字在《论语》中出现了百余次,但关于“仁”的这一思想却非孔子首创,可以理解为孔子“仁”的思想是对传统“仁”的思想继承与发展,从而丰富了“仁”的内涵,同时提出了实践“仁”的原则,使“仁”这一思想更加体系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绵延至今。

先秦典籍对“仁”的解读定性为人的品格和德性,进入春秋时期《诗经》对“仁”的概念延伸到了人的外貌,认为只有外貌气质非凡和品德美好才能称为“且美且仁”,到了春秋后期社会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仁”的内涵更加注重于关于人性的探究,其内涵也日益丰富,包含了“忠”、“直”、“勇”、“礼”等。在这些思想理论基础之上,孔子结合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的生命体验,从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角度拓展了“仁”的范畴,并注重“仁”的社会实践性,赋予“仁”丰富内涵的同时提出了实践“仁”的原则和方法,标志一整套的“仁”学体系被建立,从此“仁”这一思想成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精神内核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仁”的内涵丰富,包含“爱人”、“忠恕”、“克己复礼”、“孝悌”、“先难而后获”等多层次的思想意蕴,既从个人角度强调道德规范,加强个人修养,又从社会角度提出注重公利,即在面对公利和私利时要先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当社会利益得以满足时鼓励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

(二)《论语》对“仁”的具体解读

“仁”这一思想最初就是对于人的人性和德性的探究,因此孔子在《论语》中首要从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角度对“仁”这一思想进行的论述,涉及道德素养、做事态度与方法、做学问之道等方面。例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了孝悌是“仁”之本,阐述了“仁者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和手足,即可以将“仁”的内涵界定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仁者,其言也讱。”“其言也讱,斯为仁矣乎?”“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强调了“仁”对个人修养提出了谨言多思的要求,在做事情时要全面考虑问题,不能草率为之。

孔子“仁”的思想对传统“仁”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利用和创新,从社会角度提出了新的内涵,实现了“仁”从爱父母兄长到爱血缘外的他人再到爱民,拓宽了“仁”的范畴,主张“仁”是一种博爱,从个人延伸到社会领域。例如,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 ”、“ 先难而后获 ”阐明了“仁”之本虽在孝悌但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实现“仁者爱人”的最高境界——博爱,由己推人,由个人上升到社会领域。

此外,《论语》在对“仁”的丰富内涵进行诠释的同时又从如何做到“仁”的角度阐释了“仁”实践方法。例如,“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孔子首次提出实践“仁”的方法——推己及人,也就是以切身或身边亲近的人的事情或行为作为范例,来逐步推行“仁”,从爱自己的家庭成员上升到爱一切人,实现从小爱到博爱的升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从学思结合加强个人修养的角度提出实践“仁”要做到学思践行,先学何为仁,再思考如何为“仁”,最后在实践中做到“仁”。

二、孔子《论语》“仁”的现代启示

“仁”是孔子思想乃至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而由孔子基于时代背景、社会问题、个人生命体验所创立的一套“仁”学的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说从古至今都对个人及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古代朝代更迭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始终都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面临制度的创新和文化的碰撞,在中西方文化思潮的激荡中寻找精神上的支撑,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孔子“仁”的思想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

(一)“仁”与个人

“仁”最初在先秦典籍里的释义指向个人品德修养,孔子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延伸,因此《论语》中“仁”的思想对于大学生加强个人修养,实现人生价值具有现实的导向意义。孔子认为“仁”是以内在修养为基础,注重培养个人美好品德,同时推己及人,树立“仁爱”的人生信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孔子“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启迪人们守住“仁心”,引导人们自觉加强个人修养,锤炼个人品德,在生活中实践以“仁”为理想人格的人生信仰,从而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德才兼备之才。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用“恭、宽、信、敏、惠,”从个人角度阐述了“仁”的内涵,同时启示当代大学生通过培养谦恭、宽厚、诚信、行事迅敏,惠施于人的高尚道德品质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与此同时“克己复礼”,用礼节、制度和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从而实现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此外,个人修养除包括培养自身高尚的品德还包括能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仁”的具体表现,同时能够启迪大学生学会以利他之心来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不因受个人主义影响而只注重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

当前整个世界都处于变革之中,各种文化思潮在我国相互浸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如果一旦意志不坚定就容易误入歧途,迷失自我。人要想立身于世需要被广泛认可,也就需要锤炼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人们应当学习和践行孔子“仁”的思想,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在做到爱己的基础之上孝敬父母、尊敬手足,从而由己推人,由个人小爱升华到爱民的博爱,从而能够心怀一颗“仁爱”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仁”与人际交往

孔子的“仁”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对于人际交往有重要的意义,“忠恕”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忠恕之道”要求尊人、爱人、不强加于人,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交往原则,要求个体在满足个人欲望的同时,尊重他人权益,不损害他人利益。“忠恕之道”要求“以仁待人,将心比心”,做人严于律己,做事诚信待人,理性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仁爱”之人心存“仁”之品质,不被世俗名利困扰,不为个人利益损伤他人利益,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人做事可以把握分寸,其与他人相处过程中,能够让他人感到愉悦舒适,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能够也能影响他人。在当前社会,“仁爱”能够让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规范。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不能脱离社会规范而存在,更不可将自我意志强加人他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方式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推进自身行为与社会规范相适应,推动自身价值与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相适应。

(三)“仁”与自然和谐

孔子的“仁”所包含的“仁爱”之情,不仅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还涉及“泛爱众,而亲仁”。“爱众”涉及范围更为广泛,包含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对自然万物的博爱等,从“爱人”推及“爱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类必须关注的话题,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自然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环境,自然理应得到人类的爱护,人类若践踏自然环境,必将使自身生存成为无本之木。

孔子的“仁”学要求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有效节约资源,不可过度消耗自然环境,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索取无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使人类代代延续。

(四)“仁”与文化传承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形态,而在社会不断变革中孕育了文化。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文明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不同历史时期国人集体创造的精神成果。其中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创立到历经发展始终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孔子在继承传统“仁”的思想基础之上创新发展形成的“仁”学体系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孔子将其对“仁”的解读以及实践方法融于《论语》中,而《论语》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其蕴含的各种思想对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更突出的是其对个人发展起着巨大的指引作用。由此可见,孔子《论语》中蕴含的“仁”学体现了孔子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也突出了文化育人的功能。

当前已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时期,而这一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仁爱”精神,以“仁”守住内心,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

三、结语

孔子被尊为孔圣人,其凝结在《论语》中的“仁”的思想是其留给后世乃至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而“仁”的丰富内涵及实践方法对现代产生深远的影响。追本溯源,孔子的“仁”具有思想理论渊源,是其对传统“仁”学的继承、改造、利用和创新,因此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论语》中的“仁”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方面继承了传统“仁”学强调的个人品德修养,又延伸了“仁爱”的范畴,由己及人,从而扩至社会领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融合。《论语》中对“仁”的解读诠释了丰富的内涵,提出了实践“仁”的方法,因此对个人、对人际交往、对文化传承都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孔子及《论语》的学习,从而深刻认识和把握孔子的“仁”,做到以“仁”爱己、束己的同时传播“仁爱”精神。

猜你喜欢
个人修养仁爱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领导力视域下中学校长担当精神的探讨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议如何教好初中历史课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目的与方法探析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