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冰
把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做扎实,这是春晖德育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也是我与春晖团队矢志不移的教育行动目标。
2018年6月,39岁的我只身从重庆来到杭州市春晖小学,这是我的教育事业的再出发。春晖,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正式掌校的教育品牌,也是我心里最重要的作品。我把德育作为春晖发展的“涡轮”,带领春晖团队秉持“把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做扎实”的德育课程建设理念,致力于培养“有修养,有学识,有格局,有韧性”的阳光少年。我们从小微德育项目课程起步,在小微德育项目行动中坚守、探索、深耕、拓展,走出了一条新办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三年过去,春晖小学作为杭州滨江区首批新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一员,以又好又快的稳健发展势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集团办学、体制创新、“双减”工作、智慧校园、课程建设等相继被央视、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国内知名媒体报道,吸引了全国二十余个省市的访学团参观学习。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成长密码呢?
仔细探查可以发现,在春晖小学教育集团的不同校区,每天都有很多常见常新的精彩:每日国旗礼,孩子们见到升旗就敬礼,听到国歌就敬礼,让爱国主义情感日日渗透;每日 “英语拦路虎”,拦路一句,日积月累,常背常新;每日“快闪”,搭建全员参与的小舞台,直通春晖春晚的大舞台;每日“营养小博士”,食育演讲,全员上场,用儿童来教育儿童……这些渗透在春晖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常态小微项目课程,舞台微而有趣,行动微而有为。这些在玩中逐渐搭建起来的德育课程小舞台,分散在师生生活不同的时空里,成为了春晖大德育课程体系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作为从班主任工作中成长起来的校长,我的很多过往的班本课程建设经验,也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春晖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其中的一些关键案例,往往成为触动教育思想沉淀的起点。春晖的德育课程设计理念,缘起于2017年我所任教班级的“文艺美食大厨课程”作业意外“走红”的经历。
说到“做菜”作业的设计初心,仅仅源自我的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孩子们将来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在一天的劳累之余,在厨房里给自己做一顿有品质的晚餐,而不是仅靠外卖果腹。由此,从二年级开始,我就隔三差五在周末的家庭实践任务中布置做菜作业,请孩子们跟着家长学习制作凉菜、果盘,直至学会制作多样的菜品。后来,我们以“文艺美食大厨赛”为载体,让孩子们回归生活,向长辈学厨艺,为自己的菜品取文艺菜名,请爸妈品尝后给出菜品评语和星级,并把菜品照片上传朋友圈或微信群,通过分享、互评,赢取成长动力。在不断反复做、坚持做的过程中,把单一的活动不断叠加有趣而丰富的赛事元素、多系列菜品元素,慢慢形成了我们班级常态的金牌活动项目。
经过二到五年级的积累,步入六年级的学生们的“美食备忘录”已记录了多达20道左右的菜品。这些备忘录后来意外上了微博热搜,并获得广大网友一致的好评,《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等媒体还纷纷发表评论员文章,为这个常态微课程点赞。
我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把做过的亮点课程连点成线,搭建并完善自己的德育课程体系?为此,在食育课程的基础上,我积极拓展外延,把相关的事情归纳做、系统做。从美食作业出发,慢慢聚焦“衣食住行”四个单元来设计,形成了班本生活实践课程不同的单元。如,每年劳动节发起“找回家里的一平方”劳动竞赛,指导学生关注家中习以为常的被浪费的空间,通过亲子共同整理,找回家中被杂物占去的空间。这样的趣味竞赛机制,吸引了很多家庭持续参与劳动的兴趣。
就这样,我们在不同的德育项目课程中越玩越有兴趣,越玩越有滋味,甚至每周都创制不同的综合活动。我不满足于一个人带着学生玩,开始大胆尝试向综合、跨界的实践思路转变。
