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梅,梁秋华,古丽珠,杨丽萍,龙柳志
(1.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2.广东理工学院 艺术系 ,广东 肇庆 526122)
扎染工艺古称扎缬、绞缬、撮花,是运用捆、扎、缝、结等手法将面料处理后再染色的方法,其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我国秦汉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内涵[1-3]。运用传统扎染工艺所呈现的图案具有随机性,每一次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恰是扎染的独特性[4]。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力扶持非遗传统工艺的发展,扎染工艺再次兴起,国内有越来越多针对扎染工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整理文献发现,国内针对扎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扎染文化的发展历史、审美特点、文化内涵、工艺特点与现代扎染技艺、艺术语言以及对其传承发展的思考与建议[5-6]。吕述娟[1]基于审美与设计语言论述了扎染的造型与纹样特征,为扎染艺术特征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陈秀芳等[7]认为关于传统扎染在工艺、图案与色彩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全面,对传承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有部分研究针对扎染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高山等[4]认为扎染艺术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方法主要通过丰富图案主题形式、增加色彩肌理变化、综合多种工艺手段、拓展产品设计领域。
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扎染出现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各自的风格,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扎染艺术受到了不同文化、设计元素的冲击,并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改变。国外对扎染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印度等地都有大量文献,其中日本对扎染的传承与发展做得十分出色[8]。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传统扎染的历史、技艺的研究比重较大,但是针对改进传统扎染工艺制作效率的研究不多,特别是对机缝扎染的研究更少,能深入挖掘机缝扎染的技艺特点,以此提高传统扎染工艺效率以及增加扎染纺织品的美感与图案多样性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仅有个别艺术家如郝雅莉[9]发布了运用机缝扎染的作品,可见,机缝扎染在理论及创新应用研究上存在极大缺口。
机缝扎染是相对于传统扎染工艺方法的改进,以缝纫机车缝代替手工缝线。用缝纫机按设计的图形走线,其缝线紧密,对面料产生一定挤压作用而达到织物防染的效果。机缝扎染图案相对于手缝扎染图案的特别之处在于,机缝图案梦幻独特、有光影重叠的效果,特别是结合面料的不同折叠方法,图案还可以呈现出几何对称或自由重叠的效果,抽象的线条具有很强的现代感。与传统扎染相比,机缝扎染利用缝纫机车缝进行防染,具有更快捷、更易标准化和更易批量生产等优势。
本文研究以机器代替手工的方式,通过机缝扎染变量实验分析,研究不同条件下机缝扎染图案呈现的效果,比对结果得到创作机缝扎染图案的最佳条件与方法,更好地创新传统扎染的图案,尝试使传统扎染工艺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女装设计中,实现扎染的商业价值,进而活态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验样品共4组:裁剪成25 cm×25 cm大小做准备。其中棉织物共13块(100%精梳棉,纱线线密度为22.7 tex,面密度160 g/m2);棉/桑蚕丝70/30混纺织物1块(厚度9 μm,纱线线密度为14.8 tex,面密度38.8 g/m2)、桑蚕丝织物1块(100%绡,厚度为5 μm,纱线线密度为2.33 tex, 面密度21.5 g/m2)、亚麻织物1块(纱线线密度为65.6 tex×2,面密度210 g/m2)。
缝纫材料及工具:13.33 tex×2涤纶绣花线、JH7508型蝴蝶牌缝纫机,以及缝纫工具、拆线器、剪刀等。
染色材料及工具:直接染料(彩斓染料公司)、食盐、手套等。
本文系列实验在室内环境完成,环境温度为22~25 ℃、相对湿度为65%~75%,实验结果的观察与拍摄均在晴天下午2点室外自然光线下进行。实验以机缝扎染面料小样为载体,所有面料在染色前均做水洗晾干处理。采用变量实验法,测试图案构成、折叠方式、面料种类、针距大小4种因素对机缝扎染图案的影响效果。
1.2.1 图案构成
