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以园艺建造庭院,或是塑造微观的盆景、盆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将园艺活动作为一种疗法,尤其是应用于心理问题的干预或身心创伤的疗愈,则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美国园艺疗法协会将园艺疗法界定为一种运用植物及园艺活动,是改善参与者的生理、心理、社会与认知调适机能的干预手段,它藉由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治疗目标,治疗发生于活动的过程中而非园艺的最终产品,可应用于各种形式的健康照顾。①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Definitions and Positions,http://ahta.org/sites/default/files/DefinitionsandPositions.pdf,2012.然而,这一定义只是简单提及园艺疗愈的形式,即“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对于治疗师而言,如何“利用”它们才是园艺疗法发挥疗愈效能的核心和关键。
园艺疗法经常被认为是一种非正式的、辅助身心康宁的疗法,这是因为其本身的自然属性和园艺活动属性对人的身心有直接的健康功效。②李树华:《园艺疗法概论》,北京:林业出版社,2002 年。例如,一些压力过大、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亲近自然的“处方”,或者通过某些植物的“芳香”,来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些研究也证实,若病患在病房中能够接触植物或看到自然景物,其康复速度、对疼痛的忍耐度等也都会显著提升。③廖娣华、张建国:《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园艺疗法及康复花园研究可视化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1 期。另外,参与园艺操作活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社交过程,除了体验新奇、快乐和愉悦外,人们还有机会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交流的谈资。例如,在养老院组织老人从事一些植物栽培、养护活动或桌面园艺手工活动,他们就能够从中收获很多快乐和回忆,并与周围的人有充分的交流,从而有利于其身心福祉。①S.O.Nicholas,A.T.Giang and P.L.Yap,“The Effectiveness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o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vol.20,no.10,2019,p.1351.索加(Soga)等学者搜集了2001—2016 年间22 篇有实验及对照组的园艺治疗实证研究,均证实园艺治疗有助于减轻忧郁、焦虑等情绪压力问题,可增加生活满意度、社会互动,以及提升生活质量。②M.Soga,K.J.Gaston and Y.Yamaura,“Gardening is Beneficial for Health: A Meta-analysis,” Preventive Medicine Reports,vol.5,2017,pp.92-99.
通过植物隐喻触及人们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是近几年园艺疗法发展的新趋势。植物隐喻的应用在疗愈性景观设计领域已有一些实践的例证。例如,胡天君等人分析了纪念场馆设计中植物的隐喻象征作用:常绿植物,如松柏类树木隐喻永垂不朽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品格;植物的形态,如尖顶和锥体具有肃穆庄严的效果;修剪整齐的植物也会带给人一种庄严感。③胡天君、张雨佳、张文炳:《浅析纪念场所中景观设计的隐喻性》,《大众文艺》2019 年第16 期。南京某公园设计的案例中也充分运用了植物的隐喻内涵,作者总结了植物的隐喻引发游客情感共鸣的多种表现手法。④贾宇智、王良桂:《植物的隐喻功能研究——以南京乌龙潭公园为例》,《现代园艺》2020 年第11 期。此外,日本的“枯山水”庭园中经常出现的苔藓与石头的组合,也是通过隐喻与象征直抵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出一种永恒、纯净、安逸、脱俗的含蓄之美和质朴境界。⑤贾丹:《试论日本枯山水文化中后现代主义建筑精神》,《教育教学论坛》2013 年第31 期。
应用植物隐喻直接开展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实证研究尚在探索之中,目前仅有的一些案例多集中在对病患群体的干预项目中。例如,在安宁疗护项目中,临终病人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可以通过园艺植物的生命历程感悟自己的生命历程,从而更好地接受自己生命即将终结的现实。⑥黄淑霞:《园艺治疗介入对安宁缓和疗护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硕士论文,2017 年。另一项干预研究聚焦丧亲者,他们在生活上面临巨大压力与适应上的挑战,内心充斥着大量负面情绪与感受。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疗愈性园艺活动与植物建立起关系后,能进一步发展出对于生命的顿悟性理解。植物的蓬勃成长与变化为丧亲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活的勇气。⑦温勇胜:《植物的疗愈力量:疗愈性园艺如何在丧偶者的悲伤调适历程中展现其作用》,台湾慈济大学硕士论文,2015 年。另一项研究也发现,一些具有焦虑和抑郁问题的儿童在治疗师引导下,可以通过对疗愈花园中不同植物之间关系的洞察,进一步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改善与周围人的沟通。⑧C.Knibbe and P.Hansen-Adamidis,“Garden as Canvas: Therapeutic Metaphors in a Children’s Garden,” Canadi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Journal, vol.30,no.1,2017,pp.22-30.