得知美术老师正准备安排学生画“创意手袋”,我就想,这么有趣的作业,不正是学科间协同进行的好机会?于是我和美术老师商量,举办了一次“创意手袋拍卖会”,在班级活动中增加跨学科综合化实施的元素,给单一的活动以多元赋值。在“创意手袋拍卖会”筹备会上,学生自定自家淘宝小店的经营方向,设计店铺LOGO,制作店铺广告,结合店铺特点进行色彩搭配,以充分的准备迎接“淘宝节”的开启,在项目课程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虽然单项的活动饶有趣味,但系列活动更容易实现从微到巨的深化效益。因此我常常要求自己和团队在课程设计时既要善于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又要善于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做出系列“德育项目课程套装”。
小小的一道做菜作业,起于多年如一日的行动坚持,又发展于不断的主动建设与迭代,终至催生了春晖德育活动策略的“八项原则”——单一的活动反复做,坚持做;相近的项目组合做、归纳做;学科的项目跨界做,领衔做;定制的项目卷入做,带动做;社区的项目引入做,协同做;网络的项目持续做,系统做;重要的项目序列做,深入做;经典的项目修改做,对比做。这些实践思考的基础,为后来推動春晖德育的整体建构和课程创新埋下了思考和行动的伏笔。
“网红”的做菜项目带来的热度没有让我欣喜,反而触发了我对德育课程建设的深度反思。这么多人布置过做菜作业,为什么备受关注的却是这一道?我想,与众不同的,恰恰是背后的“多年坚持”带来的实效差异。德育课程建设正应如此,把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做扎实,用有韧性的坚守,去守得云开见月明。 如此坚持把“蜻蜓点水式”行动实践与“水滴石穿式”深入体验相结合,把“单兵作战式”个体实践与“互助合作式”协作实践相结合,以一杆子插到底的精神,着眼长远目标的行动坚守,才能筑牢信念的根基。
抱持“把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做扎实”的课程建设理念,在大德育课程中着眼细微,选点突破,推进从“蜜蜂哲学”到“风筝哲学”演变,是春晖小学在新校建设阶段对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2019年2月,杭州市滨江区026号垃圾分类处置中心落户春晖。借助这一契机,垃圾分类育人课程顺理成章地成了春晖团队选点突破的有长远意义的课程。如今,它已成为春晖大德育课程中成长最快的一个分支。
课程建设伊始,从偶然的区内垃圾分类检查的第一名,由此激发德育团队研究的热情,到后来获得时任滨江区区长李志龙的文件批示鼓励,再到春晖召开全区中小学垃圾分类专项现场会,及至现在的全国垃圾分类样板学校建设,三年时间,坚守前行,区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长期指导,与跨行业垃圾分类竞赛的压力,推动了我们的不断思考——同样是垃圾分类,教育人除了应知应会,还能够怎么做?显而易见,教育人的责任是育人,育人的载体在课程。
“请问这是什么垃圾?应该扔进哪个桶里?”每天上学入校前,学校门口站着的几名“拦路虎”同学,都会严肃地向刚来的同学提问,只有回答对了才能进入校园。作为杭州市“无废学校”,春晖小学团队开发了系列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微课程。为了做好这个微课程,我带着德育团队从始业引导、微课教育、两赛两评、社会宣讲四个维度,来设计垃圾分类的日课、周课、月课和期课。我们从行规养育出发,强调习惯养成;从全员共育视角出发,推动行动改变;从环境育人出发,建设高质空间,并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影响,带给家庭,影响社会,把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做扎实。
很快,我们的垃圾分类育人课程就成为了滨江区校园垃圾分类的一张名片,广获好评,吸引了国内各地和兄弟区县教育局、城管部门、学校的考察和参观学习,建设和应用经验得到广泛推广。全区的中小学垃圾分类课程育人现场会也在春晖小学进行。春晖经验被编入“垃圾分类·杭州高峰论坛”行业案例手册,获评滨江区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和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胜单位。
从2019年的垃圾分类课程,到2021年开始的无废校园建设,源自课程的深化和进一步的落根。我们通过班班有主题、班班有特色的方式,积极联动各班发挥创意,设计班本无废课程。如在三年级的课堂里,“无废书”旧书拍卖会、“无废纸”趣味折叠赛、“无废气”签名活动、“无剩菜”营养科普宣讲等活动,都举行得如火如荼。
沿循学校“把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做扎实”的课程理念,我们继续着力于春晖无废校园重点项目课程建设。日前,学校正在建设“校园无废交易大厅”,联合杭州市低碳科技馆进行馆校合作,以多样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将无废城市的理念悄然落地,探索经验先后被新华社、中国网、中新社等三十余家国内媒体所报道。如今,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生活行为习惯,正渐渐在学生心头落根。
