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边墙

2022-04-06 15:03○叶
翠苑 2022年5期
关键词:辽东边墙长城

○叶 星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辽宁是在长城之外的。其实,在山海关以东还有长城,那是当年明朝统治者为了确保辽东地区安全,修建的一条西起辽宁绥中,东抵丹东鸭绿江的长城。因当时这里是明朝的国境,故史称“边墙”或“边”,也叫“辽东边墙”。

由于地势险峻,人迹罕至,辽东长城几百年来鲜为人知,始终与寂寞为伴。但造化无情却有情,这一段藏在深山人未识,最具原始感的“野长城”,反而因其素面朝天、返璞归真,成为辽东边墙最迷人的地方。

初识辽东边墙,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初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堡乡的小河口村,宛如一块被长城捧在手心的璞玉。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到处叫卖的小贩,有的只是一种崇山峻岭下的苍凉和饱经风霜后的沧桑。稍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在这样的一个穷乡僻壤,居然有一批金发碧眼的瑞典游客。

接待我们的朋友原来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后来偶然到此,便迷上这如黛青山上连绵不绝的长城和巍然挺立的敌楼、烽火台。于是竟抛家舍业,来此偏僻的小山村购房置地,日夜陪伴寂寞边墙。那些老外,就是他通过国际旅行社的朋友介绍来的。

当晚,我们就住在朋友从当地村民手中购得的一处明代老宅里。站在院中,举头便可瞥见山上的敌台、敌楼和城墙。岁月的冲刷和风雨的剥蚀,使曾经雄姿凛凛的辽东边墙失却了往日的威风,徒留一蓬荒草、断壁残垣。夕阳西下,远眺落日余晖衬映的古长城,如血的残阳散乱地涂抹着城墙、敌楼和烽火台,更显悲壮与苍凉。

一团仿佛来自远古的篝火,把一群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淳朴的村民自发地表演着的各自拿手的节目。看着中外游客口手并用地互相交流,无拘无束地做着游戏,让人不禁有身在何处、今夕何夕之感。

次日一早,迎着朝阳与薄雾,我们走出村口,走进历史,去感受边墙。

永安堡长城无疑是这段辽东边墙中最漂亮的地方,其雄险、壮美即使在万里长城中也颇为罕见,故有“第三八达岭”之誉。永安长城与东面的锥子山长城、西面的西沟长城以及东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京东首关”的九门口水上长城一起,组成了明长城的整体军事指挥和防御体系。其中,尤以锥子山长城最为壮观,辽镇、蓟镇长城在此汇聚,形成了“三龙聚会”的独特景致,让人叹为观止。

沿着伴溪而行的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上攀行不久,就见那势若蛟龙的长城迎面而来,顺着立陡石崖的绝壁倾泻而下,攀着如刃的山脊,游走于高低错落的敌楼之间,一直将山口通道阻断。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这就是“小河口关”,又称“大毛山关”。曾经威风八面的雄关虽已残破不堪,但仍不减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浑霸气。两座高耸的敌楼如护卫的哨兵,分立两山之巅,仿佛岁月坚硬的残片,铭记着苍茫的历史和时光的遗痕。据说,抗战时期,东北抗联与侵华日军曾在此激战,高亢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在这里。

沿着残破的城墙,攀上山顶的烽火台。放眼长城内外,但见苍山如海,重峦叠嶂,长城蜿蜒,逶迤盘旋,只是早已不复当年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

朋友介绍说,小河口长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集长城的壮美与建筑的精致于一体,特别是兼具江南文化印记和唯一的“女性长城”色彩。

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注意到,有的长城敌楼的门楣、立柱上雕有鸟兽、狮子绣球、木马兰花、祥云彩带等图案,甚至城墙垛口的射箭孔、铺房的屋脊也刻上了漂亮的装饰线条。雕工考究,技法娴熟,在北方并不多见。更为称奇的是,有一种雕花图形线条婉转,蔓缠茎绕,屈曲萦回,若两只缠绕在一起的莲花,当地村民叫它“缠枝莲”,象征夫妻恩爱,百年好合。这无疑给雄伟壮观、粗犷阳刚的辽东边墙,揉进了几分江南的婉约飘逸与女性的阴柔娟秀,确乎与众不同了。

