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吉林市吉化第九小学校(132000) 佟丽馨
纵观人教版教材,随处可见格子图的身影,只要教师能对格子图善加运用,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二维空间的观念,学会用几何方式分析数量问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节几何常规课,但教师对于该课中格子图的使用存在较大分歧。意见一:格子图非用不可。课本中既然出现了,就不能违背编者意图和教材宗旨;面积单位的定义和面积度量的理论基础都是对面积单位的累计,这是根本。意见二:可以弃用格子图。格子图太过刻板,学生不容易想到,与其勉强使用教材,不如直接弃用;即使弃用格子图,照样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格子图用或不用取决于执教者的教学观念,如果执教者想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那么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可以用格子图的,这与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其实并不冲突。在使用割补法之前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划分成一个个方格(每个方格恰好为一个面积单位),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数方格的直观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图形中存在很多不规则的“半格”“大半格”等,无法计数,从而促使学生寻找新的途径,想办法让这些“残缺”的方格尽量拼凑成整格,便于计数。最后渗透转化思想,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因为长方形是可以彻底分割成很多整块的方格的,所以在整个割补的过程中,依然可以保留格子图背景。学生在割补之后发现,所有的半格都合并成整格,可以通过数方格数出其面积,也可以通过“行×列”计算出方格数,暗合了“长×宽”的公式。这样,在格子图的帮助下,割补法中抽象的元素转化变得直观生动。
人教版教材紧扣知识发展线索,为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规律,才系统而渐进地推出格子图,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持续、稳健而长足的发展。在课程标准划定的四大板块中,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两大板块中格子图使用最为频繁。以2013 年审定的人教版教材“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模块为例,渗透了格子图内容的有以下章节:
教材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的运动与位置 数的认识 数的计算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数的认识(总复习)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乘法口诀角的认识平移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三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分数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笔算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角形的认识和分类铺一铺位置(二)小数的意义与比较大小圆的认识观察物体(对称图形)平行与垂直轴对称图形平移铺一铺位置(一)图形的变换小数的初步认识六年级上册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百分数的认识数与形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续表
格子图几乎贯穿于整套教材中,这是格子图的强大功能所致。首先,格子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直观,体现在方向感强——纵横交错的网格线使上下左右的方位十分清晰,学生只需看一眼就能辨识。其次,格子图自带准确的刻度标志。在测绘图形的过程中,由于刻度尺度量、读数等环节都容易存在误差,再加上被一些细枝末节分散注意力,学生会在分析时感到困难。而格子图则从源头上堵住这个漏洞。因此,格子图与生俱来的对距离和方向的记录功能,能促使教学直达知识核心。
格子图在教材中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有原因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认知离不开形象思维,即使到了高年级,对于一些几何问题,尤其是抽象的面积问题,学生刚刚形成的抽象思维还是不够用的。到了四、五年级后,学生的抽象思维只能解决代数部分的问题,也就是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易方程),但是这个阶段的几何问题难度明显增大,需要计算一些面积,甚至是体积,包括最后圆形的面积和圆柱体的体积,如果离开了形象思维和几何直观,学生是很难抽象地理解和运用相关公式的。如果此时重新建立直观模型,不但会与低年级建立的直观割裂,而且还缺乏经验的支撑,前期形成的空间观念也会受到冲击。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运用格子图,保证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持续性发展,还可以继续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如面积就是以方格为基本单位,体积也可以理解为三维空间上的方格,“行数×列数×层数”就可看作是长、宽、高上的方格数相乘。
格子图被编入教材,就意味着承担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突显几何直观等重要使命。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格子图的巨大潜在价值,做到物尽其用。
格子图的第一用途就是铺垫。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靠观察来学习基本几何概念,而格子图则为学生学习抽象的几何性质建立缓冲区。有了格子图,学生就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接受一些几何概念,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以第九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学生很难凭空想到割补法。此时,引入格子图,并以格子图为参照,学生就能发挥想象力,进行切割和拼贴。有了格子图的铺垫,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不再难以理解,而是顺理成章。
面积定义的本源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数量,格子图正好可以解释这一定义。例如,图1 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6 平方厘米,一个方格面积按1 平方厘米计算,移多补少后正好覆盖16 个格子。学生先后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学习过面积,时隔两年,如何使知识紧密衔接不脱节呢?格子图就充当了黏合剂和双面胶。
图1
格子图能为学生带来明确的方向和距离的参考。学生在测绘时,如果在白纸上绘图,不但会出现误差,还会忽略图形的主要几何特征,而有了格子图,“距离方位”显而易见。格子图释放了更多自由思考和理性分析的空间。如在第七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中,“平行”与“垂直”概念被正式提出。受生活情境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已经形成“水平竖直交叉才是垂直”的思维定式,一旦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不在水平竖直方向,学生就无法理智判断。此时,格子图“出马”,学生就能迅速厘清头绪。
(1)图2 中的两条直线是什么几何位置关系?(学生都能自信答道:“平行!”)
