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2022-04-07 07:17刘承尧李艳艳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源问卷

刘承尧,李艳艳,丁 红*

(1.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2.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意外伤害事件以及突发事故有突发、不可预测、现场混乱、伤员病情复杂难以判断等特点[1]。全球每年大约有350万人死于意外伤害,其救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失去宝贵的最初施救时间[2]。公众是自救互救的主力军[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现场急救意识相对薄弱[4]。自2018年我国关于急救提出“一方面,需要从法律法规层面予以保障,厘清社会、学校、家庭急救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推进急救教育系统化、普及化、常态化;另一方面,要切实将急救教育列为学校课程日程,在高中、大学把急救生命列入必修课,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通过系统教育,着力培养他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这两方面要求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有组织地开展了紧急救助培训活动。院前急救在急救体系中属于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抢救病情较为危急的患者时,院前急救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急救可以改善结果[5]。因在校大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好,故他们是急救知识技能培养的重点人群[6]。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力军且具有良好的知识承载能力,应当具有一定的院前急救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急救手段,担负起作为“第一目击者”的职责[7]。

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现状及需求情况,发现医学院校大学生在紧急救助知识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急救知识的进一步宣传和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以山东省某医学院一年级至五年级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2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收率96.4%。

1.2 调查方法

采取发放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山东省某医学院一年级至五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急救知识及能力评估、急救能力影响因素及急救意愿等。

1.3 调查内容

1.3.1 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等。

1.3.2 急救知识掌握状况调查 通过查阅急救知识技能有关资料及文献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急救能力评估、急救能力影响因素和个人急救意愿等项目。急救能力评估部分共20个题目,包括心肺复苏、触电、煤气中毒、骨折的固定、烫伤急救等方面,对该部分每个题目进行赋分,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急救能力影响因素部分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7个项目。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显示问卷的KMO值为0.792,表示量表的效度合适;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显示问卷的克朗巴赫α系数=0.832,问卷信度良好。

1.4 统计分析方法

回收调查问卷后,对资料的填写情况进行核查,去除无效问卷,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绝对数和构成比描述研究对象一般特征,用(±s)描述急救能力得分,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的急救能力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对多组资料的急救能力进行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急救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均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中城镇生源142人,占58.92%,农村生源99人,占41.08%;男生69人,占28.63%,女生172人,占71.37%。不同年级的性别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年级性别构成情况

2.2 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状况

本研究问卷中设置了包括心肺复苏、触电、煤气中毒、烫伤等方面的急救知识技能共19道题目,对每道题目赋值1分,满分为19分。各题目回答情况见表2。

表2 急救知识项目调查回答情况

2.3 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

241例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平均得分为(14.07±2.77)分,不同特征的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得分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学生急救知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生源地学生急救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的急救知识得分情况(±s,分)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的急救知识得分情况(±s,分)

变量n P年级类别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0.001性别 <0.001生源地 0.403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 0.036男女城镇农村是否32 27 42 86 54 69 172 142 99 120 121得分13.16±2.82 12.41±3.40 14.50±1.77 14.29±2.93 14.78±2.35 12.70±3.72 14.63±2.04 14.20±2.83 13.89±3.09 14.45±2.65 13.70±2.84

2.4 调查对象对他人进行急救的意愿

在241名调查对象中,有185人(76.76%)愿意为他人施救,选择不愿意的有13人(5.39%),不确定的有43人(17.84%)。不愿意或不确定对他人进行急救的原因见图1。

图1 不愿意或不确定对他人进行急救的原因

2.5 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意愿

调查对象中,愿意在空闲时间参加急救培训的有220人,占91.29%,不愿意参加急救培训的有21人,占8.71%。

2.6 医学院校大学生期望参加的急救培训方式(见图2)

图2 希望以何种方式参加急救培训

2.7 急救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以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4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急救知识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4个因素全部进入模型,没有剔除的自变量。拟合优度情况显示,在此模型中复相关系数为0.908,决定系数为0.825,矫正决定系数为0.811,拟合优度较好。

模型检验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F=16.413,P<0.001,因此,建立的模型有统计学意义。

