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明,林 星,惠秋平
(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 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网民群体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占比19.5%[1]。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获取资讯、进行娱乐和消费等活动的重要工具[2]。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产生了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例如,焦虑、心情不安和思维迟钝、无法控制对手机使用的冲动等问题[3-4]。同时,也带来了手机依赖这种心理病[5]。
手机依赖亦称“手机成瘾”“手机综合征”“手机问题使用”[6],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7]。国内学者认为具体表现为心理体验(离开手机便感到焦虑)及行为不可控(对于铃声的幻觉及反复查看手机信息等)[6],实证研究表明手机依赖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睡眠质量[8-9]。
一方面,研究生群体结束了本科的专业基础学习阶段,面临着科研与学习的双重压力,不仅需要手机查阅相关资料用于科学研究,而且空闲之余可能利用手机放松心情,例如使用手机进行长时间的网上交往使得研究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而影响现实交流;手机扰乱了研究生的正常生活,使其发生人际关系疏远[10],还造成手脚酸痛和头晕等症状[11],影响睡眠、与社会等疏离,产生疏离和孤独感[12],对研究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研究生较为相似,可以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成果侧面推测研究生手机依赖状况。谢伟瑜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女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比男生高[13];付宾红、李贝贝、洪宝玲对大学生的研究均发现手机依赖在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14-16]。田宪华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总分在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科显著高于理科[17];马雪梅、邓士婷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各维度及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18-19]。总的来看,与研究生年龄、学历接近的大学生群体在手机依赖上表现出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而且影响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对研究生手机依赖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目前国内针对研究生手机依赖的研究较少,在中国知网上以“研究生”“手机依赖”为主题和关键词,仅仅检索到1 篇文献。
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客观准确地了解研究生手机依赖状况,以便更有效地为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大样本问卷调查,实证性地对当代研究生的手机依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量化结果进行质性分析。
采用随机取样法,共调查了河南省的8 所高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采取网络和纸质问卷两种方式同时施测。本次调查中发放并回收问卷1 150 份,剔除出现规律性答题或漏题现象的无效问卷38 份,得到有效问卷1 112 份,有效率为96.7%。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3.90±2.17 岁,样本基本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样本基本分布情况(n=1 112)
采用梁永炽编制的手机依赖指数量表为测量工具[20],共17 个题目,分为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及低效性四个维度,其中1-7 题用来测量被试的失控性,8-11 题用来测量被试的戒断性,12-14 题用来测量被试的逃避性,15-17 题用来测量被试的低效性。采用李克特5 级计分,评分范围1-5,“1”代表“完全没有”,“5”代表“常常发生”,量表中若8 个项目为肯定回答,即总分达到40 分,则可判定被试为手机依赖者。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的被试,相应的量表总分也会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及低效性四个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1、0.82、0.74、0.79。
运用SPSS21.0 统计软件,采用描述性分析、t 检验、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手机依赖得分2.61±0.71;失控性维度得分2.37±0.73;戒断性维度得分2.67±0.98;逃避性维度得分2.89±0.94;低效性维度得分2.85±0.94。根据统计结果,有730名研究生得分大于40分,评定为手机依赖者,占总人数的65.6%。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研究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状况
为考察研究生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是否担任学生干部、院校类别、硕士类型、年级、专业)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1.研究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对不同性别研究生在手机依赖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只有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在性别变量上的t 检验差异显著(t=-2.53,p〈0.05;t=-3.16,p〈0.01),女研究生逃避性和低效性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研究生。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2.研究生手机依赖在专业上的差异检验
对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在专业上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手机依赖、失控性、逃避性、低效性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F=5.00,p〈0.01;F=3.34,p〈0.05;F=3.93,p〈0.05;F=4.25,p〈0.05),进一步事后比较表明:艺术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在手机依赖、失控性、逃避型、低效性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理工农医。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在专业上的差异检验
3.研究生手机依赖在院校类别上的差异检验
对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在院校类别上的差异检验发现,研究生手机依赖、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在院校类别变量上的t 检验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5.13,p〈0.001;t=4.97,p〈0.001;t=3.32,p〈0.01;t=2.94,p〈0.01;t=3.69,p〈0.001),双一流高校研究生手机依赖、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得分均显著高于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在院校类别上的差异检验
4.研究生手机依赖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以年级为自变量,对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在年级上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手机依赖、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在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年级因素对研究生手机依赖、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均无显著影响。
5.研究生手机依赖在硕士类型上的差异检验
对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在硕士类型上的差异检验发现,研究生手机依赖、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在硕士类型因素上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硕士类型对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均无显著影响。
6.研究生手机依赖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检验
