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魔镜:姑苏城外樊店寺的烈帝故事

2022-04-06 15:03葛金华
翠苑 2022年5期
关键词:庙里银杏树常州

○ 葛金华

我是要到迁居常州后才知道,原来老家村子里的樊店寺是一座供奉所谓江南保护神陈杲仁的烈帝庙,或者叫做烈帝行宫。而且,这个烈帝庙祖庭还在常州城内青果巷某座中学里。相传隋唐换代时,隋朝大司徒陈杲仁因与岳父沈法兴不合,而被毒死。关键是,沈法兴想占据江南,独立于当时马上就要一统天下的唐朝之外。而陈杲仁,则似乎不愿意配合沈法兴。于是,大唐一方面为了孤立并剿灭沈发兴,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用陈杲仁在江南百姓中已有的极高威望和自发信仰,将陈杲仁表彰为江南保护神,并为其建庙纪念,利用陈杲仁来收取江南民心。由于,陈杲仁是常州人,所以常州青果巷烈帝庙就成了江南烈帝庙的祖庭。为此,当代常州文人着实高兴了一把,毕竟急速工业化后的常州,丢了太多老祖宗的东西,整个城市基本上看不到一点古旧的样貌了,你说你是江南,总有些让人无法信服。如今有了陈杲仁信仰和烈帝祖庭,自然常州就是当仁不让江南的核心啦!只可惜青果巷东西两个烈帝庙均已被毁。东庙保留了戏楼,但实际已是阳湖城隍庙附属建筑官厅的一部分。对于原来的烈帝祠来说,已非本体。当然,江南的常州,常州还是有其历史依据,陈杲仁信仰自然是很好的代表,其他代表也不是没有,只是在百姓中的知名度不高。可惜,常州既没有用好陈杲仁,也没用好沈法兴,因为依据民国时期出版的《淹城访古录》,沈发兴占据常州时,是把淹城进行扩建,最终完成现在“三城三河”形制的。其中多少血雨腥风,多少精彩故事,虽然如今都已烟消云散,但却都是可以作为文化资本来使用和体验的。

当然,我所要说的烈帝庙似乎与常州这个祖庭关系不大,至于说为啥没了关系,是过去就没有,还是后来被隔断了,则谁也说不清。断了的文化与文化的断裂,有时候就是那么决绝和无奈。不过,对我来说,家乡樊店寺的烈帝信仰其实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我的老家,苏州最北的一个小镇。新中国成立前叫儒教乡,因为此地为孔子诸贤弟子之一公冶长的隐居之所,乡南还留有一道长长的“冶长径”。当然,乡民并不知道,这个“冶长径”,本该叫“公冶长径”,因为公冶长,姓公冶名长,而不是姓公名冶长。当然,你要如此苛责乡民,那或许是你的错了。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冶长确实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躬耕过、改造过、统领过。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当家做主,嫌“儒教乡”这个名字叫起来麻烦,且不符合打倒孔家店的方针。特别是在本地方言中,这个“儒教”叫起来特别像“乳胶”。虽然后来本镇塑料行业兴盛,带动整体经济繁荣,但当时的人们并不觉得与塑料、乳胶挂上钩就能有富强的效果。在当时富强说不定也是要被打到的对象。于是,就将镇上南北两座古桥中的一座拿来当镇名,把“儒教乡”改成了“北桥镇”。北桥镇上有个古义安寺,义安寺边上也有座烈帝庙。太平天国后,寺庙合一。义安寺、烈帝庙合并成了觉林寺。而这个觉林寺对我来说,也有两个故事。一个是这个庙后来成了镇粮管所的粮库,且是镇区最低洼的地方。庙前有条大河蜿蜒流过,并在庙前广场来一个婆娑的大转弯缓缓南去。但是,每次水灾,只有这个庙所在地是从来不淹的。于是,这个粮库就成了一个非常保险的粮库,永远淹不到的粮库,乃至圣地。庙里原来有一株古银杏树,据说是一棵与杭州灵隐寺同时、齐名,几个大人合抱都抱不过来的老银杏树。有关这棵古老的银杏树,故事之多恐怕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想说的是,这棵银杏树后来被红卫兵砍倒,做成了一艘巨大的运粮船,并曾在各类誓师大会上着实风光了一把。最后,由于水泥船的兴起,就慢慢相形见绌,最终被人弃置于某个不知名的河浜,天天与沿岸驳石、河里鱼虾和腐败枯枝为伴,在与水木竹石的日日厮磨中日渐憔悴而沉沦消失。当然,砍过这棵树的人,据说都因此得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怪病而不得好死。后来香客们在老银杏树树根上重新种了一棵小银杏树,且居然神奇般地存活了。正当大家是欢欣鼓舞之际,却被铁面无私的粮库管理员发现了。于是,直接连根拔掉,并用水泥把老树桩也覆盖了起来。据说,所有这些参与拔树、封闭树桩的人,也得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怪病死掉了。当然,这些因果报应的故事,大多纯属传说和无端臆想。那些人,如果不参与这些事,也会得各种奇奇怪怪的怪病死掉。原因根本不是银杏树和古寺庙,而是这个地方因为交通便利,逐渐成为最污染的各种中小企业的乐园,各种塑料尤其是回收塑料的集散地。所以,空气、水和土地均遭污染后,乡民之死均与工业有关,与古树、菩萨和烈帝真是毫不相关。不然,烈帝有灵,被冤枉的他,恐怕要惩罚的可不是那些与砍倒银杏树、拔掉小银杏树和覆盖老银杏树根相关的人,而是那些谣言的散布者,或者本文作者这种天马行空的人!

