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

2022-04-07 06:46:40周晓萍郑歌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期
关键词:肌纤维个体化盆底

周晓萍 郑歌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常见的疾病类型,多由妊娠和分娩产妇盆底结构松弛、衰老以及损伤等导致,进而引发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情况,对女性产后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1]。随着国家二、三孩政策逐渐开放,产妇的年龄逐渐升高,再加上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提升,产后盆底康复训练也越来越受关注[2]。研究发现,有效的盆底康复训练能够降低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损伤,治疗效果显著。盆底肌功能恢复训练主要是利用对肛门的收缩运动,进一步调整女性括约肌功能,进而改善盆底功能障碍。随着临床医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多学者推荐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等物理疗法综合手段进一步恢复患者盆底肌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主要探讨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36 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 例。对照组年龄24~36 岁,平均(28.25±2.01)岁;初、经产妇分别为39 例、29 例。观察组年龄25~37 岁,平均(28.30±2.06)岁;初、经产妇分别为37 例、3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盆底功能障碍诊断标准[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沟通障碍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不配合临床干预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1)患者实施常规盆底肌训练,患者保持站立体位,尿道、会阴和肛门收缩5~10 s,之后缓缓放松,间隔8~10 s,重复进行训练,每次5~10 min,每日3 次,指导患者在家适当情况下逐渐调整训练时间与强度。(2)膀胱功能训练,让患者记录排尿情况与饮水量,督促患者有意识地延长排尿时间,从而抑制尿急现象,延长排尿间隔。观察组:实施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1)结合患者的盆底肌功能检查、盆底超声以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影响范围、部位、性质以及预后情况。(2)依照患者个体医院与评估结果对患者采取针刺及电针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仪等治疗方式。针刺及电针疗法,选取三阴交、膀胱俞、中级、肾俞穴,应用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留针30 min,每10 分钟针刺1 次。电针疗法选取会阳穴、关元穴、气海穴,应用SDZ-Ⅱ电子针疗仪,设置频率为15 Hz,逐渐增大电流,以患者耐受为宜,治疗时间为30 min,每周4~5 次。对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治疗,将盆底电刺激探头放入到阴道内部,设置脉宽300μs,频率50 Hz,根据患者的感觉调节电流大小,以患者感觉肌肉收缩而不疼痛为宜,3 次/周,共治疗2 个疗程,每个疗程10 次。

1.3 观察指标 测定患者治疗前后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观察患者盆底肌生理变化,并应用多功能神经电生理定量诊断,测定患者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与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以国际尿控协会盆腔脏器脱垂量化分期法(POP-Q)分度作为评估工具,测量患者脏器脱垂程度,包括0 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级数越高患者脏器脱垂程度越严重[5];生活质量应用盆底功能障碍量表(PFDI-20)与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进行评价[6],其中PFIQ-7 表示阴道、肠道以及膀胱对患者的影响,PFDI-20 表示盆腔脏器脱垂、排便、排尿症状对患者的影响,分数越高,代表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越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生理变化与收缩压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Ⅰ类肌纤维肌力、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Ⅰ类肌纤维肌力、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肌生理变化与收缩压对比(±s)

表1 两组盆底肌生理变化与收缩压对比(±s)

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cm H2O)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Ⅰ类肌纤维肌力治疗前 治疗后 t P 68 68 41.947 20.596 0.001 0.001 2.586 6.380 0.011 0.001 t P 1.19±0.49 1.18±0.51 0.117 0.907 4.27±0.33 2.45±0.12 42.741 0.001 25.85±3.64 25.78±3.52 0.747 0.459 36.28±5.61 32.06±5.34 3.260 0.001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cm H2O)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Ⅱ类肌纤维肌力治疗前 治疗后 t P 68 68 22.198 14.544 0.001 0.001 13.434 7.308 0.000 0.000 t P 1.16±0.48 1.02±0.39 1.867 0.064 4.41±0.36 2.58±0.22 35.768 0.001 30.32±3.11 30.94±5.49 0.478 0.633 38.12±3.64 36.59±3.24 2.589 0.010

2.2 两组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均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对比[例(%)]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PFIQ-7、PFDI-20 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FIQ-7、PFDI-20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s)

PFDI-20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PFIQ-7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68 68 16.882 18.384 0.001 0.001 28.437 19.481 0.001 0.001 t P 135.62±53.74 132.38±46.53 0.376 0.708 25.35±3.63 27.53±6.84 2.322 0.022 38.46±6.15 38.53±6.47 0.859 0.392 13.62±3.75 16.83±6.52 2.423 0.017

3 讨论

当前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主流治疗方法为盆底电刺激和盆底肌训练,一般盆底肌训练多采用自主锻炼方式改善盆底结构,增强盆底肌力。然而,自主盆底肌锻炼患者的锻炼准确性和治疗依从性较差,会影响总体治疗效果[7]。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是对阴道相关神经肌肉进行刺激,改善神经功能,提升机体对盆腔肌肉的控制作用。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将盆底电刺激与盆底肌训练结合,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措施,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增强患者神经血管营养状态,提升盆底肌力,对改善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重要价值。袁晓红[8]研究对120 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研究发现,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提升患者盆底肌张力水平,改善尿失禁程度与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刘莎等[9]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个体化盆底康复措施,包括生物反馈技术和电刺激等,能够提升患者盆底肌功能康复情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对我院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的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中增加盆底肌训练和盆底电刺激内容,并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Ⅰ类肌纤维肌力、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Ⅰ类肌纤维肌力、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证明,应用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可恢复患者盆底肌生理功能。另外,患者在出现盆底功能障碍之后,因为盆底肌肉长期受到压迫后,可能导致肌肉过度拉伸,进而对会阴造成损伤,出现肌肉松弛现象,造成肌力疲劳,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以往常规治疗中多应用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方式来实行康复训练,多由肛门运动训练来改善盆底肌功能障碍情况,但效果并不显著[10]。而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增加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刺激患者括约肌和盆底肌,收缩尿道口,恢复产后肌力,降低疲劳程度,进一步提升恢复效果[11]。而且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利用电刺激治疗仪,应用低频电流刺激,可提升盆底肌肉兴奋性,促使肌肉被动收缩,从而锻炼盆底肌肉,提升患者盆底肌生理功能[12]。治疗前两组患者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是由于妊娠、分娩等机械性牵拉造成直接的肌源性损伤、血管损伤、神经递质减少,血流灌注不足盆底肌肉萎缩变性,导致盆腔器官脱垂[13]。而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盆底肌功能,改善产后盆底肌力不足,增强盆底器官及组织维持力,并提升盆底神经兴奋程度,形成神经通路,强化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肌力,使盆底肌群收缩自如,进而降低脏器脱垂等疾病发生率。治疗前两组患者PFIQ-7、PFDI-20 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FIQ-7、PFDI-20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证明,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能够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对患者应用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治疗过程中,通过盆底肌功能锻炼提升肌力的同时联合电刺激,能够刺激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患者盆底肌活动状态。利用不同方案的协调治疗,能够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盆底肌功能,进一步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盆底肌肉松弛、会阴损伤和腰骶疼痛现象,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应用有效的盆底肌功能锻炼方式提升患者盆底肌功能[14]。另外还有研究发现,通过生物电刺激疗法,能够刺激患者的相关组织与神经,进一步调节患者盆底肌功能,并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而提升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相符[15]。

综上所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个体化盆底康复疗法能够提升盆底功能康复效果,提升盆底肌力,降低脏器脱垂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纤维个体化盆底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今传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20:12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microRNA-139对小鼠失神经肌肉萎缩中肌纤维的影响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