以研究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为自变量,以手机依赖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四个维度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群体中手机依赖检出率为65%,说明研究生手机依赖现象比较严重。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当今每个人都处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手机不再单纯作为通讯工具使用,更多充当获取信息的网络媒介[21]。研究生群体虽未完全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却也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寻求和收集有利于提升自身优势的信息。另一方面,手机依赖现象具有普遍性。21 世纪科技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更高,手机支付开始广泛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手机充值、订外卖、订火车票、向别人转帐、收钱等;在地铁、公交车上,低头看手机的人随处可见;在家里,父母频繁地拿手机浏览朋友圈、观看短视频等;在工作中,利用微信群接收领导的通知,在朋友圈中分享宣传广告等。
通过对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发现,女研究生逃避性、低效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研究生。这和赵燕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22]。这可能是因为两性的心理特征不同,女生的情感需求强烈。移动互联的便利性使手机成为女研究生课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们更喜欢在闲暇之余和朋友通过社交软件聊天[23]。而男生更偏向于通过运动来舒缓不良情绪,由于女生高频使用手机,在面对压力时更可能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表现出现实应对的低效性[22]。
而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在专业上的差异分析表明,艺术体育类研究生在手机依赖、失控性、逃避性、低效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的研究生。这和董丹丹、勾永阔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24-25]。原因是:一方面,艺术体育类的研究生科研压力较少,对手机娱乐休闲的需求多于理工农医专业的研究生,因此艺术体育类的研究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另一方面,艺术体育专业的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不如理工农医前景好,难免对未来从事的方向感到迷茫、焦虑,因此更可能采取逃避低效的方式使自己免受焦虑。
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在院校类别上的分析表明,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在手机依赖、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上均显著高于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原因是:相对于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的学生自知专业素质和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不及双一流高校,为避免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充分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与更多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以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减少了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
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分析表明,研究生手机依赖、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在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是:一方面,不论是研一,还是研二研三,研究生都从一开始面临读博与就业的重大抉择,其焦虑心理使得其容易选择逃避的应对方式,而手机则成为研究生缓解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工具。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结构较为复杂,有的攻读全日制,有的攻读非全日制,有的研究生是在毕业后先工作一段时间再进入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有的则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从而造成同一年级的研究生年龄差异较大,这种年龄因素可能稀释、中和了年级因素的作用[26]。
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在硕士类型上的分析表明,研究生手机依赖、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在不同硕士类型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是:一方面,无论是学士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都需要利用手机的各种功能,如微信、QQ 等实时接收来自老师、家人、朋友、同学的信息;使用手机上网搜索相关专业资料、电子书、学习视频等;浏览相关网页和进入公众号获取新闻。另一方面,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不可避免由于科研出现各种困惑、迷茫,不知所措,而这时如果不能积极寻求外界的支持与帮助,很有可能将时间花在那些能够轻易获得高成就感低效的事情上,例如无休止的打网络游戏逃避现实问题、不间断的刷短视频以获得快感等。
研究生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分析表明,研究生手机依赖、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四个维度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和朱永红、钱荣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27-28]。原因是:一方面,无论是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学生,都需要从入学起确定研究方向、看文献、写论文,面临科研与就业的重大压力,很大可能利用手机逃避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科研活动较多,以班级为单位的大型活动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学生的差别。
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生手机依赖情况较严重;(2)研究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专业、院校类别上差异显著,在年级、硕士类型、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差异不显著。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高校方面,采取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帮助研究生加强手机使用的自律性,尽可能减少研究生过度依赖手机的可能性。例如在教学区域安装信号屏蔽仪、教室内设置手机存放袋等。教师方面,导师和专业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减少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频率,课前自觉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另外,引导研究生对手机依赖这一现象进行调查与研究,揭开手机依赖背后的心理机制,有利于研究生群体深入了解手机依赖的利与弊,自觉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个人方面,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学会自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辅导活动,走出虚拟世界,必要时可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而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由于研究生手机依赖现象较严重,作为手机使用的主导者,应当加强自觉自律意识,合理使用手机,将手机正确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关闭微信、QQ 信息提醒,取消微信发现页管理中的朋友圈等,降低发朋友圈的频率,卸载相关的娱乐软件,在学习时间内开启免打扰模式等,以减少接触手机的频率。由于女研究生逃避性、低效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研究生,因此对女研究生手机使用应多加关注,鼓励她们多和人面对面交流,遇到压力事件时积极勇敢的面对,产生不良情绪时通过运动、与人谈话、自我排解等方式疏解;由于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在手机依赖、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上均显著高于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因此,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在入学时就要树立具体可行的目标,专注于学业科研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减少在手机使用上的时间;由于艺术体育类研究生在手机依赖、失控性、逃避性、低效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的研究生,因此艺术体育类的研究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研讨活动、跳舞比赛、书画比赛、音乐比赛、体育比赛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便在将来的竞争中赢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