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策略探析

2022-04-06 08:25黄碧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8期
关键词:劳模道德与法治劳动

黄碧燕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加强劳动教育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里的要求,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树立劳动意识的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促进学生品德、智力、生活能力形成的重要科目。其课程总目标有: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学生要“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等;在行为与习惯方面,学生“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等;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可以“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题的过程”等。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充分结合教材劳动因素,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要注重学科整合。只有进行课程整合,才能达到以劳育人的目的。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统筹规划,整合实施。这样既能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又能提高课程育人的综合效益。加强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从课程目标理念来看,实现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任务之一。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劳动教育的相关主题课,蕴含劳动教育内容及目标。以小学一、二年级为例:

因此,在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需要探寻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基本技能,涵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劳动践行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生活”,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深挖劳动因素,端正劳动态度。例如,《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共三课,分别是《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它们之间的逻辑结构是从“体谅父母”到“家务分担”,再到“家庭贡献与责任”。编写目的是引导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为家庭作出贡献,初步树立家庭责任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访问等方式了解父母的现实生存状态,体会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辛苦;培养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懂得感恩和孝顺父母。

本课中可以设计以下活动:活动一,家务擂台赛。活动二,家务事愿做?不想做?活动三,不让做,怎么办?活动四,与家务活签约。通过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劳动活动中认真学做家务,做家庭的小主人,父母的好帮手,学会在家务劳动中自律自强、磨练心智、增长才干、领悟道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我为家人做件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通过充分结合教材劳动因素,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美德,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视劳动为光荣,认识到爱劳动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正所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毫无疑问,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教材和身边范例,增强学生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在时间安排上可分散进行,也可集中使用,小学以校内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如,建立“一周劳动大盘点”等劳动清单制度,记录和反馈学生参加课内与课外劳动的时间、内容、过程和效果,激发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如,《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3 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中《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可以设计活动环节寻找大米的由来,播放与大米有关的视频。“米”在中华民族传承已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食材。可以以“百变的米”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从而让学生了解大米,加深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学生可以通过调查、查找资料、询问等多种多樣的方式了解各种各样的米。此外,还可以开展以“米”为主题的美食制作活动和“米的粘贴画”制作活动。在“百变的米”系列活动中,不仅开展“米”的美食制作,学生用各种各样的米,配合染色等工序,辅以黏土、底板等材料,制作出精美的劳动作品,还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美的意识。

又如,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中,可以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可以引入全国劳动模范事例,创设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由感知到导行,引导学生理解劳模的内涵,领悟劳模的精神力量,形成劳动情感的认同,并激励学生积极践行劳模精神。课堂上可以特邀劳动模范与学生们分享其成长为劳动模范的心路历程,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劳模形象,聆听劳模故事。这不仅使学生从多角度获得了劳动意义的价值体验,更从劳模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将学习劳模的思想收获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三、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是一项大本领,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大课堂。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劳动。要让学生知道,“面包来之不易”。劳动对学生来说是真正的快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加强劳动课程与生活课程的整合,通过开辟校内实践园、布置家务实践作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将劳动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延伸,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劳动素养。从校园延伸到社区、社会,搭建学生成长平台,让学生在公益劳动中锻炼品质和升华品格。让学生全员参与,既展示各自不同领域的天赋,又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新地农业基地”劳动研学活动。学生在导游和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基地里的农耕文化展览馆,认识了不少农耕时代的器具,还游览了农科研究中心,了解了自然及农业生产的相关科学知识及新近科技。最有趣的要数农趣体验活动了。学生学习种花、体验磨豆浆,到动物饲养区里与小动物们亲近,还化身“小侦探”在鸡舍里捡鸡蛋……学生在有趣的体验中增长见识,感受农趣,收获满满。基地儿童乐园里,学生齐挑战,勇探险:攀爬网架、翻行轮胎、过水上木桥……各种体验活动既磨练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又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高年级学生还可以通过野炊等体验活动,自由组队下厨烹饪午餐,学生间相互协作,拿柴生火、洗菜切菜、烹饪菜肴,忙得不亦乐乎。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及生活自理能力,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喜乐。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创意地生活,结合课程特点,探索劳动教育策略,切实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能让劳动教育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M].广州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劳模道德与法治劳动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模没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热爱劳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