下文将在分析隐喻的心理机制和特征类型基础上,具体剖析园艺疗法实务中该如何应用隐喻技术,如何在更广泛的人群中通过植物隐喻来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
隐喻的英文“metaphor”源于希腊语,意为“传递”,即将现实的事物以影射、模拟的方式传达出来。隐喻的基础在于两个事物或两个故事之间有某种形式的相似,当它们的相似性被注意到后,这些存在于其中一个事物或一个故事中的元素,也可以被迁移到另一个事物或另一个故事中。例如,当我们说“爱情是一段旅途”时,听者便能明白我们可能是在说爱情是“曲折坎坷”的,因为这是一段旅途具备的主要特征。
西方系统地研究隐喻源于语言学,但随后学者们发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人们往往用具体的、熟知的、简单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陌生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等语言学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整体上是隐喻性的符号系统,人类所形成的隐喻概念系统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影响人类的行为和语言,成为人类认知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主要方法。①G.Lakoff and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pp.3-4.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系统地、对应地投射映照到另一个概念上,从而在不同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人们的思维之所以会不自觉地将两个概念相提并论,并且以具体的、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缺乏内部关联的概念,使后者似乎具有具体事物的特征,正是利用了两个概念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而相似性正是隐喻产生的基础。②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99—102 页。
把隐喻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先驱是美国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他运用多层次的沟通手法,借由各种隐喻以及由隐喻构成的故事,沟通意识和潜意识,因为潜意识语言本身就是重重象征的隐喻。意识聆听故事的表面内容,潜意识聆听故事的深层结构,故事的脉络则暗藏问题解决的可能性。隐喻巧妙地引导当事人改变意识,充实正向的自我能量。③B.A.Erickson,E.Erickson,Erickson Klein and R.Erickson,“A Framework of Therapy and Living,” in W.Mathews and J.Edgette,eds., Current Thinking and Research in Brief Therapy: Solutions,Strategies,Narratives, New York: Taylor &Francis,1999,pp.7-18.换句话说,隐喻是要说的话不直说,而是换个说法说,因此理解隐喻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寻觅和解读的过程。而经过这个解读过程,人们的潜意识会受到影响。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悟”的意思。很多时候,人们听到一个隐喻或隐喻故事,会从中“悟”出一些人生哲理,其实就是潜意识解读隐喻从而改变意识的过程。
由此看来,利用隐喻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或治疗的基本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隐喻构成隐喻故事。在隐喻故事中,事件、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与来访者(咨询关系中的求助者或被治疗者)的情形一一对应,当隐喻的原型故事与来访者的经历构成一种对应关系,来访者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都能在隐喻故事中寻找到对应。隐喻故事在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引导下不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埋藏下治疗因子,使故事脉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发展。对应关系一旦构成,听故事的来访者就会将自己的生活与隐喻故事建立一种连结,也即连结自己的困境与不断吸收进来的治疗性隐喻故事,从而使自身与问题分离,问题得到外化,潜意识不断受到隐喻故事的影响。随着故事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得以解决,内心和精神得以疗愈。④于冠琳、刘瑞璇、张文彩:《心理治疗中隐喻的使用、疗效检验及作用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22 年第7 期。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和语言中十分普遍,它为交流增色,使语言生动;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从而催生新的想法和可能。在咨询或治疗中,不仅是咨询师,来访者也会频繁使用隐喻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和处境。这是因为隐喻以下几方面特点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第一,隐喻具有互动性。当讲述者运用隐喻时,听者需要对它进行加工思考,并从这个隐喻包含的许多可能的意思中加以选择。这些含糊的联系需要听者集中注意力才能发现其含义,从而融入讲述之中,听者和讲述者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互动的交流模式。在运用隐喻的咨询中,来访者会更加积极地与咨询师进行互动。
