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中学新城校区 许文凯
写作是一个筛选材料、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达的复杂过程,写作素材是整个写作活动的基础。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作文必须表达真情实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关注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能力”“培养学生围绕写作主题进行写作素材的加工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挖掘与积累能力,还要正确指导学生有效利用不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用合适的素材表达最真实的情感,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写作离不开素材。写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作文内容、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方法三个方面。写作属于创造性活动,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素材作为写作基础,还需要分析整合素材,以增强文章的逻辑。写作素材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保障,学生经常忽视挖掘与积累写作素材,且不擅长利用已有的写作素材。其实,收集素材的过程就是观察生活的过程,而且学生在观察和阅读过程中会对生活中的事物、文本中的文字进行思考或“再造想象”,进而实现对素材的再加工,这对提高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等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勤加练习,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素养一定会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学生在搜集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必然要观察生活,还要思考和筛选素材,选择一些有写作价值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也会有意识地思考,这对帮助学生端正写作态度有积极作用。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并通过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对比、思考与批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现思想的自我净化和品行的淬炼中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调查发现,近50%的学生不喜欢主动挖掘、积累写作素材,这也是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畏写”“无话可写”“无情可抒”“有情无语”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学生不重视素材积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不强,很多学生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对外界的事物充耳不闻,更不会深入思考其发生的原因,导致很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被忽视。二是没有自主挖掘、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很多学生“照搬”或者“套用”写作模板,主观地认为只要多读一些作文选,就可以掌握各类体裁的写作技巧,写的时候“参考”即可。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自主积累的意识,这也是造成其写作能力弱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在搜集时只是将写作素材简单地记录或是抄写下来,这样写出的作文形式化、机械化,不吸引人阅读。
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有助于素材的收集。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观察方法导致即使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也不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加工,通常都是直接将“看”到的事物写入作文中,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低级观察”“低效观察”。还有一些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因不够细心、不够全面,且没有投入自身的情感,也会出现“低级观察”“低效观察”的问题。总的来说,没有掌握观察生活的技巧就不能积累高质量的、独特的、鲜活的生活素材,这也是学生作文内容单一、乏味的原因。
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即使有很多素材,但不会灵活运用,甚至个别学生也不能根据写作主题精准选材,这是写作时容易“跑题”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在利用写作素材写作时,往往因没有创造性导致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不丰富,这也会影响到作文质量。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对素材进行加工和删改,写出的作文像“流水账”,是“素材的无效叠加”,那些优质的写作素材被“杂乱无章”的陈列在文中,直接影响了作文水平。
教师应该借助各种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解决他们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将写作素材的积累引入阅读课堂,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好词佳句记录在“写作素材资源本”中,以备写作时使用。其次,可以设计 “写作素材的挖掘和展示”环节,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趣事,以激发和调动学生收集素材的兴趣与热情。第三,可以建议学生用手机或者录音笔随时记录(以录音为主)自己当天看到的和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然后在闲暇之余整理成文字,并加以归类。第四,可以鼓励学生在社交软件如微信朋友圈、博客等平台发表观察的内容、想法或者是感悟等,当然同学之间彼此的评论和点赞也是激发学生挖掘素材的关键。
写作素材大多源自于现实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对素材的收集和积累工作,还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为促进学生作文水平、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生活中的山水、人物都具有独特性,教师应指导、鼓励学生回归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和大自然的魅力。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授他们一些观察技巧,以提高生活化写作素材的质量,为提高作文水平提供保障。首先,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如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描写事物特征的方法,并尝试按作者的描写手法、描写顺序观察,以提高观察效率。如在观察山景时,既可以指导学生由远及近的地观察,还可以指导学生由“副景”转至“主景”,还可以由上至下观察等。如观察雨后校园春景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实地观察与记录,并尝试运用观察到的素材写作,这种即时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素材的运用能力。如有的学生通过观察校门口大树的变化描写春天和春雨:“一场春雨,洗刷了整个校园的尘土,校门口的大树也变得光亮了许多,大树的枝干还增添了些许的嫩绿——一改冬季的干枯,变得丰润起来。”学生通过大树的变化彰显春雨给校园带来的变化、给自己情感带来的变化。这种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简单易写,能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独特的感觉和情绪,有助于丰富文章的内涵。再如,教师可布置观察父母一天的小任务,并指导学生尽量从细节处观察、分析与思考。有的学生在观察后写道:“每天晚上9点左右,爸爸总会在窗口附近徘徊,眼角时不时溜向窗外……嘴上和我说着话,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我知道,他在等妈妈下班,等着给她开单元大门!”该学生用“心不在焉”“溜向”“徘徊”等词汇将爸爸担心妈妈的心情表现得非常生动,给人场景再现的感觉。这也说明,该学生掌握了观察人物细节的方法——眼神和动作!同时,该学生还将观察到的场景进行了再加工,提升了对人物内心和动作等细节的处理水平,这对提高作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挖掘、积累写作素材时必须要授之以“渔”,让学生能真正掌握写作素材的积累与应用方法,进而为提高作文水平奠定基础。首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累写作素材并应用。本文以部编教材为例,七年级主要以小说、散文为主;八年级主要以古诗文、传记、新闻为主;九年级则主要以议论文、诗歌、戏剧为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授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如教学七年级时,应指导学生在丰富的散文、小说中积累写作素材,并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然后尝试与教材中的文本进行对比,以提高学生利用此类写作素材的利用。教学八年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各种新闻积累实事类写作素材,还可以通过阅读各种人物传记,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等。教学九年级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之前收集到的各类新闻,找出能为议论文写作所用的素材,然后在谋篇布局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应用,并思考这些不同的方法能带来什么写作效果等。此类写作素材的积累与应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指导学生按照专题挖掘写作素材。如道德类、励志类、情感类等,也可以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再细分,如将情感类细分为父母类、亲人类、同学类、集体类等。学生能清晰地分出各种写作素材后,选择时目标就会更加明确,有利于提升素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的效率。第三,在写作实践中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与应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突然迸发出灵感或者感悟,可以在完成该作文内容之后,将那些灵感记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还可以加工和完善这些灵感和感悟,使之成为以后相关写作主题的素材资源。
教师在指导学生挖掘和搜集写作素材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高效运用这些素材,以此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可以通过随堂练笔活动指导学生写作,这样既能最大化地利用写作素材,学生写的内容也不会雷同。如教学《春》,教师可以布置与“春”有关的随堂练笔,让学生运用自己搜集到的和“春”有关的素材写作。有学生将自己在春天的感悟进行再加工,写成了一篇“春”的随堂练笔:“春悄悄地来了,而我并不知道!小草从土里悄悄地探出头来轻声地告诉我——春天来了!当我知道春天来了的时候,我并没有珍惜!海棠花绽放了数日,在凋零的时候悄悄地告诉我——春天快走了!我这才知道,春天是那样短暂!回过头,我再次看向春天的时候,才发现,我没有珍惜!”该学生融合了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与描写春天的素材,很有深度,表达了自己未珍惜时间的失落之情。由此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将素材和写作主题相结合,并抒发真情实感,升华作文主题,这样写出的文章既饱满又生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素材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保障,但学生经常忽视挖掘与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时总是抓耳挠腮,不知道写什么。生活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还要筛选素材,将素材合理地运用到作文中。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并通过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对比、思考与批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应用写作素材的能力,既要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各种手段、方法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兴趣,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授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与技巧。另外,在具体的写作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合理、高效地运用积累的写作素材,确保写出文、情、意兼具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