表4 模型检验的方差分析结果

急救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性别、年级、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与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有相关性(P<0.05),女生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好于男生,急救知识得分总体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学生急救知识得分高于未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学生。

表5 急救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掌握状况

调查发现,山东省某医学院大学生急救知识平均得分为(14.07±2.77)分,说明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一般。年级、性别、急救培训参与情况不同的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也不同(P<0.05),高年级(大五)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明显比低年级学生好,这与学校在不同年级间开展的课程不同有一定联系。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急救电话以及动物咬伤、过度饮酒和扭伤的急救方法较为了解,但对其他急救知识的掌握状况不容乐观。研究证实,我国约70%的突发心脏意外患者死于现场急救过程中,以至于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8]。此次调查显示,对于心肺复苏的位置问题,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正确率仅31.54%,意味着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大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心肺复苏知识。而煤气中毒、误服强酸和骨折的固定的正确率也非常低,若盲目处理遇到的紧急情况,可能会引起感染,最终导致并发症或更严重的后果。掌握日常生活紧急事件的正确急救方式,是最值得重视的部分。

总之,医学院校大学生群体的急救知识平均得分较低,急救能力比较差,难以应对紧急状况,高校应加大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群体急救能力的力度。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急救知识培训课程的宣传力度,普及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3.2 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急救意愿

调查显示,有76.76%的调查对象愿意为他人施救,仅有5.3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其余的人表示不确定自己是否愿意为他人施救。这表明医学院校大学生中大部分人有为他人施行急救的意愿,仅有小部分人由于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不足以施救、怕被人误会而“背黑锅”以及对“死者”感到害怕而不愿意对他人施救或不确定是否对他人施救。因此,国家应尽快立法,保护为他人进行紧急救助的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应在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技能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消除对被救助者的恐惧心理,才能使施救者在对他人施救时更加得心应手。

3.3 医学院校大学生期望参加的急救培训方式

医学院校大学生普遍渴望学习急救知识,有91.29%愿意在空闲时间参加急救培训,说明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被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大学生所意识到,这与陈唯等[9]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而在愿意参加急救培训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希望通过学校设立专门课程和到医院及急救中心参观学习来获取急救知识。这可能说明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大学生习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课堂的环境可以使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教育;而到医院和急救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可能可以使接受培训的医学院校大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学习,使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

3.4 急救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由急救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可知,女生的急救知识得分明显比男生高(P<0.05),这可能与女生更加细心且对急救知识的接受能力更高有关;总体来看,年级越高,急救知识得分越高(P<0.05),这可能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关,医学类院校高年级学生接受的专业课程教育越来越多,学校对于低年级学生关于急救知识方面的授课较少;生源地对急救知识得分无影响(P>0.05),可能是因为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信息获取越来越便利,且医学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城镇和农村生源所接受的关于急救知识的信息并无明显差别;而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学生得分高于未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学生(P<0.05),说明目前的急救培训对于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4 对策与建议

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意外伤害相关知识,降低意外伤害带来的损失。急救提供者是那些具有技能和知识,在医院便利的环境之外处理威胁生命状况的人[10]。应结合医学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对其开展急救知识宣教工作,且应及时更新急救知识[11]。高校相关部门可编写制作急救知识手册并分发给学生,另外也可采用开设体育健康必修课、新生军训等方式进行宣教,纠正医学院校大学生因各种因素导致的对急救知识的片面认知[12]。在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中加入急救课程,使其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13];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医院和急救中心进行现场学习。另外,学校也可聘请专家为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展急救培训,受过培训的人比未受过培训的人表现出更高的知识水平[14]。学校可以联合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在学校开设急救知识技能培训课程,并鼓励学生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同时在学生中推广使用“一键互救”类型的App,既可以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迅速呼救,也可以在平时收到附近的求助信息时迅速前往,可以有效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对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意识的教育对于提高其急救能力至关重要,如果政府与学校希望提高社会的急救意愿,就应该从观念开始进行改变[15],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对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重要性的认识,转变部分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于急救行为恐惧或不自信的态度,使医学院校大学生群体的急救能力得到提高。社会各界也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依法保障施救者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生源问卷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跨省生源调控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