图2
(2)图3 的三幅图中分别画了一对线段,它们还互相平行吗?(帮助学生在判断平行时摆脱“长度”和“方向”的干扰,直击概念的本质要素)
图3
(3)请试着画出与图4 中的线段平行的其他线段。
图4
学生的作品:
图5
可见,学生能够参考方格上的位置画出倾斜的线段的平行线。这时格子图的位置指示作用不再是直接映衬,而是间接推理,促进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4)请判断图6中的三组线段是否相互平行?
图6
有了之前的经验积累,学生对格子图的方位感理解得更为透彻和全面,此时再判断自然是手到擒来。
格子图的价值可以说是无限巨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除了数方格算面积,还可以充分挖掘方格本身具有的几何特性:方格里含有平行线、直角;每个方格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正方形,在正方形内画出对角线后,还可以将正方形分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说格子图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因倍数时可以借助“用方块拼搭矩形”的操作活动来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和依存关系;教学比例时,可以利用方格自动记录长度的特性来按比例缩放图形;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可以方便地记录图形变换的角度和距离……这些都与格子图自身“计数”与“显形”的双重功能有关。
“数”与“形”是几何的两大主线,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格子图就是一种天然的带有数感的几何图形,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转抽象为形象,直击数学概念内核。纵向比较格子图出现的时间节点后,再横向比较格子图出现的不同版本,发现各版本教材都出现的百数图,可以视为一个 10×10 的格子图,当把 1~100 各数填入其中后,这些数字在特定的几何位置上就会呈现一定的排列规律,研究这些数字的排列规律时,可以直接借用几何特征来揭示。一数一格,直观与抽象交织在一起,教师可提问:
(1)补完百数图后试着寻找其中的规律。(从横、竖、斜三个维度去研究)
(2)不看图,如何根据规律预测某个数附近的数?如对于27,左侧的数字比它小1,右侧的数字比它多1;上面的数比它少10,下面的数比它多10。27这个数字所在的行和列存在什么关系?
(3)用一些“俄罗斯方块”去遮盖百数图,露出一个数,让学生推出其他遮挡数字。
这些猜数字游戏把格子图数形结合的特征展露无遗,既带有强烈的逻辑性,又带有明显的几何特性,数字规律与几何特性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即使没有格子图,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点格与方格,将格子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如果要强调长短,适用点格;如果要强调面积,适用方格。
例如,某教师执教“多边形面积的复习课”时,整堂课就解决一个问题:要在长方形(10 米×5 米)的土地上种植一块草皮,每平方米造价60 元,现在只有2400 元预算,最大可以种植多大面积的草皮?这块草皮可能是什么形状?
由题可知,预算只够种40 平方米的草坪,在10 米×5 米的土地上如何设计这40 平方米的草坪呢?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需要学生调动所有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来构思和推算。让学生在白纸上设计,学生基本上是信手涂鸦,但以格子图作背景,问题就会简单很多。绘图操作有了依据,学生就会自动参考网格线指示的方位和长度,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综上,正是这种整齐划一的格子图,不仅使学生可以专注于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验证与应用,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