第二,隐喻规避了阻抗。在传统的咨询过程中,许多来访者会因为各种原因阻抗治疗或咨询,而隐喻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阻抗,尤其是当隐喻故事、类比、想法由来访者自己建构,或由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建构时,来访者会不自觉地放下阻抗。
第三,隐喻可以激发并培养想象力。隐喻在语言建构的世界和超越语言的体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隐喻性思维过程可以让来访者突破一味纠结着的问题,具体形象的信息让来访者豁然开朗,从而创造性地解决固有的问题。
第四,隐喻引发探索意义的过程。著名精神病医师赫尔曼·罗夏(Herman Rorschach)在其著名的墨迹测验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即人们不善于容忍模糊性,因此有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究意义,即使是对墨迹这样抽象的事物也是如此。而隐喻恰恰给听者提供了一个意义模糊的刺激。例如,当给一个处于虐待关系中的女性讲一个登山者的故事时,她也许会忙于探究如下问题:咨询师给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这和我有什么关联?对意义的探究是隐喻治疗价值的根本。正是因为如此,来访者对隐喻故事的解读并不存在方法正确合理与否的问题。来访者对隐喻故事最有意义的解读,就是他们自己独特的理解。同样的故事在不同人面前有着不同的意义。治疗的艺术体现在治疗师灵活运用来访者的理解,拓展隐喻故事解读的意义,从而建设性地推动来访者实现治疗目标。
第五,隐喻增强问题解决的能力。当来访者融入隐喻故事中的人物或问题之后,也会参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之中。如果治疗师仅仅把某种解决方案直接告诉来访者,他也许能够应付眼前的状况;但是如果他能够透过隐喻故事去运用思维想象,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新的可能,独立做出决定等,那么他就能够创造性地应对当前以及未来的挑战。
根据隐喻的来源,可将咨访关系中的隐喻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①G.W.Burns, Healing with Stories: Your Casebook Collection for Using Therapeutic Metaphors, New Jersey: John Wiley &Sons,2007,pp.11-12..
一是来访者生成型隐喻。此类隐喻或隐喻故事源于来访者自身经历的故事,咨询师或治疗师利用此类隐喻时,来访者不会产生太多阻抗。同时,治疗师不需要绞尽脑汁去创造某些故事,稍加引导就可使来访者形成自主的改变。
二是治疗师生成型隐喻。这类隐喻或隐喻故事由治疗师创造,用以匹配来访者的情况和预期疗效。它们往往以一个或多个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以此把能够引起来访者同感的问题呈现出来,构建解决问题的资源、技能和方法,从而得到一个适宜的结果。
三是合作型隐喻。此类隐喻是由来访者和治疗师共同积极构建并加以利用的故事。它融合了前两类隐喻的特点,既积极利用来访者的故事,又允许治疗师的参与。双方的合作使来访者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故事创作、问题解决和目标达成的过程中。
四是体验型隐喻。这类隐喻不仅存在于故事的讲述中,也可以存在于带有隐喻意图的体验式任务或活动中。帮助来访者培养技巧、能力和信心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为他们提供获取更多新体验的机会,从而使意义或感悟诞生于这些体验中。体验型隐喻的本质是让来访者在一个体验领域中发现可以适用于另一个领域的应对方式或问题解决途径。体验创造了自我发现和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机会,从而提供了一种赋能感。它把治疗信息建立或扎根于真实的体验之中。
总之,隐喻将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另一世界、另一领域关联起来,隐喻的世界可以是一场戏、一段旅程,或是一次体验、一个故事。经由在隐喻世界的探索,人们可以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感悟,从困境中走出,收获自我成长,开创新的生命。
园艺世界包含许多大自然的元素素,如空气、阳光、水、树、花、草等;也包含着生命的元素,如生长、繁盛、凋零、死亡;以及艺术的元素,如色彩、对称、芳香等。园艺栽培活动中包含着播种、照料、分株、移植、嫁接等操作元素;而园艺手工活动中还渗透着拼贴、萃取、排列、组合等体验元素。①S.Horowitz,“Therapeutic Gardens and Horticultural Therapy: Growing Roles in Health Care,”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vol.18,no.2,2012,pp.78-83.这些丰富的元素都可以构成象征和隐喻,应用在园艺心理疗愈之中,为人们找到启迪和顿悟,完成对当下问题与困境的解构和重构,提供丰富的素材。