北桥镇西邻有两个古镇,一个叫荡口、一个叫甘露,均已不属于苏州,已是无锡界内。其中,甘露镇与北桥镇接壤更多。甘露镇因甘露寺而得名,而甘露寺也是寺庙合一,亦是一座烈帝庙。于是,在一个方圆不过十几里的两座古镇范围内,有了三座烈帝庙。而这三个古庙又均是寺庙、庙会合一,且庙与庙之间又是相互联动的。根据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记载,甘露寺烈帝出会时,烈帝木塑神像会被抬出大庙,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地游走。并且,三座烈帝庙的烈帝出会和庙会活动都是排序联动的。于是,对于我来说,由这三座烈帝庙所构成的烈帝故事就有了这样的一个与常州、与历史、与烈帝本人颇有些出入的新版本。隋炀皇帝时代,江南大旱,农民颗粒无收,异常缺水。陈氏兄弟是江南人,当时随军驻扎在江南。他们四处找水,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发现了一处水源,但是水的颜色有些特别,颜色特别深,气味也不怎么好。于是,三兄弟先让大家不要急着喝水,由他们三人率先试水,替大家先喝。喝完以后,按照故事惯常思路,必然是三兄弟中毒而死。于是,这个分散于三地的兄弟,可能是结拜兄弟,就成了为地方百姓而死,给地方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当然,也就成了能够在阴间永远保佑一方水土的“烈帝”。樊店寺所供养的是三兄弟中的老大,被叫作“大继爷”。北桥镇觉林寺所供养的是老二,被叫作“贰继爷”。甘露镇甘露寺所供养的则是老三,被称为“三继爷”。且三位“继爷”的管辖范围、保护领域也均有不同。每到三位烈帝生日,均会把他们从庙里抬出来,挨家挨户走,就是钱穆先生所谓的“出会”。据说在哪里停留时间长,就对哪里保护最得力。那么为什么在你那里逗留时间长呢,那是因为你给庙里捐献比较多。当然,这完全是俗世演绎。从喝水开始,一切均值得质疑,试喝水,根本也不需要三个人一起喝,要试验有无毒,甚至都不需要人来喝。当然,童话与传奇的世界,是个道德和逻辑延迟的领域,不能过多批判,也不能太过较真的。而到了我所生活的时代,烈帝庙的三个继爷基本上已经不抬出来了。三位继爷均舒舒服服地端坐在自己的庙里,日夜接受四方信众崇拜,八方百姓供奉。三位继爷在庙里给人的感觉,依我所见,总是黑脸而严肃,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并有些压抑的感觉。当然,人人都说他们是江南保护神,尤其是本乡本土的保护神,时间长了,自然也能让人心生敬畏、心生安宁、心生木然。