正如李志龙区长在给春晖的批示文件中所说——“垃圾分类事似小实大,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标准线。垃圾分类相关教育和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感知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要抓手。”在坚守中持续生长的“垃圾分类育人课程”,着眼利国利民的终身习惯,把不起眼的小细节做成了“大事情”,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沿着“长远意义事”这条路建设德育课程的信心和勇气。
课程持续地生长,不等于全然自由地生长,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要注重规划,关注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相结合,推进课程的整体建构和有序生长。
从自由生长到系统建设,我常常提醒团队,教材始终是德育课程不可忽视的蓝本,要学会依托教材的系统建构,把教材由厚读薄,同时要大胆拓宽教材的设计版图,把教材由薄读厚。要紧紧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保持学段的德育目标清晰不走样,才能改变德育活动的“散打”状态,在系统规划中下功夫。
晖宝劳动课程体系建设,源自我们“文艺美食大厨课程”的启发和思考,是春晖依托于教材,又生长于教材的一个典型案例。
2020年初,疫情阻拦了师生出行的脚步,却不能阻挡德育课程渗透在家家户户的脚步。然而,居家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活动?这对于当时的基础教育界而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我和德育团队的老师们在课程研讨会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足不出户,正是强化“宅家小公民”家务劳动、提升自我服务能力的良好契机。于是我们从孝心劳动、靓装行动、厨房行动、卧室行动四个方向,推出了14个板块的40项家务劳动,并邀请家长录制了“劳动百家讲坛”系列微视频,鼓励小朋友们开展跨家庭学习和成果展示,以此传递劳动智慧,开展劳动竞赛,争做劳动达人。
我们并不满足于单一的德育活动形式创新,团队一起通读《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各年级的《我们爱整洁》《干点家务活》《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等系列篇目中,根据春晖劳动课程研发的主目标,精读关键篇目,参考教材设计,提炼出“校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实践”三个行动关键词,进行“宅家小公民”家务劳动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板块设计,并分步落实推进现场转化,努力促进“课堂互动+现场生动”双轨并行。
复课后,我们即结合此前家务劳动的经验,增加了校务劳动、社会实践两个板块,逐步建构了“晖宝爱劳动”劳动课程分年级校本,让德育课程建设在教材与生活间走了个来回。
春晖校务劳动课程以空间维度为径,从餐厅、教室、公共区域、自然乐园四个空间板块,规划了17类校务服务劳动项目,把整个校园变成了一个学生学会共同劳动、相互服務的常态体验场。2020年9月1日,《浙江日报》头版刊登了春晖小学“拔草换大米”活动。正是这项校务劳动,拉开了春晖劳动课程研究的大幕。在开学节中,学生们观看公益视频《一粒米的征程》,了解大米的成长过程。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操场开展拔草活动,在规定时间内用拔草的数量换取相应的大米。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很快汗水就浸湿了校服。换取大米后,参与拔草的学生回到自己的班级,将这段特殊的实践经历和同学们分享。“刚刚我去拔草了,五分钟我只拔了一点点。”“外面天气太热了,原来农民伯伯每天都这么辛苦。”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真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这些活动不但已常态化进行,还衍生出“拔草换雪糕”等创新样式。
社会劳动板块,也是春晖劳动课程的重要单元。“晖宝春风行动”,是春晖建校以来一直坚持的寒暑假社会公益劳动项目,它倡导人人参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暉宝”们在寒暑假中,擦洗小红车、打扫小区楼宇、小区快闪表演、爱心公益服务……用充满智慧的创意和不怕困苦的实践,为身边人送去温暖和祝福。他们去垃圾站,帮助环卫叔叔阿姨们;去做交通管理员,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前往高新企业参观,了解智能制造……在参与社会劳动中,了解滨江,悦纳滨江,建立热爱社区的情感。
