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平安小学 陕昕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内容丰富、主题深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堪称典范,完全可以作为作文教学中的案例。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完成知识内化,重点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所以本文从语文课文入手,探索其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应用方式,供广大教育界同仁参考。
就相关资料来看,对国内作文教学情况的分析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一直处于零散研究状态。为保证小学作文教学效率,很多教师选择设立单独的教学课程,但效果仍旧不理想,甚至会将部分学生引入误区。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典型范例,不仅具备优质范文的全部特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在作文教学环节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词汇储备量不足,写出的作文往往词不达意。追根溯源,其实这和他们心智尚未成熟、词汇量少,以及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到位有关。而课文作为语文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在作文教学中也具有应用价值,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等,学生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实现知识内化与知识迁移,这样既能积累写作经验,又能节省搜集素材的时间。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匆匆》《怀念母亲》《桃花心木》都是非常经典的好文章,有很多值得挖掘和积累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章,重点学习文章中的经典段落,让学生充分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其次要讲解每篇文章具体的写作手法,学生可以分类摘抄,也可以边学边记,只要长期积累,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既是写作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稳步提升的保障。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既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同样也是一门文学类学科,写作教学中要确保整个教学活动有效,语文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锻炼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教师要重点注意学生的词语搭配问题,然后再要求他们将口头表达书面化,呈现在作文里,这样写作水平也会得到稳步提升。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和写作思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描摹,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是写作的切入点之一。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要重点讲解那些关键段落,再将其作为写作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比如里面用到的词语和句式,可以起到增强语势的效果,是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法。其次是用一连串四字成语来描写桂林的山体状况,学生能从中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美。除此之外,通过首段诗句与尾段诗句的相互照应,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连贯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适当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主题仿写,这样既可以巩固课文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写景状物的能力,以后再遇到此类作文主题时,学生也不会心生畏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直接表明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联性。具体而言,在作文教学环节,为保证学生的作文水稳步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技巧,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作,因为一篇好文章离不开修辞,教师也应该在课上强调它的重要性,重点讲解修辞的种类、用法以及作用,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文法教材与修辞教材的教学活动与编排活动,都需要注重实用性与理解性,避免用过细的语言或者机械式语言、概念式语言展开分析。”例如《匆匆》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又不显得累赘,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朱自清众多散文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原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式与比喻手法,可谓是恰到好处,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点缀效果,而且与主线保持密切关联,主线内容与修辞手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具体在教学中,教师要讲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奇妙之处,再让学生进行仿写,将原文内容与学生的仿写作对比,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感悟力。除了修辞之外,还应教学生叙事方法,如时间顺序法、人称视角的运用等,只要掌握了这些写作技巧,就如同掌握了写作密码,对各种主题作文都能驾轻就熟。
例如,在《亲近大自然》课文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大自然风光的美轮美奂;而在《山中访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林间风物幻想成与自己互诉衷肠的伙伴;在《山语》教学环节,将雨声联想成美妙的乐章。通过科学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自身想象成大自然中的植物或者动物,借助对比训练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众所周知,小学生虽然不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但创造意识与想象能力却极为丰富。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文章中的关键段落来设定情景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来提升学生写作效率。虽然课文内容是学生写作的主要灵感来源,但不可以将学生限制在这个思考范围内。为保证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教学插图来激发学生创造意识与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写作思路。
例如,在《将相和》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用投影仪播放教学插图并讲解,让学生回答图中的两个人分别是谁?解析蔺相如与廉颇的表情与动作?廉颇背后背的物品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学生可以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其次,在关键词提炼环节,学生应自主思考关键词包含的内容,例如:宽容大度与负荆请罪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因此作文主题可以是原谅或者道歉。再让学生思考图片中二人的对话,廉颇是如何向蔺相如道歉的?而蔺相如又会如何宽慰廉颇呢?二人重归于好之后,又会发生哪些趣事呢?学生结合以上问题进行情景探索,挖掘《将相和》这篇文章的深刻含义,学习完之后,学生也可以联想生活实际,实现对课文知识的内化,知识点的迁移也有助于之后的主题写作。
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特点去创设情境,利用音频或视频将学生带入到某种场景之中,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完成阅读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的写作。
例如,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先播放和主题相关的动画视频,讲解后介绍拉萨地区的风土人情。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也能联想到各种风俗和景点,例如极具地方特色的洁白哈达,或者为世人称赞的布达拉宫,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其次,也可以借助音乐完成情感引导,如播放“回到拉萨”或者“坐上火车去拉萨”等歌曲,使学生走近作者去感受青藏高原的空旷辽远以及它的风土人情。再次,教师也可以边看边听,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构思自己的写作画面。最后,生活元素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向学生提问:在铁路修建之后,拉萨地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而曲折蜿蜒的铁路,如何为拉萨地区人民带来幸福?问题的引导也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讨论,自由分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了让每位成员都有表现的机会,应设3—4人为一学习小组,然后各小组成员结合教学情境与文本插图展开深入讨论。然后教师让学生选代表发言,这样既能检验学生的思考情况,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对写作很有帮助。
学习《跑进家来的松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松鼠会平白无故地跑到家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问题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然后让组内成员讨论,依次发言。随着讨论活动的深入,学生话题也会随时改变,由松鼠延伸到其他的动物,学生可以说一说自己喂养宠物的趣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仅可以培养写作的热情,还能拓展写作思维。
总而言之,新的形势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以教材为本,细致分析文章的写作策略,然后延伸到写作中去。毕竟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高度契合,互通有无。这种方式既能保证写作和阅读的教学效率,也为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