樊店寺对于我来说,除了庄严肃穆的烈帝大继爷外,还有许多其他故事和印象。比如说,在读小学时,由于所在村落的小学是没收私塾先生的家宅所办,规模和场地有限。所以,读到四年级后,就得去隔壁樊店村读完小学。一说到私塾改办的小学,就想到那天天给邓小平爷爷写信的毛老师。毛老师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不是写信,而是喝黄汤,也就是喝黄酒。喝过黄汤以后,毛老师会即席摊开一堆笔墨纸砚,所谓的文房四宝,然后有模有样地做起了功课,大笔一挥,开始给伟大的邓爷爷写信。每次所写,内容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求发还学校侵占他们家的祖产。虽然真实与否,大家都是疑惑的。但写到最后,就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每当毛老师喝黄汤喝高兴了,写信写豪放了,他都会高高举起信,大声朗读并陶醉起来。忘乎所以的他,整个人都变了,变得那么与众不同、那么与天地齐了。夕阳下,弱阳光里的毛边纸通透而美丽。而他的字呢,真是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都一点不为过。当然,让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透过半透明的毛边纸,看到毛老师那红得发亮的酒糟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恍惚间,你真有种看到一个骨骼清奇仙人的感觉。难怪,后来语文老师教鲁迅的孔乙己时,总会想起村里的毛老师。而且,总觉得毛老师更真实、帅气、有型,更孔乙己,比孔乙己还要孔乙己。当然,最终毛老师还是赢了。政府给了他一大笔补偿费。心满意足后的他,变得一点也不孔乙己了。居然变得颇为富态,也变得越来越邋遢,越来越没风骨,也就越来越不可爱了。最终,居然也变得风流了起来,这真是谁也没想到的!当然,主要还是,他不再写毛笔字的信了,那道独特的乡村风景也就没了。我到现在都很后悔,早知当时就问他要几张信纸,或者从地上捡几张写坏的也行。当时的毛老师,要是谁对他的信感兴趣,别说捡,就是专门给你写他都是非常乐意的。如今能读懂毛笔字的我,已经知道,当年的私塾先生毛老师,那手毛笔字真不是一般的好。只可惜,毛老师已经不在了。每次怀想毛老师,他的样子看上去总让人感到不是庄子就是老子,不是老子也起码是个列子。如今早已驾鹤西去的他,不知道自己把自己曾经当个什么子。如今想来,没有让他留下一张半纸,真是件让人追悔莫及的事情。至于说他最终成了什么子,倒也不那么重要了。