从德育活动的单点创新,到系列行动的整体设计,回顾晖宝劳动课程体系的生长过程,我们也看到了系统建构整体推进的力量。它让课程走得更稳更实,也更直面全局,开启了德育课程设计的新的阶段。
创新的德育活动层出不穷,如何聚力拓张,进一步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效力?春晖德育团队着眼广纳资源,凝心聚力,利用团队力量共同发力,力争把一件事做扎实。为此我们在持续研究的过程中,不仅着意将单项活动做得精彩,更注重将不同形式的课程模块合理组合,将精彩的德育现场的“课程积木”连点呈现,使德育课程主题更凝练,结构成体系,努力推动微中聚力,发挥德育课程群模块组合的整体效力。
到2021年末,春晖节日系列课程已日渐成熟,致力于联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综合开展节日序列课程,将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一体化实施,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了解和感悟,在实践体验中共同成长。以每年的元宵节活动为例:
小课堂是节日序列课程的起点,是撬动活动品质开启的“金杠杆”。元宵节小课堂,各班班主任努力从中国节日文化发展中,从学生课前的超市采购、家庭调研中,组织多维对话,帮助学生了解节日文化,激发他们对参与后续活动的浓厚兴趣。
中课堂是节日序列课程的阵地,是家校资源紧密协作的活动站。元宵节中课堂,全校齐动员,同学们在家长义工和班级联盟老师的指导下,讲汤圆、包汤圆、品汤圆……组际协作,班级竞赛,有奖竞猜,乐趣多多。
大课堂是节日序列课程的延伸,是引导学生开拓视界的大舞台。元宵节大课堂,我们借助社区资源,以家庭为单位组建活动小队,自主游览倍受大家喜爱的园博园灯会,在缤纷灯展世界中感受年俗文化。
如此将小中大课堂环环紧扣,持续推进,让德育活动更具实效性,展现了丰富多元的课程生态。在继续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学校德育管理方式将说教和实施分离开来,很容易造成德育目标漂移的状态。为此,春晖德育团队将“晨会宣讲——班会热议——家会跟进”三会组合一体化实施,根据同一主题有效链接联动,推动德育目标在班级行动和家庭跟进中的一致性。
国庆节期间,我们组织召开了“喜迎国庆,祝福祖国”主题活动,学校组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将校会作为节日课程引擎,邀请很多名为“建国”的不同年岁、不同职业的社会人士来讲建国故事,讲述老照片博物馆背后的故事等活动,引领春晖少年的爱国主义风尚;在班会中开展班级红歌比赛,对学生进行红色艺术教育;在家会中,邀请隔代长辈为学生讲述不同年代“我与共和国”同成长的故事。如此“三会”联动,家校通力合作,让节日课程教育在社会、学校、家庭中一脉相承,形成了强大合力。
大德育课程的视野不仅应有家校的协同行动,更应有清楚的跨学科协同意识。为此,我与春晖德育团队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班会—综合实践”的学科整合,将三类学科融合并举,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共进。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春晖各学科团队联动开展了“护蛋行动”,让课堂的协同行动推进项目学习的深度开展。首先,在班会课上,班主任让学生了解了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接着,道德与法治学科、心理健康课程则指导学生体会生命成长之不易;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老师则带领学生讨论如何安全有效地“护蛋”。通过一天的趣味护蛋之旅,学生感受到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珍惜和爱护,进而懂得了要感恩父母养育之情的道理。这段趣味护蛋之旅,成为了春晖很多学生珍贵的回忆。
规划课程,就是规划人生。我和春晖德育团队始终坚持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紧密结合,主动建设,积极迭代,先做起来,再做精彩,在一个个德育小微项目中着眼长远,持续深耕,拓展德育场域载体,通过系列德育微课程的开发建设,力争把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做扎实。同时,在陪伴孩子、深耕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智慧也如山花般灿烂开放,如此共同经历,彼此滋养,创造着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责任编辑 余志权