A组实验讨论图案构成因素对机缝扎染图案效果的影响。实验图案构成方式如图1所示,构成方式依次是单个图案、边缘图案、满格图案、局部图案。实验定量分别为:针距大小2 cm、面料种类为100%棉织物、折叠方式为三角形折叠。
图1 实验图案构成方式Fig.1 Composition of experimental patterns
1.2.2 针距大小
B组实验讨论针距大小对机缝扎染图案效果的影响。实验变量为针距大小,设计针距依次为:1、2、3、4 cm。实验定量分别为:图案构成为局部图案、折叠方式为三角形折叠、面料种类为100%棉织物。
1.2.3 折叠方式
C组实验讨论折叠方式对机缝扎染图案效果的影响。折叠方式如图2所示,折叠流程依次是:三角形折叠a、三角形折叠b、三角形折叠c、不规则折叠。实验定量分别为图案构成为局部图案、针距大小为2 cm、面料种类为100%棉织物。
1.2.4 面料种类
D组实验讨论面料种类对机缝扎染图案效果的影响。实验变量为面料种类,面料分别是:棉织物、棉/桑蚕丝70/30混纺织物、桑蚕丝织物、亚麻织物。实验定量分别为图案构成为局部图案、针距大小为2 cm、折叠方式为直角三角形折叠。
图2 实验图案折叠方式Fig.2 Experiment pattern folding mode. (a) Folding mode a; (b) Folding mode b;(c) Folding mode c;(d) Folding mode d
首先根据构思,将面料折叠成几组预先设计的形状,熨烫面料,运用缝纫机车缝对角处,固定形状。然后设计图案,将构思的图案画在草稿纸上,并根据构思的整体图案效果图设计面料的折叠路线。将设计好的图案画在折叠好的面料上,沿着面料上画好的图案进行车缝,与传统扎染中的手缝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机缝扎染在缝好之后不用将线拉紧,因为缝纫机车线足够紧密,可起到很好的防染作用。
将直接染料30 g、食盐50 g加入到2 000 mL的沸水中搅拌均匀。将车缝好图案的面料放在常温清水中浸泡,待完全湿透,放进配备好的染液中,均匀浸泡10~15 min,取出。
后整理包括清洗、拆线、晾干。将染色后的面料取出来后放置于通风阴凉处晾干,清洗、拆线。使用拆线器进行拆线,拆线之后再次清洗,再放置在阴凉处晾干。实验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实验过程Fig.3 Experimental process. (a)Folded fabrics and design patterns;(b)Sewing fabric samples; (c)Dyeing ;(d)Post-experimen
A组实验的变量为图案构成,其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可见: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图案构成形式对图案的整体效果有不同影响。单个图案在染色后仍呈独立形态,根据折叠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单个独立图案;边缘图案在染色后会与其他面的图案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图案,呈现出整体、连接紧密的线条与形态;满格图案在染色后仍然是铺满画面的图案,由于折叠会形成更大面积的、重复或对称的图案;局部图案在染色之后形成局部对称的画面,没有图案的部分则是纯色,与局部图案形成对比。
在A组图案构成作为变量的实验中,满格图案呈现出相对丰富的画面效果,更适应于现代女装设计,边缘图案可作为辅助图案帮助丰富图案效果。
图4 不同图案结构的染色实验结果Fig.4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different patterns.(a) Individual pattern;(b)Edge pattern;(c) Full pattern;(d) Local patterns
B组变量为针距大小,针距大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见图5。可见,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针距大小对图案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针距1 cm时面料挤压紧实,图案呈现出大面积的白色,不能完整呈现图案;针距2 cm时呈现出相对清晰的线迹和较完整的图案;针距3 cm时图案呈现出非常清晰的线迹和完整的图案;针距4 cm时面料挤压不够,实验小样呈现出大面积的蓝色与不均匀的白色,图案不完整。
在B组针距大小作为变量的实验中,太小或太大的针距不利于图案的形成,因此在机缝面料时,要根据面料材质与厚度把针距调到适中位置。
图5 不同针距的染色实验结果Fig.5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different needle distance
C组的变量为折叠方式,不同折叠方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见图6。可见,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折叠方式对图案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按照三角形形态对面料进行折叠,呈现出以三角形、菱形为对称的“米”字图案;图6(b)显示,实验小样呈现出三角、矩形或“米”字图案,多重折叠让图案更加丰富;图6(c)显示,实验小样呈现出几何对称形态,不同方向的折叠法让图案构成效果产生差异;图6(d)显示,经过不规则的折叠,图案画面更加复杂、抽象,呈现出不规则的图案。