根据前述咨访关系中隐喻的四种主要类型,隐喻或隐喻故事主要由来访者和治疗师创造,或由体验而引发。在园艺心理疗愈的过程中,将植物或自然的隐喻与现实生活联结起来的工作,相应地既可由来访者完成,也可由咨询师引导,或是二者共同创造,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园艺活动构建体验式隐喻。因此在园艺心理疗愈过程中,运用隐喻技术的策略大体也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来访者自己构建现实生活与植物或自然之间的隐喻关联。一些园艺心理疗愈在户外自然情境中开展,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寻找自己中意的植物或自然元素,由来访者为这个植物创建一段历史和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自身的性格、行为风格、情感或内心世界可以很好地投射到植物身上或自然界中。而咨询师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处境。例如某中学开展为植物挂牌活动,学生在校园中选择自己欣赏或喜爱的一株植物,为它谱写过去和未来。在三年的学习时光中,他们可以每天向这株植物倾诉,实际上也是在对自己倾诉。他们每天的对话中有情感的宣泄,有对未来的期许,也有对自己的勉励。在毕业之际,学生与这株植物告别,为自己的学习时光画上句号;三年经历的风吹雨打与成长,会透过这株植物鲜活地浮现在眼前。又例如“野草的对话”活动,让来访者在海边捡拾野草,并给它们起名字,写一封信。来访者在写信的过程中,会将自己比作野草,有些人发现野草拥有美丽的纹路却无人欣赏,从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有些人发现野草那么不起眼却幸运地被捡到,联想到自己正处于事业的沉淀期;有些人羡慕野草在海风下的自由自在,联想到自己要无所畏惧地去追求心中的梦想。这一系列的隐喻关联均由来访者自己感知和创造,治疗师根据他们的感悟可以了解他们的处境和潜在的各种可能性。
第二类是治疗师帮助来访者构建植物隐喻故事。在园艺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可以根据来访者的问题,为他们架构与植物或自然的隐喻对应关系,并发展故事情节,帮助来访者在隐喻故事中寻找出路,解决问题。例如,由于某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严苛要求,导致孩子青春期叛逆,甚至抽烟、夜不归宿、去网吧打游戏,亲子关系不好,家长很是焦急。治疗师发现这对亲子之间的问题后,借助栽培和照料植物的活动,引导家长去思考植物生虫该如何处理。解决植物生虫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将植物扔掉,以免传染其他植物;或是喷洒杀虫农药;或是自制辣椒水,用有机环保的方式除虫等。在思考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发现,生虫的植物与“问题少年”可以形成隐喻的对应。由于浇水过多、阳光较少,植物会生虫,这与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度保护形成很好的对应。生虫后该怎么处理,则是植物隐喻故事的发展情节,带有治疗性因子。家长能够意识到过度喷洒农药或是扔掉植物都不是好的处理方式,而使用有机的、自然的方式去解决生虫问题才是更好的方式。在活动之后,家长开始思考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不娇惯、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是什么,而孩子也开始思考该如何从叛逆中回归。
第三类是治疗师与来访者共同构建植物隐喻的关联。大多数情况下,植物隐喻是由双方共同构建的,通常来访者会提供隐喻的可能性,而治疗师会进一步推动隐喻故事的发展。例如,在一次校园园艺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们除草,其中一个学生不愿意除草,因为她觉得自己就像一棵杂草,在竞争激烈的学校中就要被人除掉。她甚至提出草也有生命和生存的权利,为什么我们要除草。老师巧妙利用这个杂草的隐喻,进一步与学生共同发展杂草的故事,共同探讨杂草顽强的生命力,并引用“离离原上草”的诗句,挖掘学生的潜在资源。在后续的活动中,师生进一步开发了种草的“草头娃娃”活动,体验杂草生命的价值。
第四类是来自于园艺体验的隐喻。在园艺治疗过程中,体验本身也可以构成一种隐喻,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经历相对应。来访者在体验的过程中,仿佛在亲身经历和撰写隐喻故事,进而对问题的解决有新的感悟。例如在一次园艺手工活动中,治疗师通过插花活动对来访者的家庭关系问题加以分析。来访者被要求从花束中选择最能代表自己的一朵花,而最终的插花成品要代表自己的家庭。来访者制作花瓶装饰、选择配花、安排花束分布与格局等过程,都是无意识地“跟着感觉走”,但也都潜在地对应着自己的家庭关系。插花作品制作完毕之后,治疗师首先带领来访者解读和审视自己的作品,透过插花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庭排列和互动关系,发现其中的不和谐因素,也就是家庭关系的问题所在。之后,治疗师让来访者进一步修改插花的样式,重新排列布局,以代表期望中的家庭或一年后的家庭。来访者在重新排列的过程中,即可透过花束直观地看到需要如何变化才能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这个园艺治疗中的插花体验很巧妙地将家庭关系的问题外显出来,并通过构建新的体验,如同在发展新的隐喻故事一样,对外显的问题加以疏导和解决。