写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说。喂喂喂,说樊店寺呢!说什么私塾、讲什么毛老师啊!对了,让我们回到樊店寺。小学五年级,我来到樊店村读书,就会天天经过,甚至每几天都要走进樊店寺里去。因为樊店寺正好在学校南面很近的地方,中午休息,放学回家,都是很好的流连之地。庙里有两个地方特别吸引人,第一是有一个小面店,第二是第三进内院里面有一个小卖部。面店对小孩子来说,由于小朋友一般都没啥钱,所以也不能常常光顾。只记得店里的面不甚好吃,而所卖的麻花相当有味道。每次得到一段,都会有种口舌生津、心花怒放,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的感觉。那个麻花不叫麻花,本地方言叫作“铰链棒”。小孩子吃这个东西,可不是大口大口地咬;而是一点一点地掰开来,一小块一小块地慢慢嚼、慢慢品,连一个碎屑都不舍得浪费。就跟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吃人参果那样,细嚼慢咽。面店的对面,也就是寺庙第二进的东厢房,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那里是村里的屠宰场。也不知道是谁想出的主意,把一个杀猪的地方放在庙里。当然,那时候的樊店寺已经不是庙了,被充公后变成了公有房产,已算是村里的公共空间了。那个杀猪的地方让人无法忘怀的是两个词。什么词呢?就是“毛重”和“净重”。当时,我还很小,搞不懂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心里常常想,毛重,这个猪也没啥毛啊?!净重,难道洗干净拔掉毛以后再来称吗?!这样会不会太残忍了点。因为自己家里也养猪,而且这个管猪的活主要是自己在做。所以对这个猪多少有些感情。总觉得你杀也就杀了,吃也就吃了,也别弄得那么残忍吧。毕竟大家都是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多少有点近距离厮磨的感情。后来,长大了,才明白,原来人们做得比我们想得还要残忍。那就是“毛重”不用说,就是活猪放上去称。“净重”则有点恐怖,那就是把猪杀了,把内脏全部掏空,甚至把猪头给你卸掉,然后用一个大铁钩钩住没头的腔子,再来称一称,得到的结果才做“净重”。这个残忍可不是一般的残忍,而是画面感太强的残忍。所以,若干年后,当我在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看到一个国宝级文物,叫作木乃伊制作石床时,大家都是围着看,津津乐道。只有我突然之间感受到一股发自内心带着血腥味的恶心,让人感到一股如同窒息般的恐惧席卷而来。

这次,不用大家提醒,肯定是扯远了,继续说樊店寺。樊店寺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主要是,庙最后一进,也就是第三进的大殿里的小卖部。这个小卖部你说他小,其实不小,比起自己村上的小店要大三四倍。当然与镇上、市区的大商店比,人家买个东西先要开票,开完以后用一个夹子夹在头顶钢丝绳上,滑到另一面会计那边,然后交完钱后再划回来的大店,则要小一半,甚至只有他们的四分之一。这个店,占据了这个庙整个最后一进一整排整三个大房间。这个店里不仅有一般的商品,还有所有学生要用到的各种文具,日用商品、南北炒货、农用工具,甚至还有一些报纸和课外书,可谓一应俱全。而这里常常成为我天天晚上做梦都想光顾的地方。一是因为没钱,所以梦里想买糖果吃就得钻到这里来,吃着吃着,因为太过开心,口水流出来,感觉有点怪,常常也就醒了。一是因为这里的店员是个上海知青,原来也是代课老师,长得白白净净,非常可爱。据说是在学校时常遭遇不明身份师生的骚扰,才不做代课老师的。那么为啥又能来这个偌大的小店做店员呢?关键是,问题就是,据说还有不少故事。至于是些什么故事,我想只要是看过王小波小说的人都能知道是些什么故事。小孩子对这些故事虽然不太懂,但总觉得有些西洋镜在里头。而且,有故事的人总是比没故事的人有魅力。总让人去反复猜测,反复思索,反复想念。当然,主要是这个店员对每一位顾客总是冷冷的。总给人一种高人一等,看不起你你又能咋样的意思。而我呢,自家奶奶是个上海小老太婆,常常喜欢来这里与这个店员用上海话聊一阵。有时候呢,是上海寄来的包裹直接寄到店里,自家奶奶来取包裹,孙子就跟屁虫似的跟来,顺便混一个柿饼,甚至一颗仁丹也是好的。所以,非但不觉得这个店员有多么冰冷,反而觉得这种冷冰冰的底下暗藏着一些别样的高尚、高贵和不同一般的东西。似乎她就是一个通向外面世界的桥梁、通道和天门。所以,对于这个地方,我最喜欢来、最喜欢想,喜欢在这两个殿宇之间的天井里看着荷花发呆。天井里有两个大石缸,至于说上面有没有花纹,有没有文字,是不是文物,现在想想,肯定是有的、一定就是的。至于那个时候,说实话我是根本不会关心这些的。我所关心的是,在那天井的石条上坐一坐,远远地看着安静而冰冷的店员,总有一种特别亲切、莫名温暖的感觉。尤其是在自家奶奶去世后,更是如此。似乎这个店员慢慢就变成了自家奶奶,或者成了自家奶奶的替身。原因或许因为她与顾客说话时总带着那明显的上海腔。或者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是一个异常美好的原因。至于天井石缸里的荷花,其实也并不美,只是透着一种安静,或者也带着一种怀念吧。至于说这种感觉是不是后来大学心理学课上老师天天唠叨,中文系教授也常拿来吓唬学生的所谓“移情”,则也不好说,也许就是,也许不是。总之要比“移情”两个词复杂许多、细腻许多、有趣许多,甚至是暧昧许多。