史料记载,明长城始建于明朝开国之初,那时逃至北方的蒙元势力和后来兴起的东北女真,经常南下犯边,威胁明王朝的安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为了巩固北部边防安全,先是命大将徐达驻军塞北,修筑了北京、居庸关一线的长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根据北方战事的需要,徐达又率一万五千一百名燕山屯卫兵修筑了永宁(今河北省卢龙、抚宁)、界岭等处长城。葫芦岛境内的蓟镇长城大部分正是这个时候修筑的。明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明王朝为了应付新崛起的女真人的侵扰,又修筑了辽东镇长城。隆庆二年(1568年),蓟镇总督戚继光在这里戍守长城,开始对原来很简陋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新整修的长城,除了大量使用青砖、巨石、木料等新的建筑材料以外,戚继光还亲自画图设计,首次在长城城墙上修建了可以屯兵、作战的空心敌楼,有效提高了长城的防御能力。为了修筑长城,戚继光还专门从浙江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三千子弟兵。为稳定军心,寓兵于农,屯垦戍边,同时随军调来部分家眷。小河口长城修好后,敌楼被分到各家各户守卫,官兵们于是携妻带子,在长城上安下了家。因此,这里的敌楼多以当年守城将士的姓氏命名,如叶家楼、曹家楼、陈家楼……每一座敌楼都有一本本和着鲜血与眼泪书写的辛酸家史,每一座墩台都有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正是这些心灵手巧的南国儿女,抱定世代为国戍边的信念,把江南建筑文化的精髓带到了辽远的塞上边关,把对家乡的思念筑进了雄伟的辽东边墙。

“明修长城,清修庙”,明清鼎革之后,本来即属少数民族的清朝统治者改弦易辙,对各民族尤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采取了怀柔政策,北部边患已除,无须再修长城,中国历史上修了两千多年的长城,至此方告一段落。虽然清王朝也曾对长城做过一些修缮,并在辽宁、吉林省境内,修过所谓的“柳条边”———那只是为了防止老百姓进入他们的“龙兴之地”而采取的非常之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长城了。不过,由于实施了尊崇、张扬宗教,倡导民族融合,加强思想教化的政策,修筑了一条无形的“长城”,清王朝这一套政治统治手段还是行之有效的。辽东边墙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军事价值和防御功能,守城人便铸剑为犁,解甲归田,在这里扎根落户,繁衍生息。

据《义乌方志》考证,当年戍边小河口的“戚家军”,大部分来自浙江义乌。小河口一带的于、宋、吴等五大姓,大都是义乌人的后代,他们中的有些人现在已返乡认祖,凭借保存下来的家谱,在义乌老家找到了自己的家族根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义乌的小商品已经走向世界,义乌人的脚步也已遍布国内外各个角落。其中就有不少人,像当年他们的祖先一样,千里迢迢来到绥中,只是不再屯垦戍边,而是投资创业。

人是不甘寂寞的,总想冲破层层叠叠的桎梏,走不一样的路,看不一样的风景。再访绥中,做客小河口,已是十多年后的深秋。这里的变化超乎我的意料——曾经的寂寞边墙,如今成了游客的新宠,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已经直通到长城脚下,新修的石阶也省却了以往攀爬的不便。小河口村来来往往车流如织,人头攒动,家庭旅馆开得火爆,四处飘溢着烤全羊的味道……这里早已打破了数百年来封闭、清贫的生活,不再是当年被人遗忘的角落,古老的边墙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只有那殷红的秋阳,暖暖地照着红的柞叶,绿的松针,绛的紫荆,依旧衬托出辽东边墙的古朴与沧桑,宛若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欣然加入自己曾心心念念的小康生活……

颇费周折地找到那个明代老宅,我的那位朋友正在指挥着工人们翻盖一处新宅,忙得不亦乐乎,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据说他已成为当地旅游致富的带头人,正在积极争取小河口长城参与“长城国家公园”葫芦岛段的规划建设活动呢。

猜你喜欢
辽东边墙长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守护长城
心向辽东
河谷地形对面板混凝土堆石坝边墙施工期挤压形变规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单线铁路隧道仰拱、矮边墙快速施工技术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平行边墙出口窄缝挑坎消能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