园艺心理疗愈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发现个人与自然植物之间的隐喻对应关系,更在于构建与来访者生活相对应的、带有疗愈功能的隐喻故事。这一构建过程通常分为几个阶段:首先需要架构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到象征的隐喻世界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来访者的真实经历、困境要与其在园艺活动中与自然或植物互动的过程形成某种程度的对应。之后,再进一步架构隐喻的治疗轴线和治疗因子。治疗轴线指的是隐喻故事的发展脉络,这一脉络构成隐喻故事剧情的铺陈。来访者与自然植物互动的过程并非任意发展,而是要具备启发来访者的“剧情”,这有赖于治疗因子的嵌入。治疗因子是指在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中加入咨询师或治疗师预设的可能有帮助的话语或情节,经过引导,来访者方能从园艺活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或困境,并解决这一困境。
上述过程可以概括为“隐喻”、“情节”和“解决方案”的三重架构模式。“隐喻”是指故事的情节(园艺活动)要在结构上和来访者的生活经历对应,“情节”是指为了帮助来访者找到出路而铺陈的隐喻故事发展脉络(园艺活动的体验),“解决方案”是指故事为来访者带来的领悟。隐喻故事的治疗机制在于能够帮助来访者从失衡的状态回到平衡状态。在三重架构的故事模式中,隐喻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帮助来访者与故事建立联系,它既包含负面的失衡状态,也包含正面的再平衡状态。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本身积聚起张力,进入失衡状态,最终又超越某些困境,进入健康而正面的状态。情节的发展就是治疗的轴线。
三重架构的故事模式与著名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提出的英雄之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尽管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英雄有着不尽相同的故事和无数可能性,但是英雄故事的脉络是相似的,都是一段旅程。①张敖:《英雄千面 不离其宗——浅析“英雄之旅”在“三段式”戏剧性结构电影剧本创作中的运用》,《新闻传播》2019 年第14 期。在故事开端,主角总要面对困局,经历令人震惊或惊恐的局面。主角面对这种困境会出于本能选择逃离或退缩,但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会呼唤他去冒险。主角慢慢地征服内心对未知的恐惧,看到痛苦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学到东西,重新感受到欢愉和力量。这个内部能量被疏通的过程便是成长的过程。经由这种成长,主角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潜能,捕捉到自己的资源,收获新的自我,重归平和的存在。②G.Lawson,“The Hero’s Journey as a Developmental Metaphor in Counseling,” The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4,no.2,2005,pp.134-144.整个英雄之旅经历了困境、成长和存在的历程,而园艺心理疗愈过程中所构建的隐喻故事在本质上也是要为来访者提供一段“英雄的旅程”,将人们的现实生活与植物世界、自然世界关联起来。通过园艺植物的象征隐喻,或是通过园艺活动的体验隐喻,引导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审视和反思,从而走出自身的困境,收获成长,重拾新的自我存在。
总之,借助园艺、植物、自然的象征和隐喻来开展实施心理治疗、干预、咨询或辅导,使得园艺疗法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疗法。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可以通过让来访者进行园艺栽培操作、制作园艺作品或体验自然,启发来访者发现其中的隐喻线索,进而引导来访者洞察自然与自我生命的关联,进行自我分析与解读,或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解构人生困境,重构生命故事等。③李永强、郝琦:《故事咨询师:心理辅导的隐喻操作》,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11—12、26 页。这种园艺疗法实质上为来访者提供了一种主动的、启发性的、意义探寻的体验,园艺元素所扮演的疗愈角色突破了植物与自然本身的物化属性,已经渗透到了文化、象征和意义等更深的层面。④L.Monroe,“Horticulture Therapy Improves the Body,Mind and Spirit,” Journal of 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vol.2,no.25,2015,pp.33-40.将植物或自然界的隐喻用于心理疗愈,可以进一步拓展园艺治疗的思路。因为园艺不仅仅是休养身心、丰富娱乐的手段,更是咨询、辅导、治疗的媒介。利用植物在我们文化中方方面面的象征意象,巧加编排的隐喻故事,以及精心设计的体验,都可以成为治疗因子,给参加园艺活动的人带来内心的启发,发现生命新的可能。这正是“用植物的生命启迪和影响人的生命”的最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