喂喂喂,说樊店寺。哦,有关樊店寺。以上这些都是我对被霸占后作为公房的樊店寺的深刻记忆。至于修复以后,樊店寺就成了一座关门寺院,请回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尼姑来当主持,据说香火很盛。老尼姑和小女姑因此存了不少现金在庙里,而这些钱既让人萌生了许多猥琐的想象,也曾不止一次地被不少贼惦记过。当然,这个庙还不仅有这些故事。还有就是,这个庙的修缮筹款一直从我小时持续到了大学,前后十多年时间。最后,终于完成时,我都已经大学毕业了。期间不少捐款者也已先去,就是先庙一步去了极乐世界了。为此,庙里就为这些亡灵做了一场专门的追思会,在庙里的石碑上还把这些人的名字都刻了上去,以示纪念和不忘恩德。当然,随后香头们就借此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所有村舍里去世的人,都要把亡者的灵魂在火化后带回到这座庙里来。为此,他们还专门设计了一套独特的仪式,就是用一些麻绳穿上几个古钱币作为导引。当古钱币与水泥地发生摩擦时,就会产生金属撞击的声音,据说这样亡灵就不会在归途中,因为辨不清方向而迷路了。因此,作为地方信仰、亡灵的收归地,樊店寺不知是否已经恢复到了我还没有出生前的状态和功能了。谁也不知道,只知道这些花样已经被香头们玩到了如火纯情的地步。但是,作为一个美好记忆的樊店寺和里头的烈帝,不管是三兄弟的烈帝故事;还是小面馆的“铰链棒”;或者那杀猪毛重净重,以及每次都感觉黑洞洞的房子里是不是有个杀猪的机器,哪天人要是误入,是不是也会变成一堆“净重”?当然,主要还是那个特别大的小卖部、大小卖部里的店员和那个一线天似的天井,并由这些所带来的内心宁静。而这一切,在庙宇变回庙宇之后,似乎均已不复存在了。于是,这个寺庙的起死回生,似乎成了一面魔镜,庙活了故事就全死了,故事活跃的时候庙是死的。生死之间,生生死死,只有庙和庙里的烈帝知道,还有一些人心是平静和安详的,还有一些人心是可以回味和记忆的,还有一些人心是无法自控的,还有一些人心是失去了人心味道的。想想,江南的魔镜又何止是这樊店寺、这烈帝庙一个啊!螳臂忆旧,寥记数语。

故事公曰:妙哉,人心裂变之巨;痛哉,时光永驻之难;让我们醉心回忆,痴迷故事吧,故事之中还有故事,故事与故事联合,故事也有了自己的世界,时光就会为我们停留!

猜你喜欢
庙里银杏树常州
秋天的银杏树
常州的早晨
猫闹鸟
银杏树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草莽皇帝朱元璋
银杏树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