在C组折叠方式作为变量的实验中,不同的折叠方式所构成的图案有所不同,几何折叠法呈现出相对整齐的图案,不规则图案则呈现出不规则、更复杂的图案,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图6 不同折叠方式的染色实验结果Fig.6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different folding mode. (a)Triangle a;(b)Triangle b;(c) Triangle c;(d) Irregular shape
D组的变量为面料种类,不同种类面料的染色实验结果见图7。可见,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面料对染色图案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棉织物能呈现出完整的线迹与图案,可以很好地还原图案;棉/桑蚕丝混纺织物能较好地还原图案的形态,整体颜色和图案线迹比较淡;桑蚕丝织物比较轻透,经过机缝扎染染色呈现出淡淡的线迹,远看似无,近看似有,整体能构成一个模糊的图案;亚麻织物经过机缝扎染染色后呈现出大面积的白色图案,线迹不清晰。
在D组面料种类作为变量的实验中,不同的面料种类对图案的呈现效果也有一定影响,其中,亚麻面料对染液的渗透性最差,不能很好地呈现出完整的线迹和图案,棉织物和棉/桑蚕丝混纺织物对染液的渗透性适中,对机缝线迹和图案设计的还原程度较好,桑蚕丝织物对染液的渗透性最强,其呈现出来的图案颜色比较淡,线迹似有似无,有一种梦幻感。
图7 不同面料种类的染色实验结果Fig.7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different fabrics.(a) Cotton;(b) Cotton/silk blended; (c) Silk; (d) Linen
运用机缝扎染工艺进行防染,可以创新地设计出独特的机缝扎染图案。对于传统扎染工艺的研究已经较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工艺创新以便于产品化设计运用[10-11]。面料图案设计如图8所示。可见创新的面料出现了理想的图案,明与暗、虚与实,直线与曲线,或连接、或断开,一松一紧,似是万物的变化,针孔是点缀的细节,整体呈现出一种矛盾、交错而又平衡的形态。
图8 图案设计Fig.8 Pattern design
为分析机缝扎染的图案特征,本文系列时装以大海为设计灵感,以时尚女装设计为载体,运用心理学中创造想象的方法,结合机缝扎染工艺,以针线为画笔,描绘出大海水波纹的形态。结合前期的图案设计,时装的主色调选用蓝色,选择纯棉面料为主要设计面料,而桑蚕丝面料和有着不同颜色与肌理的棉面料则作为辅助面料,西装面料作搭配面料。运用棉与桑蚕丝等不同面料之间明度不同的蓝色丰富系列设计的层次感,大面积的蓝点缀小面积的白,再搭配适度面积的米灰色西装面料,体现厚与薄、深与浅的对比,整体呈现出优雅、知性与个性、时尚之间平衡的感觉[11]。
依据图案设计稿,运用机缝扎染工艺对主要设计面料—棉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其他的辅助面料则染成不同明度的纯蓝色。根据主题构思设计与制作机缝扎染面料的步骤如图9所示。成衣展示如图10所示。
图9 机缝扎染过程Fig.9 Machine sewing tie-dye process. (a)Folded fabrics;(b)Design patterns and sewing fabric;(c)Stacking patterns; (d)Sewing fabric;(e)Soak;(f)Dyeing 1;(g)Dyeing 2;(h)Post-experiment
图10 成衣展示Fig.10 Clothing display. (a)Garment A;(b)Garment B
通过采用不同的织物、不同的图案设计与实践制作,设计出更具独特艺术特征的图案,将机缝扎染面料应用于时尚女装设计中,完成设计作品。根据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 机缝扎染作为对中国非遗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改良,以机器代替手缝,有效地改进了传统手缝扎染的效率问题,使得传统扎染工艺流程更加快捷且具有更强的可生产性,对传统扎染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② 通过系列设计实践,探索机缝扎染在时尚女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创新性,实现了机缝扎染的艺术价值。实践表明,机缝扎染现代感图案更适用于时尚女装设计,其艺术感特征能够适应现代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③ 为了更好地实现传统扎染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以后需不断对传统扎染进行创新,尝试将传统手工与现代技术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发展需求;后期会尝试创新性地将机缝扎染应用于更多现代设计中,使传统扎染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