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莉
(凉山州图书馆,四川 西昌 615000)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让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2020 年,凉山夺取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所有贫困户脱贫,所有贫困村退出,11 个贫困县实现摘帽。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凉山脱贫基础还不稳固,要做好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开启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新征程,接续好乡村振兴事业。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应当持续助力脱贫后的乡村振兴,发挥其“扶志”“扶智”的作用,以利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020 年,凉山州已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但受传统文化影响,凉山州脱贫地区的群众仍普遍具有“养猪过年、养羊御寒、养鸡换盐巴钱”的轻商观念,“以酒当茶、杀牲待客、好要面子”的传统习俗,“薄养厚葬、高额彩礼、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部分脱贫户“等、靠、要”思想仍严重,安于现状,还存在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甚至是搞封建迷信活动等不良行为,体现出脱贫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精神贫困会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理想和追求,要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群众返贫,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改善群众精神贫困的状态。因此,伴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脱贫地区人民需要从文化方面“扶思想、扶观念”,增长其文化知识、转变其思想观念、提高其心理素质。
笔者在凉山州脱贫地区普格县乡镇通过调查走访、访谈等形式对脱贫群众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被调查者年龄集中在18—60 岁,民族状况:汉族48 人;少数民族52 人。文化程度:小学28 人;初中72 人。问题经过筛选,调查结果如下(见图1):(1)关于阅读书籍情况的调查:40%的人从来不会阅读书籍;45%的人会阅读书籍,但不喜欢阅读书籍;只有15%的人会阅读书籍,而且很喜欢阅读书籍。说明脱贫地区群众大部分不爱阅读、阅读意识淡薄。(2)关于有没有去过图书馆(图书室)看书的调查:70%的人没有去过,只有30%的人去过。说明群众对图书馆的利用率较低。(3)关于有没有参加过“送文化下乡”活动的调查:48%的没有参加过;52%的人参加过。说明群众对文化活动参与度有待提高。(4)关于有没有参加过科技技能讲座的调查:91%的人没有参加过,只有9%的人参加过。说明科技类文化服务活动较少或群众参与度低。(5)关于有没有通过电子借阅机或喜马拉雅等第三方平台进行数字阅读的调查:12%的人使用过;88%的人没有使用过。说明数字化阅读方式在脱贫地区普及率低或群众利用状况欠佳。
图1
通过问卷调查、调查走访、电话访谈等反映出来的情况,笔者发现虽然凉山州脱贫地区已加强了文化室、民俗文化坝子及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群众对其的利用率不高,文化服务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凉山州脱贫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凉山州脱贫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服务方式较单一,大多采用送书下乡、赠送书籍的方式,活动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够强,群众的参与度不够高,导致文化服务的工作效果有限。总体来看,其能够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利用科技进行服务的较少,服务模式不能适应个体的需求,难以在群众就业、创业中发挥作用。
2.文化服务对象不够精准清晰
脱贫地区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服务工作时没有按照经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生产能力标准等方面进行区分,对群众的信息需求也未进行分析,导致文化服务的方式具有普惠性,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未达到匹配。
3.数字化建设滞后
笔者对凉山州7 个脱贫县图书馆进行调查发现,脱贫地区图书馆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少、软硬件条件差、计算机设备较少等问题。又对其开展数字化服务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表明,7 个脱贫县均不能够通过PC 端(网站)提供数字阅读资源和服务,也不能够通过第三方平台(包括喜马拉雅、抖音等)提供数字阅读资源和服务;只有一个公共图书馆能够通过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移动端提供数字阅读资源和服务;均没有自建的数字化阅读服务平台。说明凉山州脱贫县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表1 凉山州部分脱贫县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调查表
阅读推广是指通过提供阅读资料,营造阅读氛围,改善阅读环境,从而引导缺乏阅读意愿的人爱上阅读,训练阅读能力不强的人学会阅读,帮助阅读有困难的人克服阅读的困难[3]。积极进行阅读推广,促进全民阅读,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众的阅读意愿是能够被不断感染与激发的。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展读书节、与生活有关的专家讲座和身边人阅读汇报会等活动,并适当提供一定的奖励,从而吸引民众的参与,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1.细分阅读主体(读者),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
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之前应考虑到不同的影响变量,如受教育程度、地方特色资源、经济收入来源等,针对脱贫群众的需求、当地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读者开展对应类型的阅读推广活动。低幼儿童和青少年是阅读的主体,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可以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读书演讲活动、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演讲活动、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可以通过放映电影、短片等形式宣传孝道文化、家风文化等优秀的文化思想和文明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他们摒弃落后的文化传统以及封建迷信等思想。
2.甄选阅读客体(素材),多形式开展阅读推广
阅读素材可以是纸质阅读或数字阅读。脱贫地区由于本身的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欠缺、文化水平较低,从而导致经济生产水平不高。对此,作为公共图书馆,可以依托本身的馆藏资源,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选择针对性的阅读资源,通过纸质和数字化渠道,向人们提供阅读,起到知识服务的作用。
数字阅读形式多样,比如电子图书、听书等。而多媒体技术为数字阅读和阅读推广提供了先进手段。公共图书馆可通过电子借阅机向读者提供电子图书,也可借助微信、网站服务平台,将优选图书信息向读者进行推送,还可以通过喜马拉雅、抖音等第三方平台把典藏的音频、视频向读者进行阅读推广。脱贫地区群众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些是文盲。通过推广数字阅读,让他们不用手翻眼看纸质书籍也能接收到文化信息,这对于提高其文化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凉山州脱贫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开展文化服务工作之前,应充分调研当地各民族文化习俗、受教育程度、地方特色资源、经济收入来源等,精准识别脱贫群众的需求,然后为其提供精准服务。如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可以聘请相应类别的专家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为他们讲解针对当地经济作物种植、防虫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有意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的群众,可以开办从零开始学习的计算机培训班。通过精准识别服务对象,精准投放文化资源,精准实施运行机制,提高脱贫群体文化素质,丰富脱贫群体的文化生活,增强脱贫群体文化自信,提升脱贫群体内生动力[4]。这种“精准”的文化服务使得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实现因地制宜,提高了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效性。
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服务已经成为主流,通过数字化渠道提供服务,不仅可以提升服务效率,还可以增强受众群体的服务选择自主性。对于脱贫地区而言,公共图书馆要发挥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就需要增强自身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要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打造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虽然脱贫地区的数字化整体程度较低,但是也已经拥有了基本的数字化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已经得到了普及。因此,可以基于智能手机这一载体,围绕互联网+主题,打造互联网+文化服务的数字平台,并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效能,为基层输送文化资源。甚至可以提供“菜单式”服务,根据群众需求,针对性提供文化服务。[6]。公共数字乡村振兴平台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使文化服务与数字化建设有机结合,针对脱贫群众的服务需求,开展因地制宜的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化、均等化。
凉山有神秘的毕摩文化、狂热的火把文化、多彩的服饰文化,还有热情豪爽的饮食文化和泸沽湖摩梭母系民族文化、木里藏乡文化等特色产业文化。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将其以微视频、舞台演出、专题片等形式发布在网络和文化共享平台上,可用于宣传和方便读者进行数据访问和利用。金阳的索玛花节、美姑的剪羊毛节等特色文化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投资商和游客。备受瞩目的昭觉县“悬崖村”,也因具有独特的峡谷、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投资方建设“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开发项目。把文化融入旅游业,提升旅游的文化效应,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业,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进而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并实现乡村振兴。
另一方面,还可为群众提供特色产业技能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凉山州有彝族漆器等十八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彝族服饰手工制作、漆器、银饰等传统技艺的培训,不仅能提高脱贫人群的专业技能,还能对传统技艺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对此,可以立足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和地方经济产业、民俗文化等相结合,将新政策、新技术、新知识等及时推送给基层群众。此外,还需要围绕市场销售、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来为相关农户提供信息服务。不仅如此,还可以安排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知识服务,帮助他们获取、整合和利用相关信息,提升经济生产效率,解决遇到的困难[7]。让群众体会到知识转化为金钱的快乐,从而激发阅读的内生动力。
经国内外反复证明,总分馆制是公共图书馆发展延伸服务、保障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凉山州地处西部,且经济较为落后,县级及以下的公共图书馆设置不足,应当积极探索适合凉山州的总分馆体系。可尝试建立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各乡镇阅览室、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作为分馆的体系。使用统一的业务管理模式,建立书目标准数据库,统一标准,联合采购、联机编目、联机检索,统一服务标准。将全区域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当中,从而达到全区域文献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和通借通还的目的。县级图书馆依托图书馆分馆,采用免费开放服务,开展纸质图书借阅服务、读者免费办证、阅读推广、读者咨询服务和图书馆宣传服务,把图书馆的公益性和便民性发挥到最大化,让基层群众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打通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图书馆员在进行阅读推广工作时,需要具备活动策划、组织、评价、总结等能力;在下乡赠送图书资料的时候,需要为当地村民提供咨询服务如农作物种植、养殖、农产品销路、市场前景等问题;在进行阅读指导时,需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手段开展工作。因此,图书馆馆员应该从传统的眼看、手抄式的手工服务转向现代的信息技术服务。只有具备合理知识结构和信息技术技能的馆员,才能推进现代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应加强对计算机技能、网络技术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培训和参加专业知识讲座、论坛等方式提高馆员专业能力,从而提升服务能力。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8]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文化给予,而是使脱贫群众产生对文化的认可及接受,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脱贫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其接受现代文化知识,摒弃陈规陋习,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防止返贫。群众文化素质及技能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公共图书馆持之以恒地开展文化服务工作,真正实现文化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